从来都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在北台寺的三天里,吃的都是与平常人一样也不一样的斋饭。所谓斋饭,也就是素食,吃素食的感觉,还真好!
初到寺里的第一天中午,吃的是栗子糯米饭,师父为我添了一大碗,本来吃不下那么多,加之最近的胃不是很好,担心糯米不易消化,可师父的热情又让我不忍拒绝,只好一大碗全部吃下。没想到还不错,吃过后胃也能承受。晚上是香菇面条,也很香,比平常在家吃的量增了一半,师父们仍一个劲的说我吃得太少。
第二天的中午则是做馒头和糖包,10点半我写好一些东西便下楼来到厨房,于是也学着包包子,起锅后的包子热汽腾腾,特别的香甜。这里炒菜用的油以菜油为主,炒菜的方法也与我们平常不一样。她们是先放菜再放油,并一再叮嘱油不能煎,不知是否有讲究。虽然这种方法我们平常人家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可这里的菜,还是特别的好吃爽口,每次心里叫自已少吃点,可不知不觉又吃得撑着了。
这里最好的菜是豆腐、香菇、木耳。常用的是蔬菜,这个季节基本上是地瓜、丝瓜、苦瓜和土豆、豆牙及青辣椒等。每餐总是5至6个菜不等。餐桌上除了每人一双筷子另外还有三双公筷,自已的筷子不能直接去盘子里挟菜,这种卫生的做法,就是我们平常吃很够档次的酒店也不曾做到,除了那碗汤用公勺,其它的好像都是你一筷来我一筷去的。在这里,却很规矩地做到了。
每餐的饭做好了,首先要用小碗各样的弄一碗到佛堂敬佛,敬佛时敲钟、念经、跪拜。敬好佛后才是我们这些常人吃,饭桌前两个师父一定要双手合十念念有词,而我们则是端着碗筷马上开始。
三天来,看到的都是那个来看外婆的孕妇和另一个50岁的妇人一起做饭,学包包子那天我到火房帮忙加柴火,可孕妇一定不让,说是不要弄脏了我的手和衣服。于是搬个椅子坐在她身边与她聊天。她说她外婆长年吃素与孩子们住一起极不方便,于是自已非要住庙里来,偶尔会回家看看,晚辈们也常来看她。当我说这里的米饭特别好吃时,她说这几天吃的米是她带来的自家种的,我望着她近八个月的身孕,大腹偏偏的样子,不可信的说,那你是怎样拿来的。她说下班车后自已背上来的。我吃惊地说:长长的山路你背几十斤重的米,这样容易动胎气而造成早产的。她却说那天是有点累,倒也没事,平常在家做习惯了。
望着她那种平静自然的神情,让我想起了方方老师在小说《暗示》中的一段话:“你只须记住,不要把自已的生命想象得太高贵了。其实人生命的质地是贱而韧性十足的,它的本质是什么都能承受得住。无论何等的重负、压力甚至屈辱。活着,是它惟一的本能……”
看着眼前这位坚强而韧性十足的母亲!想想自已,想想身边的许多人,真的觉得,多数时候是在无病呻吟!
记得刚成家那几年常常家里亲朋好友客不断,特别是假期,许多同学以能到我家聚餐聊天为一乐事,现在自已忙朋友们也忙,只是忙得有些浮燥和没有了方向。上星期天在家把卫生做好后独自坐在沙发上,不想看电视也不想上电脑。于是想起了许多往日的岁月。于是一一电话给几个好友,都是一个忙字了得,难得休息日都在麻将桌上忙着呢。刹那,觉得自已有了深深的孤独感。
所以,现在能做几个好菜的心情也淡然了,总是为了要吃饭而做饭。不是在酒店应酬,便是懒得做饭也上餐馆了。生活真的变了,吃也无味了,倒是这几天,在这清静的寺庙里,吃到了味道,这斋饭,让人吃出了佛念!
有意思的是,在我伏案写字桌子的屉子里,不但有许多可读的禅书,还有一本《读者》,并发现了1999年和2003年的部分《咸宁日报》。有一篇写竹的好文章让我读了许多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更有趣的是,唯一的一张2003年的《通山报》内竟有我赞助的栏目:“雅芳杯倪氏奖有奖征文赛”。
真是一切渺小都是缘啊!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读书人在此住过呢?这些书和报纸好像是在这里静静的等待我的到来,让我来圆一个前定的尘缘今世的梦。
这也算是我的另一种精神食粮的斋饭吧!冥冥中,佛在提醒我笔耕不缀,坚持写出为人们可读的好文字来!
我把带上两本书《中国红》和《一路走来》也要放在这里,听听佛音,听听佛的教诲!
家人在第三天的下午带着女儿提前来接我了,在这里吃了晚饭后下山,到家时己是天黑。
离去了,“不问几时来,云飞蓝天外”。虽然不是一步一回头,可我带走的,是在平常日子里难得的平静和平静以外的收获。
2005年10月6日于凤池山下
(待续……)
作者简介: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小说学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目前已出版个人文集九部。散文集六部,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改编成39分钟微电影《老兵》。跨越百年历史、书写三代母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已制作成有声书在“喜马拉雅”播出。中短篇小说选《石缝中的花蕾》。曾获第五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首届华夏作家网文学奖。咸宁市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奖。
创办子谦书院公益经典诵读。政协咸宁市一届、二届、三届委员;曾任四届政协通山县常务委员;咸宁市“三八”红旗手。咸宁市“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第六届“优秀文艺志愿者”。通山县红十字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