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倪霞——“倪霞人儿”公众号

文化   2024-09-24 19:14   湖北  

       敬畏

        倪霞

  1

  去年冬日,暖阳高照的一天,我从后门到后山观望小园里的芽菜。忽然听到“墩”的一声闷响。寻着响声望去,只见一条足有两尺长的褐色花纹蛇,刚从一个土坡滑到了花坛里,皮肤油光粼粼地在阳光下闪着光,大概是出洞晒太阳吧。那一刻,我心惊了一下。很快调整好心态,对着它说:这么冷的天,你不在洞里好好呆着,跑出来干什么?还不快快回到你的洞里去!它虽然不明人语,但似乎也听懂我的话,慢慢游爬着进了一个小石洞里。

  朋友聚会席间,发哥讲起村里一个捕鱼人的故事。所言捕鱼人鱼叉不离身,睡觉时也把鱼叉放在枕边。一天晚上,黑黑的老屋老眠床的老蚊帐上,突然滚下来一条丈尺长的大蛇,捕鱼人翻身起床,毫不犹豫地拿起鱼叉,向蛇叉去……发哥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吊了起来。

  发哥呷了一口酒,接着说,蛇当然是被叉死了。死了不说,他还剥了蛇皮煮了蛇肉大快朵颐。灵异的事不久就发生了:捕鱼人急症而亡。发哥摇着头叹息道,这人才四十来岁,身壮如牛,按他的身体素质,本不该如此。村里老人说,岂敢叉死家蛇?进入到家里的蛇,那就是家蛇啊。发哥又言,小时候,家里老屋进了蛇,父母说那是祖人回来了,于是焚香烧纸把蛇送出门,即是送祖人。

(此文发表在《山月》杂志。存谢!)

  巷子里的夏天,家家户户晚饭后到门口乘凉说闲话。对门的孟姨说前几天家里的灶台上盘着一条蛇。“那天刚好是故去多年的母亲的生日,我想该是母亲回家了。”她买了香纸焚烧,送蛇出门。

  做女儿在娘家的孟姨,有一年冬天上楼到谷桶盛谷子,见大谷桶里卧着一条大蛇。她吓得喊来姐姐,大胆的姐姐抡起锄头把蛇打死了。三天后,无病无灾的奶奶突然死掉了,奶奶才不到六十岁。孟姨说,几十年过去了,心里一直觉得奶奶的死与当初被打死的蛇有关。说完,孟姨叹了一口气说,可怜我那干净爽利的奶奶呀!

  孟姨接着又说,前几年,他的妹夫,一大早起床,在门口看到一条小蛇,想都没想就把门前的小蛇打死了。几个月后,他十岁的小儿子竟然遭蛇咬,医治无效而亡。妹妹哭得死去活来,丢了一半命。更奇怪的是,听说不远处有一个通阴阳的老人,妹夫便想去问问儿子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刚进门,那人便说:你来干什么!一条小蛇你都容不了,还来问儿子。妹夫吓得当即跪下来痛哭流涕,悔之晚矣。

  孟姨说,这是我家里真切发生的事。我奶奶,我妹妹的小儿子,他们的死,前后与一条蛇脱不了干系。从此我告诫子孙,蛇是有灵之物,它没伤害你时,切莫打它。末了,孟姨又说了一句,其实,何止是蛇,万物皆有灵呢。

  有一年,中元节的前一天,弟弟家的大门楼梯上,一条蛇从楼梯往家里逶迤而上,长长的。是对门的孟姨发现了来喊母亲。母亲拿着扫把,轻轻地把蛇往下楼梯的方向扫,一边扫一边说,快回你该去的地方,明天就烧钱给你。一直扫到大门口,看着蛇进了墙角下的一个洞里。母亲悠悠地说,明天中元节了,祖人回家了。

  多年前在“水岸花园”小区居住的时候,一次从楼下过,看到一个女子手拿竹竿,用劲压着一条蛇的头,一边使劲压,一边喊人来,边喊边说:快点快点,一碗好汤!我只是路过,听这勇猛女人的喊叫声,惊诧心悸了好久。还有一次见一男子在门口玩耍一条黑色壮硕的大蛇,看得人心惊肉跳,慌忙绕道。心想,这又不在山边,密集楼房的路边,哪来的蛇呢?虽心生怜悯,面对铁心要它死之人,没有救它的能力。那也许就是他们之间的宿怨吧。

