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一个幸福感强的孩子,父母要“三做三不做”(请自查)

情感   2024-11-08 12:02   北京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很爱孩子。
当被问道:你是怎么爱孩子的?
回答一般都在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上,甚至包办代替。
所以常听孩子们说: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有一种饿叫我妈觉得我饿。

等走到更多的探索中,家长们惊奇地发现:
自己表面上一切是为了孩子,而实际上对孩子所说和所做的事情中,大多数家长许多时候在有意无意中是以爱之名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减轻内心的焦虑,满足自己的期待和需求的。
其实,爱与不爱、宝贝不宝贝,不是你说了算,孩子说了才算。
我们总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自己认为是好的就是孩子需要的。
你认为鲜鱼营养丰富,送上鱼汤,而孩子只想喝矿泉水;
你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玩一只破盒子。
你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付出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而只是你认为好,你觉得孩子需要的。
亲爱的家长:你有没有吃饱了,但父母还让你继续吃的经历?你感到的是爱,还是厌烦?
你给的是别人不想或不需要的东西,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与爱关系不大。
爱和感到爱其实是两回事。
只有感到的爱才会有温暖,才会有营养。
感情感情,感到了才有情!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爱孩子,把孩子当宝贝呢?
践行6件事——“三做”和“三不做”。

 三做: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

我曾经问女儿:“你觉得在什么地方能体现出妈妈是爱你的?”
女儿回答说:“妈妈做得最好的是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

2014年,斯特勒(Steller)和凯尔特纳(Keltner)的一项科研揭示了人是如何感受爱的:柔和的表情、安抚的触摸和温柔的声音。
我总结成关系的三大法宝: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
这不是鸡汤而是科学!
这三种方式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核心的感受爱的方式。
你看《动物世界》,小猫、小狗、狮子、熊猫,这些小幼崽出生后,都特别喜欢跟妈妈在一块儿,一直到它们能够主动意识到离开的时候。

和颜悦色

指的是温柔、慈爱的眼神、关心欣赏的神情和快乐满意的脸色。
经常听到孩子们说:“妈妈,我想看到你的笑脸。妈妈,你为什么不笑?”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93%的情感交流都不是通过语言达成的,但大部分的非语言交流又是共通的。
就如同全世界“妈妈”这个词的发音,不因为国籍、肤色而有差别一样。
当我们面带微笑、柔声细语地和一个孩子说话时,孩子就会感到爱;
而当我们机械而麻木地和孩子说“妈妈爱你”时,孩子无法感受到爱。
而我们太多的家长,经常居高临下、表情严肃、皱着眉头,甚至怒目圆睁地和孩子说话。

柔声细语

据《科学》(Science)杂志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成人每天要说16215个词语。
在这些话语中,温柔的表述越多,越频繁,你和他人的关系就会越好,特别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
关系是否亲密和谐,最重要的是这些话你说了几句:

(1)我爱你。

(2)我为你骄傲。

(3)对不起。

(4)我原谅你。

(5)请原谅我。

(6)我相信你。

(7)你一定行。

(8)有我在。

这些爱的语言要温和地、柔声细语地说。
今天你就可以尝试践行起来,试试看一个月后你与孩子的关系会有哪些变化?
搂搂抱抱
我听到很多孩子说:“希望爸爸妈妈亲亲抱抱举高高,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出去玩。”
我在海蓝幸福家的践行生大群里发起过这样一个提问:回忆你小时候是怎样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宠爱的?自己当时希望被宠爱的方式是什么?

其中关于感受到爱的场景的伙伴们分享:

  • 每天晚上,被妈妈、爸爸搂着睡觉。

  • 爸爸妈妈对我说:“我爱你,宝贝。”

  • 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吵架。
  • 希望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我出去玩,给我买好吃的。
  • 希望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对我笑,不打我、骂我,多看我、鼓励我、支持我!
我记得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曾告诉我:“我妈妈不爱我。”
我当时非常吃惊,因为我知道她妈妈为了帮她完成旅行欧洲的梦想,在家里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资助她出国旅行。
我问她,为什么你觉得妈妈不爱你呢?
她回答说:“因为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妈妈爱你’。”

我爱你,这三个字是每天重复多少次都不嫌多的话语,就像空气滋养着我们的身体。
爱的话语滋养着人的心灵。

你问过你的孩子感受爱的方式或者希望得到你怎样的宠爱吗?
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少不了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这三大核心方式。
这是所有爱的表达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孩子最容易感受到的爱的方式。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当身体感受被触摸拥抱,耳朵听到柔声细语,眼睛看到和颜悦色时,就会产生亲密素和快乐素!


知道了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接下来也需要了解不需要做的是什么,也就是“三不做”原则。

三不做:不指责,不命令,不打骂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充满了不满和训斥:
“作业做了没有?考得怎样?第几名?你怎么不如别人?你怎么这么笨?揍你!你个没用的东西!早知道,不该生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
古语有云:“一日不打,上房揭瓦。”
对很多家长而言,误认为严格的教育,就是用打骂、责备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是对孩子负责。
在这样的思想下,孩子其实不知不觉成了父母发泄情绪的对象,成了实现自己未了夙愿的工具,却还常常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委屈难辩驳,感到无助、无力,有许多心理伤害,也就是原生家庭的伤害。
相信做家长的你,回顾自己做孩子时的经历,会很容易感同身受,只是我们忘了或不愿意回忆而已。

话语可以滋养人,也可以杀人!
指责不是教育,命令不是教育,发脾气不是教育,打骂更不是教育。
孩子需要被了解、被尊重,需要自由探索的空间。
一个感受到爱的孩子,不会轻易伤害他人。
而一个缺失了爱又经常受到批评、指责甚至暴力的孩子,他带给世界的只会是冷漠、仇视和暴力。
指责、批评、命令、说教这些方法,爽了父母,伤了孩子,有很多时候,负面影响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
有没有父母对自己的打骂和指责,几十年过去了,是不是今天想起来还感到委屈、难过、害怕、羞愧和愤怒?

不要以爱和教育的名义对孩子使用暴力,孩子不是我们情绪宣泄的垃圾桶和满足需求的工具。
扪心自问,你就会发现:打骂孩子其实主要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对工作的不满,对爱人的不满,对人和事情的不满,和教育孩子没有任何的关系,是自己黔驴技穷、不能自控的表现。
事实上,你打掉的、骂掉的是孩子的自尊自信,给孩子留下的是几十年的伤痛。
下次打骂孩子前,先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问自己:我这样说、这样做,对孩子有帮助吗?
想清楚了,再行动!
文章摘自海蓝博士《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海蓝博士
伴你面对人生各种风雨,回归内心宁静和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