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演跟拍6年,3个孩子10年人生,真实到可怕,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情感
2024-11-02 12:01
北京
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
郑琼导演跟拍6年完成的纪录片《出路》,分别从山区、城镇、大都市选取了三个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各自的命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实的镜头,展现了现实的家庭境况和孩子读书历程。
相隔数年后,郑琼导演回顾拍摄时的情景,仍会潸然泪下。“我想知道云儿去了哪里,我想知道风儿在说什么?我想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在甘肃会宁县蜿蜒陡峭的山路上,一个弱小孤单的身影由远而近,那是一个穿着紫色褂子和卡其色裤子,身后背一个大书包的小女孩。她是离家15里的野鹊沟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学校只有5个孩子,两个老师。马百娟每天都要翻山越岭,来回30里,步行要花5个小时。马百娟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哥哥在外面打工挣钱,一家人的生活基本是靠国家的低保,还有哥哥打工挣的钱补贴家用。种的小麦到了收获季节,一家四口全体上阵,加上两头毛驴,上山收割,然后将麦秸用绳子打成捆,驴驮人背,运下山,小百娟也要背上一大捆。新鲜的麦子磨成面,做一锅面疙瘩汤,每人一碗,只有一小盘咸菜,一家人吃得很香。陈百娟平时还要在家里给猪喂食,家里养着一大一小两头猪,这也是一家的主要经济收入了。“4个本子、2支笔芯,一共3块2毛钱。”马百娟利用放学回家的时间,满心喜悦地去小商店,买了学习用品。“在成牟村上完小学,我要去新堡子上初中,我长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学,我上了大学以后,要去打工挣钱,我要一个月挣1000元,买面,因为我家面不够吃,我还要盖房子,挖水窖,因为我们没水吃。”这是马百娟写的一篇作文里的,她用唱歌式的语调,像朗诵课文一样,念着。在这个小小的心灵里,能上大学是她的梦想,每月挣1000元是她所渴望的未来。因为这一家子时时面临没有饭吃没有水喝的困难,在大山里,不知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3年后,马百娟14岁了,她们一家搬到了宁夏中卫,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共产党给了我低保,我省吃俭用着,把这些钱存下,加上娃娃打工添补着,我就买了这么一个院方,来到这里。不想老家,老家把我苦怕了,也饿怕了。这边好,要比我们那边好百倍,好得多。首先烧煤不缺,第二,水不缺,第三,生活条件好,起码肚子能吃饱,随便种点东西,就能吃饱。”这是马百娟的父亲搬到新家后的一段感慨,他操着浓重的家乡口音说的这段话,语气坚定,有些苍凉,也带着欣慰,毕竟日子越过越好了。然而,马百娟转学到中卫市水车小学一年后,就辍学了,她比同年级同学大很多,家里人也觉得学习差距太大,没有什么希望。“我的想法,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多少念一点,多少能用就对了,只要生了娃,也拖累大啊,即便有工作,干都干不成,就拉倒了。”接下来,马百娟到处找工作,可小学也没毕业,电脑不会用,15岁就找工作,一个字——难。16岁这一年,马百娟嫁给了她的表哥,她就这样结婚了。这也和她父亲马老汉的想法一致。谁都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它会让你向理想靠得更近些,然而,面临残酷的现实生活,家境窘迫,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马老汉的想法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还在贫困线的家庭的想法和现状。权衡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加上马老汉陈旧的思想观念,最终让女儿在学校读书的脚步停了下来,也许暂时缓解了家庭的压力,可对马百娟来说,她的未来还能走出这大山吗?和马百娟相比,徐佳算是幸运多了,可是连续2年高考都是479分的成绩,让他不甘心,他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19岁的徐佳,在湖北咸宁上高中,今年是第三次高考。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让徐佳一度不想再考了,可是,作为农民工的父亲,在临终前的重托让他决心再考。“我爸走了以后,我就发过誓,我要考一个大学,我要把大学通知书拿给他看。”徐佳最终誓言成真,这一年他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四年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很快到了毕业的时间,徐佳根据家庭情况,没有继续考研,他还是选择了工作。“我的家庭状况不允许我在学业上继续深造,我必须尽快找到工作,维持自己的生计,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好找,在网上也投了简历,很少有接到面试通知的。”2012年,临近毕业了,徐佳又一家一家地、一轮一轮地去面试,很多公司也在进行校招。徐佳最后选择了深圳一家电力公司签约。在深圳总部培训3个月,然后到武汉工作,工资3000元,五险一金。“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很多东西都是不公平的,但,这是你没有办法去改变的,我现在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存在,但是,我会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经历过生活艰难,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徐佳,比一般的同学更多了一份坚毅和务实,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去选择。