  读莫言《天下太平》,讲一个叫小奥的孩子被老鳖咬住了手指头。小说围绕着怎么撬开老鳖的嘴救这个孩子而生发一连串的故事。虽然被老鳖死死咬着不放,在解救过程中,这个叫小奥的孩子特别善良,哪怕再痛,他始终坚持不能杀死老鳖。解救时,小奥似乎睡了一小觉,梦见爹在厨房里剁下一条眼镜蛇的脑袋,而那个落在地上的蛇头又突然飞起来咬住了爹的手指。他惨叫着醒来,心里祈祷着宁愿把自己的手指剁了送给老鳖,也不希望梦是真的。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他也似乎明白了,自己被鳖咬,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他的父母打工的那家餐馆,是家野味餐馆,父亲除了每天杀蛇外,还要杀死很多鳖……

  “农夫与蛇”的故事广为流传,除了告诫人们不要对蛇的信任,其实也是在提醒对某些人的警惕。毕竟是冷血生物。而不论在民间还是朝野,人们更为喜欢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因为有浪漫美好的人性之光在照耀。

  2

  通山到处是山,山乃万物栖居。依山而居,便是与万物为邻。

  去年,弟弟家的屋檐下发现了死鼠。弟弟一边慌乱地拦家里的门,一边让照顾孩子的亲戚去买老鼠药,并交待到前院后院包括菜地里都放上。弟弟离开后,我阻止了亲戚在家之外的地方放鼠药。我们共同拥有大自然,所有生灵共同拥有,不能彼此伤害。

  人做屋取暖遮风避雨而生活,就是把自己的安全地段围起来,老鼠来家里就是侵犯,你可以处置它。而它在你围圈之外的大地里生存,那是它的权利,是上苍赐给它生存的大自然,如果人类肆无忌惮地处置,会遭天谴。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老鼠嫁女在元宵》的文章,讲的也是民间关于老鼠的传说。

  自小,母亲在元宵节的头几天,老早告诉我们,元宵节这一天不要拿针做事,不要用剪子剪东西。怕记不住,母亲会提前把针和剪子都收着藏起来。母亲说,元宵节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你如果动用了针和剪子,就破坏老鼠嫁女儿的好事,它会来你家里搞破坏,吃咬你家的东西。每年元宵节之前,母亲都要叮嘱遵守。

  年少时候,是不当回事的,甚至还有些不屑于母亲的叮嘱与遵守。出嫁有了自己的家,也还是不信这样的传说。家里有老鼠出入,认为是正常的。在人们高喊“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时,我也是那个喊打的人类之一,哪怕自己不敢打,也是那个慌慌关门,拿铲拿扫把的帮凶。想想,人类有悲欢离合,鼠与它类,又何尝不是生离死别相随呢?有多少如鼠样的它类,丧失在人类的喝棒之下。

  多年前家里闹老鼠,很是麻烦和讨厌。当时,家里人拼了命地追打一只老鼠的景,仍历历眼前。一只半大的老鼠,跑到女儿的房间,昂着头于女儿的床头前,家人关了房门,惨白着恨恨的脸挥铲而击,那活泼乱跳之物,瞬间安静了下来,让我心有余悸。还有一次,一只老鼠在楼下的卫生间发现,我们拿着棍棒拼命地追赶,最终窜进了一个空闲的盒子里,我快速端着盒子一并扔了出,边扔并说,放你生路,以后千万不要再来我的家了!说来也怪,自那以后,家里再也没了老鼠的踪影。我甚至觉得,那被我放生的老鼠,难道听懂了我的话?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相信母亲关于元宵节是老鼠嫁女儿之传说。而且每到过年后,我总是提醒自己,在正月十四这天便把针和剪子收起来,并叮嘱我的孩子也要遵守和记得。既然这一天我们使用针和剪子会破坏老鼠嫁女儿的气氛,何不遵守一天?遵守一天不使用针剪,其实是一件极容易的事儿。

