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尽量别管父母这1件事,不是薄情,而是远见

情感   2024-10-20 19:05   北京  


临到年关,我又回了趟老家。

爸妈还是老样子,互相刻薄拌嘴,而我却不再带着和事佬的心态硬着头皮安抚。

吃了一顿饭,我和他们轻松告别。

以前,我可做不到这样,爸妈一吵架,我就会拉架、和稀泥,然后卷入其中,开始大发雷霆,然后不欢而散。

很长一段时间,我最痛苦的事就是:爸妈天天吵架,基本上没有好好相处的时候。

他们都是很好的父母,虽然家里穷,但是从来没有亏待过我。

我去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一个月的收入也就两千元左右,爸妈从牙缝里给我抠出了500元,有时候甚至600元,从来没有断过。

比上其他的同学,我的生活费算比较低了,但我知道这几百块钱有多珍贵,总是舍不得花。

我经常对他们说:“不用给我这么多,我有钱呢,我可以勤工俭学,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他们总是说:“不要省,该花就花,不要打工,好好学习,我们供得起你!”

等我工作后,回想当年,爸妈总是眼角泛泪,为没有给我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而遗憾,让我受了委屈。

每次听他们这么说,我的心都又酸又软:我真的太幸运了,有这么好的爸妈。

可是,明明这么好的爸妈,他们却不能好好相处。

一直以来,他们对待彼此的方式就是:指责、谩骂、阴阳怪气。

他们两个人每有分歧,都只会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比如妈妈做的菜有点咸,爸爸就会嘟囔:这么齁,就怕我不得毛病死晚了。

妈妈立马就烦躁了:“你别吃,吃了别把你毒死了!”

再比如爸爸因工作有些烦躁,妈妈就会毫不客气:“一天到晚就知道耷拉着死人脸,窝里横。”

爸爸也会马上反唇相讥:“你一天到晚围着锅台转,懂什么!”

这尚算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他们也会摔盆砸碗,而“摔盆砸碗”的动作又会点燃“经济窘迫”的雷点,让他们升级再吵。

上学的时候,我都会在放学路上思绪万千地推测:今天,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事?他们会不会又在吵架?他们会对对方说什么....

想到各种打打闹闹的场景,我就特别不想回家。

“可如果不回家,他们会不会因为担心而互相指责?他们会不会对对方动手?”

被困在一连串问号里,我总是很容易受惊,对待许多事反应过度,学习注意力也不够集中。

我甚至想过最坏的结果——他们好像随时都准备和对方离婚,而如果真的离婚,我该跟谁?他们会和对方反目成仇吗?我需要站队对抗吗?

我从来没有和父母提过我的担心和害怕。

这些无法消化的困惑和痛苦在我心底凝成死扣,成了我卸不下来的包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曾经的家越来越远,他们吵架带来的影响也似乎在淡去。

但我对亲密关系总是抱有奇怪的感受:我渴望别人的亲近,我能感知到心里的爱;但我又会隐隐地抗拒和对方相处,不想刻薄却会突然刻薄。

当时的男友(后来的丈夫)也调侃和我在一起会“忽冷忽热,爱感冒”。

时间迅速地往前走着,父母吵着吵着老了,我和丈夫也已经“婚”了十年。

有一次和儿子聊天,提到吵架我趁机问他:你觉得爸爸妈妈吵过架吗?

他马上回:吵过啊,你们吵过很多次。

我愕然....

事实上,出于对父母婚姻的厌倦,我极不喜欢吵架,丈夫在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性格温和包容。

在我看来,我们结婚十几年几乎没有激烈的争吵,连普通的争辩都不多。

但孩子却认真补充:妈妈,有时候你的脸阴沉得要滴出水,有时候你们都在大声讲话。

孩子这样说,除了被我藏在心底的那一丝丝与爱人相处的抗拒之外,我只能想到一个原因——大人认为很正常的争辩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吵架。

因为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就是天,他们对这个空间的感受比大人敏感得多,因为这里关乎他们的安全甚至生死。

所以父母稍微大声一点,他们就对“世界可能崩塌”产生警惕,我太熟悉这种感受了!

可是,我怎么也给孩子这种感受呢?

是不是爸妈好了,我就好了呢?

爸妈已经老了,他们就要这么过一辈子吗?我要遗憾一生的。

抱着解救父母的心态,我来海蓝幸福家学习成长。

我的想法是:他们两个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天天吵吵嚷嚷,终日不得安定,活得太痛苦了,我得帮帮他们。他们心情好了,我也少受点罪。

学习第一个月,我就知道自己的目标错了,我没有办法改变父母,我只能过好自己的人生,然后影响父母。

说实话,我有点失望,我有什么问题啊,我挺好的,我就想改善父母的关系。

当我把心中的疑问交给教练的时候,教练问:“亲爱的,为什么你对父母的关系如此执着?”