他相信自己这一代的努力,也是下一代能过上更好的城市生活的基础。“家里这个环境,尽量早点成家的话,让我妈也少一点辛苦,少一点分担。结婚之后,她就不用一直再操心我,然后,结完婚,我会承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徐佳按先成家再立业的想法,工作不久,就和相恋四年的大学同学结婚了。徐佳一直在最初签约的那家公司工作着,从小拮据的家庭生活让他不断努力前行,他坚信读书会让他改变现状,他不断努力着,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绝大多数莘莘学子,像徐佳一样,怀揣美好的理想,努力地拼搏,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走向富裕。和无可奈何的马百娟、不断励志前行的徐佳都不同,袁晗寒的人生从一出生就站在了让许多人都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生活状态。袁晗寒,一个17岁的北京女孩,从小就在优渥的家庭中成长,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是上的最好的学校,在美院附中,因为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总是留级,最后,她母亲只好给她办理了休学。“我想我干吗呢?我也不知道,我每天在家幻想,我要做各种东西,然后就看书,要不就看电影,我好像每天用一半时间在看电影。”袁晗寒退学后,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对于袁晗寒来说,有着年轻人普遍的一种困惑,不知道做什么,这个年龄,除了上学之外,真的不知道人生的方向该朝哪里走。她们也想做点事情,不荒废青春年华,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我不恐慌没事做,我恐慌的是会不会一直没事做。”袁晗寒说得轻松而自然,心里却是空落落的。由于她妈妈曾提到过开咖啡馆的想法,袁晗寒于是就在方砖厂胡同开了一家咖啡馆,一年2万元租金。咖啡馆的装修,都是袁晗寒自己设计、采购涂料、粉刷、描绘,按自己的设计风格进行布置,还挺有特色。这也看得出,袁晗寒的独立性一面,以及她的发展潜质。把这个咖啡馆开在菜市场,生意自然没有预料的那么好,经营了一年多,因赚不到钱,就关门大吉了。当然,对袁晗寒来说,不怕失败,就怕不做,她完全承担得了试错成本。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地处莱茵河畔,是诗人海涅的出生地。袁晗寒结束了咖啡馆的生意,就来到了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她对美术还是有兴趣和天赋,她考进了向往的大学进行深造。国外单调的学习生活,不是在教室学习,就是在宿舍画画,她还养了一只大兔子。袁晗寒对未来仍然迷茫着,她也厌倦了德国的学习生活。3年后,她在上海一家美术馆实习,一个月几百元的报酬,她反正也不在乎。“我也没有办法选择要出生在我现在的家庭里,所以这都是一个我不能选择的事情,这个事情,它不是机会,如果说是机会,难道说是我没有出生之前的机会吗?没有出生之前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我站在天上看,然后看,哪儿好挑哪,如果这样的话,那可以说是机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又怎么谈得上是机会呢?”袁晗寒,对于自己的家庭环境和自己都有她的理解,她生活上无忧无虑,她不需要担心没钱花,她不可能体会到马百娟用3块两毛钱买新学习用品后的喜悦。她对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她内心还是总想做些事情。2015年元月,袁晗寒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已经长大的她,又开启了她新的人生旅程。《出路》这部纪录片,郑琼导演从2009到2015年跟拍了6年,展现了同时代三个不同阶层的三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近10年的人生,整部片子没有一句旁白。今天重温这部现实的没有任何粉饰的作品,更加引起人们的强大共鸣和反省。人生这个大话题,只有放在足够大的时空跨度里,才能展现它的全貌和现实价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件事,值得每个人深刻反省,而我们教育的出路又在哪里?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出生,自己的家庭,甚至自己的成长轨迹。有人终其一生,也努力不到像袁晗寒的起点位置,而徐佳的拼搏上岸是更多人的现实追求目标。大山里的马百娟,她的出路也许是其环境生活与父母思想的同步改变,才到谈到改变她的人生。读书不是人生成长的唯一途径,但是任何时刻都不要放弃学习,不要放弃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尽管努力就未必成功。对于每个家庭,尽量让孩子早读书、多读书,挖掘孩子的潜质,激发孩子的兴趣,学得一技之长,在人生之旅的起点多备些食粮。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思想才会开放,思路才会打开,而思路将决定你的出路。据统计,全国到2023年,还有1200万人在最低贫困线以下,而在2016年时有2.1亿人,由此,我们看到了国家正在做出的巨大努力,也逐渐取得卓越成效。摆脱贫困,才能谈得上好好读书;政通人和,才能让个人的努力不会白费。国家和社会这个大环境越好,家庭和个人这个小环境才有更好的出路。人生的选择很多,不要为孩子设限,点亮孩子内心的那团伙,相信孩子,相信未来。
海蓝博士
伴你面对人生各种风雨,回归内心宁静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