  弘一法师出家后,保持着过午不食的佛教食寝习惯。次到学生丰子恺家吃午饭,坐下来之前,先把藤椅端起来摇了几下。丰子恺不解法师之举,问何故。法师说,担心旧藤椅里藏有小虫,恐坐下去伤了它。写到这儿,想起一首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这首儿歌,除了童趣,还透着善意的美好。与那些诸如“贼眉鼠眼、鼠盗蜂起、鼠窃狗偷、苟且偷生之鼠辈”等人类强加在老鼠身上的描写比起来,似有了佛爱众生的慈悲。这时,脑子里有了老鼠嫁女儿的画面鼠们穿着红色喜庆的服装,吹吹打打抬着嫁妆,出嫁的鼠女儿是否也会泪别断肠?那鼠娘鼠爹,一定是挥泪哭嫁别儿郎。

  3

  人生到了凡事看透的年纪,同时也越来越敬畏生命,哪怕这生命再弱小。比如蚂蚁。

  小时候听过一个关于蚂蚁的故事。话说一书生进京赶考,路遇小溪,见一队蚂蚁望溪生畏。书生心生怜悯,用一根木棍为蚂蚁搭桥,让蚂蚁浩浩荡荡安全过溪。书生顺利到京城,考试时,卷子上总有一只蚂蚁趴着,他多次捻下蚂蚁,可蚂蚁又总是出现。书生突然注意到蚂蚁所趴之处,正是卷子里最重要的环节,书生思考再三,终得所悟。正是蚂蚁的不放弃,提示了书生完善答题,并金榜题名。当初为蚂蚁搭桥,只是本善之举,却从未想过蚂蚁的回报。书生认定,考试时试卷上的蚂蚁,一定是蚂蚁对他的回报。

  想自己曾亲历蚂蚁的往事。

  一直习惯内衣和袜子由流水手洗。有年夏天,洗好澡上楼,至阳台水池洗内衣,却停水。随手置短裤于池边,想待来水再洗。一放便忘记了,次日早上到阳台看花,才发现未洗的内裤。展洗时,只见群蚁集聚于裤衩内顿时鸡皮疙瘩骤起,未作思量,毫不犹豫放于水龙头一顿猛冲,直冲得蚂蚁随流水而去。

  当晚,带朋友去女友家。女友,出色剪纸师也,为她的剪纸付酬劳。女友的先生十分热情,特用好茶,为我们各泡一杯,茶香滚烫。端茶极小心的我,没曾想,一次性纸杯经不住热,恍惚间,一杯茶不偏不斜,往我的裙子泼去,直入短裤到肌肤,快速跳起撩裙子,但还是烫得我连声喊“啊呦”。要知道,可是炎夏。惊魂未定,到卫间冲洗时,突然想到早上用急水冲走蚂蚁之举动,顿时口念“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我知道,佛祖慈悲不怪罪任何人,才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人可以成佛”的佛教文化理念。自己业障之深善念之浅,故而才有没怜惜生命之警告,哪怕小如蚂蚁呢!

  检讨自己时,想起一句俗语:“收拾不勤,惹乱世人”。虽因停水未及时洗短裤,但不应该至短裤于池上,短裤女性贴身之私,自己收拾不细致惹蚂蚁到来,此一错是未讲规矩之错。发现了蚂蚁,没有丝毫怜悯之心,自以为是蚂蚁触犯了自己,不顾惜那么多生命而毁之。这一错,当是错之又错。

  读《了凡四训》时,云谷禅师了凡居士点悟:“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简意是,《易经》是为君子谋划的书,使其趋吉避凶。故而开篇便道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会享有许多的福报……

  了凡以自身的修为打破算命先生对命运的预算,通过修为改变原定命运。后来,在京与好友冯开之同处时,劝告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

  六祖惠能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经文典籍,无不是一切福田,直指人心。哪怕面对弱小的蚂蚁,亦是善恶一念间。

  4

  我的心里,藏着一段关于的往事。

  多年前,因“五心火”太重,听人言,说土豚的豚血吃了有疗效。不久,托朋友从乡下购得一只,送来时已夜色降临,友叮嘱最好及时处理,怕晚上放门外冻死了。自己不敢处理,只好提着到娘家,让父亲帮我立马处理。父亲虽面有难色,但还是答应了。