父母的婚姻不幸,进而影响我的婚姻。

脑海里一下子蹦出这个答案。

虽然我的婚姻还不错,但潜意识中我总觉得它会在某个节点发生什麽,我们都会撕开现在的外壳,开始复制父母的争执。

结婚时,我觉得孩子出生就是我们“反目”的起点;

后来,我又觉得孩子上学会是我们争论的核心。

我不敢向爱人完全敞开我的内心,仿佛敞开后就给对方递了刀和把柄,方便他在吵架时攻击我。

原来,这才是我来的真正原因——从前我害怕自己成为争吵的中心,现在我害怕自己成为制造争吵的人。

果然,我是一切的源头。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一遍一遍回看我的过去:

为什么我把“我”看得这么危险?

我一直觉得父母的不和谐有我的责任,印象中几次激烈的吵架都是因为我。

所以我很努力地学习,包揽力所能及的家务,希望用我的懂事去换取他们的顺心。

成年后,我更加认为,我应该用我的眼界和知识去引导他们在家庭里好好表达表达。

可我总是找不到方法,总是失败。

所以,我潜意识里认为我的婚姻也早晚会这样。

我看到了自己“恐惧”的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想让我好好生活,不要被过去的生活牵绊了脚步。

果然,内在的每一部分都是为了爱我而来。

学习部分心理学后,我一次又一次看着恐惧的部分、愤怒的部分、过度承担的部分,她们为了我的幸福操碎了心,累得心力交瘁。

当我看到这些部分的真实意图后,真的很感动,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那时候,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接纳?

随着学习越来越深入,我不再围绕着父母的关系打转,我只关注自己的成长。

同伴教育让我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可能我一直在夸大父母的矛盾,就像孩子把争论当作争吵。

而我的记忆里只储存了“最惨烈”的战斗,把他们间的互相调侃、关心和挂念都消除了。

如果是这样,我最应该做的反倒不是帮助他们重建关系,而是站在不同视角建立起更全面的过去。

人生梳理课程中,我梳理了过去的人生,有了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的感受,对过去的人生有了更全面认识。

父母有父母的不容易,也有他们的相处方式,是我被自己的想法捆绑,是我没有看清事情的真相。

他们相濡以沫几十年,一起生儿育女,他们的感情基础比我想象得深厚很多。他们一直都把对方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一员,吵吵闹闹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不用如此紧张。

放到我自己的婚姻中,我和爱人有些吵吵闹闹,也不用过于紧张,这就是生活的调味品。

学习之前,我一直在背负父母的关系。

比如:

我会给爸爸买礼物,然后说是妈妈买的;

我会帮妈妈干活,说是爸爸交代的。

我很累,也有了更深的期望,希望他们因为我的不容易而改变。

现在,我把这些行为完全还原成“闺女想为父母做点事”。

我不再为“我做了很多而他们不领情、不改变”而难受。

相反,因为我的陪伴,他们之间多了新的话题——互相攀比谁和闺女亲,反而不再只盯着对方的短处。

我为这点小成就感到高兴。

父母还是有吵架的时候。

但我提醒自己:父母的关系是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我不能去插手。

我制止了自己引导他们“正确”表达的想法,安抚自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课题,把他们的相处方式还给他们。

最重要的是:我要过好自己的人生。我要创建什么样的家庭?

在我的小家里,我给我和老公定了一个规矩:

每个周一定要有一天,把孩子送到婆家,两个人做点小菜喝点小酒,聊聊生活和工作。

我和他说起对父母相处的担忧和恐惧,说起这些年婚姻中的保留,说起我的“忽冷忽热”,说起孩子对我们争论的顾虑。

充分又高效的交流,让我们两个人都觉得这样的婚姻很有盼头儿。

我们一起找到了很有意思的践行方式——搞个家庭辩论,每当争论超过三句话即“开庭”,我们各自发表意见,孩子当裁判,脏话、高声说话都会被“黄牌警告”。

慢慢实施下来,孩子充满了安全感,不会再为我们争论而焦虑。

而有时候我们在娘家“开庭”,反倒给了那对斗嘴的老夫妻很多新鲜感,他们嚷着要让外孙做他们的裁判....

活了四十年,才知道子女都会败给父母。

从前觉得是这种“败”——逃不开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带着沟通的硬伤,被困被扰。

如今觉得是这种“败”——不再强行把他们套入我所期待的模具,而是让他们自在地相处、从我的行为里慢慢体会和感受、从反反复复的磨合中找到他们的答案。

现在的父母是我所期待的完美样子吗,一定不是。

对比我的“条件”,他们的生活里还是很多语言炮弹。

但对比他们的期待,可能就是这样,慢慢地相处,缓缓地接近幸福。

海蓝幸福家践行生:旻

海蓝博士
伴你面对人生各种风雨,回归内心宁静和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