  父亲年轻时是外科医生,一双济世之手。

  父亲一向慈善,加之是晚上,碍于是我需要,才不得已而为之。面对活豚,父亲下刀子时有点手软,导致放血后豚还蹦哒了两下。那情景,让我顿生罪恶感,至今不忘。土豚血当时母亲也煮给我吃了,“五心火”到底有没有好转,自己也未知。只是,让父亲勉为其难地为我杀豚的往事,一直如一个罪证,在心里烙下了印记。

  父亲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我指的是退休以后不会打麻将不善唱歌跳舞,还舍不得花钱,除了看看新闻读读报,就是逛街压马路,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精神家园,晚年时光大脑渐渐让孤独吞噬。七十岁之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年轻时候的父亲可不是这样的,青春时风流倜傥,壮年时事业有成,在他的行业里颇有名望。不走到人生边上,谁也看不到自己老去时光的悲凉,哪怕儿孙满堂。

  回到的故事。

  豚,我们本地直接叫。有地方叫豚鸭又称土番鸭,长像有点似鸭非鸭、似鹅非鹅。医书记载,土豚有活血的营养价值。同时对肺炎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有辅助治疗作用。故而,自古以来,民间有吃土的习惯。

  前几年,一位朋友为感谢我为他的家乡写文章,抓了一只有雪白羽毛黄色冠的特意从乡下来送给我,我一再拒绝接受想起那年无知让父亲杀豚放血给我吃,便倍感罪孽深重。我谢了又谢,但还是让他把豚带回去,心意我领了。

  据记载,人类在求生存中,先学会了畜牧,然后才开始播种耕作。先训服野生动物,然后再圈养供人类食用。故而,《三字经》里有曰:“此六畜,人所饲”。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六谷”。

  前年母亲病倒时,隔壁一家在后山养鸡鸭豚的邻居送来一只活豚,照护母亲的亲戚让找了麻木师傅,请他去街上杀豚那麻木师傅打来电话到了两个市场那天杀禽类的摊位都没人。听到这话,我赶紧让麻木师傅把豚送回来,然后送到邻居家里,说这只豚今天不能杀,因为找了几没人,它的命今天不该亡,叮嘱她今天一定不能杀这只豚。邻居笑着收下活豚,并冰箱已经处理好的豚送给母亲补身体

  这家养鸡鸭豚的女邻居,一身强壮之气,仿佛是上天派来与这些家禽为伍的,在后山养鸡鸭豚多年,有时一阵风吹来,臭气随风潜入到邻家,导致邻里不和,多次有邻人隔墙相骂。许是受人点拨,抑或年岁增长,不想杀生过多,近几年,慢慢处理了活物后,渐渐养得越来越少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宗教的出现,人们开始用“自律”来要求人性“恶”的一面,从而素食主义者越来越多。因悲悯心而有了对自己的要求,虽然做不到全素食,但尽量做到不杀戮,吃“三净”荤食。三净即:不为我杀、不见杀、不听到杀。

  5

  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那是他自己亲眼所见同村人的故事。

  一个是同村的老人,一个是同后生。老人信佛,文革时期被打压并抄家,后生家者告密了老人家楼上藏有两尊菩萨,说菩萨的肚子里装有宝贝。后生亲自上楼把菩萨相搬下楼,当着老人的面,先把菩萨肚子里的储物从菩萨背后一个开口处掏出,再把菩萨交与人,然后一起抡斧击碎。

  老人对着同村的后生恨恨地骂道:你丧了天良,不得好死

  先说一说佛像肚子里为何有不同物件。原来,造佛像时,特别是高大的佛像,塑造时都是空身,身体内放红花等名贵药材,或放珍珠字画上等藏品。这在佛家称填脏道家称背书。亦叫“装脏”“装脏,是指新的佛像落成后,为佛像装上象征性的内脏与神识,赋予佛以生命力。”

  装脏之后的佛像,要进行开光仪式。开光,就是启用典礼仪式,告诉大众,塑造佛像所代表的意义,人们应以么样的心态来供奉,要将这些理事说清明晰让众人感悟,才不至於迷信

  我曾见证过一次开光仪式。请来的高德大僧,手拿一只笔,象征性地为佛像点眼睛,笔代表智慧文学艺术然后拿毛巾擦佛像的脸,表把灰尘擦掉,将心地里的污垢洗净。接着拿镜子照自己,也照身边的人,意在自他不二,生佛一如”。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有很深的意从而,佛像就不是普通的雕塑了,而是赋予了生命与灵魂的崇高信仰者。

  诸如种种设施是佛陀教育的手段,不是目的。佛陀教育高明,是将教学与艺术结合成一体。佛法几千年前,在教学与艺术之间形成完美的结合

  回到村里的一老人一后生的故事。

  文革还没有结束,后生便得了病,还是怪病,在背的后边长痈,奇大无比。当地人叫“背花”。这后生的“背花”位置,不偏不斜,像极了当年被他和抄家人砸碎的佛像背后装脏的位置,也就是他从此处拿出佛像填脏的物件。得此病的后生,求医无用,最后疼痛至死。

  朋友讲完故事唏嘘说,因果报应,善恶之分,无处不在。你还别不信。

  6

  几个月前,女儿一家三口回来吃饭,并带回一对漂亮的斑鸠,活脱又美丽的鸟儿出现在眼前。女儿说是谁从外地托车子带来送给小巴仔吃的。我说对不起,既然让我看到了,那我得放生了。太美了,不忍不救!

  在女儿的反对声和女婿不置可否的表情里,我把一对美丽斑鸠放在露台前,把两岁的小巴仔牵到我身边,对他说,这么美的鸟儿,把它们放了好不好?小巴仔点头许可,并用他大而明净的眼神看着它们。

  把斑鸠从网兜里放出来,给了一些米粒,也许是坐长途车晕呼,它还没有回过神来,站立一会后,有一只开始啄地下的米粒,另一只抖了抖翅膀,望了望远方,突然振翅,飞向我家对门一棵高大的桂花树里。吃米的这只,停下来,望着它飞去的同伴,毫不迟疑地随后振翅飞了过去。留下小巴仔疑惑又惊讶的样子。我对小家伙说,这对鸟儿找妈妈去了,它们的家就在树林里,好不好呢?小巴仔睁大眼睛看着我点了点头。

  吃饭时,我对孩子们说,千万不要让小巴仔看到杀小动物,一定要让孩子有悲悯之心,一个有悲悯之心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懂得善待生命,也会懂得孝敬父母。

  有朋友羡慕我家有后山可靠,并建议我在山上围网养点鸡子,可以吃鸡蛋吃土鸡。我说我只养植物,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但现在再也看不了那种当面杀鸡的场景了。

  “抬头三尺有神灵”。大千世界有多少我们看不到的无形?俗眼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心存敬畏,与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花开花落,才能赋予生命之美好。

  20231116日于玉竹楼·子谦书院

延伸阅读——
倪霞长篇小说《玉竹谱》首发式全程录影(2020年12月26日)·羊洋庆典摄影
三代母亲诉芳华·倪一丹——读姑姑倪霞长篇小说《玉竹谱》有感

作者简介: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小说学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目前已出版个人文集九部。散文集六部,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改编成39分钟微电影《老兵》。跨越百年历史、书写三代母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已制作成有声书在“喜马拉雅”播出中短篇小说选《石缝中的花蕾》。获第五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首届华夏作家网文学奖咸宁市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奖。

创办子谦书院公益经典诵读。政协咸宁市一届、二届、三届委员;曾任四届政协通山县常务委员;咸宁市“三八”红旗手。咸宁市“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第六届“优秀文艺志愿者”。通山县红十字会干部。

  

购书方式:

《玉竹谱》定价118元(快递)

《石缝中的花蕾》定价48(快递)

《守望木棉花》定价48元(快递)

《通山,看得见的温暖》定价58元(快递)

《玫瑰开在耳垂上》定价49.8元(快递)

如果本同时购买,优惠价286元(快递)

欲购者请加微信(nixia791)红包购买。

倪霞人儿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玉竹楼·子谦书院女主人。跨越百年历史、书写三代母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已制作成听书在“喜马拉雅”播出。曾获第五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现工作于通山县红十字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