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拿到985录取通知书的孩子,都崩溃到想要退学

文化   2024-07-20 20:44   云南  

这些天,看到很多孩子已经查到自己的高考录取结果了,现在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录取结果不理想,一个18岁少年所面临的,可能就是理想的崩塌。
最近看到公众号“南风窗”上的一篇文章《考上985,他们退学》,里面一个受访者考上985大学后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几乎与我一模一样。
这位受访者18岁考上985,本来想报考艺术性更强的建筑学,但分数不够,只能在土木学院大类下选择别的专业,但一直很不快乐,坚持到22岁退学,24岁重新高考,考进了一所普通本科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新学校学着自己喜欢的专业,他很快乐,每天写剧本,看电影,不仅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很有成就感。
我还挺羡慕他的这个状态,我自己也是分数不够建筑学,只能学一个和艺术毫无关系的理工科专业,整个大学四年的生活,我几乎没有一天是觉得快乐的,因为以我当时狭隘的格局,觉得此生都不能从事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工作,我的整个人生完蛋了。但我并没有退学,而是辅修了汉语言文学的双学位,毕业后工作几年又读了中文的研究生,一直从事与写作相关的工作。
像我们这样陷在错误的专业中很痛苦的大学生一定不在少数,根据博雅数据库整理的名校2017年休学率数据显示,部分“985”高校退学率超过10%。
可能有些家长,会找张雪峰那样的机构帮孩子选志愿,让那些对孩子没有任何了解的人轻易决定孩子的未来,还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去报一个毕业能有编制的学校,所以今年北京警察学院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了很多985高校。
无数孩子的梦想没有被尊重,也有无数孩子因为命运的安排而进入到与自己理想相去甚远的专业……那种崩溃痛苦的感觉,对于一个18岁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天塌了。
如果今天的我可以穿越,我会对那个18岁的痛苦绝望的我说下面的这些话:


1、要把自己从强烈的匮乏感中解放出来

回想自己大学的那些年,明明是坐在财宝箱上,却认为自己是个穷光蛋。
我预测不到未来的世界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只觉得没有读过文学艺术的相关专业,我就进不了报社、杂志社这些我喜欢的工作单位,我就比那些科班出身的人差。
所以我一直带着强烈的“匮乏感”而活着,这种匮乏感一直延续到毕业后的很多年,我不敢去要求自己喜欢的工作,面试时不敢要求薪资,只能卑微地说,只要我能干,干什么都行。
我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去读了一个研究生,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好,其实完全可以不浪费这个时间去读书,而是用这些时间去创造。
现在的学生应该已经不会再像那时的我那么傻了,因为现在想要学什么,在网上可以随时听各种名师的课,也可以做自媒体创作自己的作品。但是今天的孩子们,面临是另一种匮乏,很多人觉得工作难找,自己将来最好的出路不过就是考个编制。很多人也有这样的设定,要先赚钱生存,之后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不活自己。就像《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这本书中写的一个面包师傅,他很想去旅行,但他决定先开个面包店攒些钱,因为面包师傅的“生存焦虑”,让他的旅行梦一直被困在面包店里。
然而真相并不是这样的,像李子柒,只需要把自己的生活拍成视频放在网上,还有作家李娟,她只需要去生活去感受,然后写成文章,她们无需为了生存去学什么营销,商业,也完全不用考虑流量、团队。
所以一定要把自己从这些“匮乏感”中解放出来,不要带着恐惧的频率像一个没头苍蝇一样去到处学习,要带着信任自己的频率去生活、去学习。

2、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带着“全人”的视角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分文理、分科系,分专业,在这样的设定之下,大部分人其实都是“碎片化”的,与世界的联系都是片面的。
在现在这个时代,想要应对未来,应该让自己有“全人”的完整思维与视角。
写《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先生,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就是个只懂得禅修写作的文学家,但其实他是有着道德,艺术,科技全方位的能力的,除了写了《了凡四训》,还写过水利、农业方面的书,还研究农民的赋税,研究海防,还去高丽打过仗。
如果你是文科生,建议要自学一些理工科和医学的知识,如果你是理科生,建议要为自己补足人文、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相关素养。

3、带着“天命”的频率去学习、工作,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变成“天职”

如果站在一个高维的视角,站在高处俯瞰整个生命历程,大学选专业的不如意,很有可能不是一件坏事。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牧羊少年的父母希望他成为神父,于是强迫他学了拉丁文、西班牙文、神学,而这些都成了他之后旅程的重要装备。
可能人生旅程走到终点的时候,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被强迫”学习的技能,高考时被自动分配的志愿,都有可能是你未来的必要装备。
都说一生要找到一件事业,但这个“事业”并不是特定的某一件事,而是一种频率。
电影《穿Prada的恶魔》中的女主角,她的梦想是成为作家,但如果她辞职去写作,那就不会有职场上的鲜活题材可以用来写小说,但如果转换思路,带着“作家的频率”去应对日常的工作,那么眼前的人事物就都成了鲜活的素材,无需先去学习写作技巧,或是读一个学位再开始写作。
如果时光倒流,我会对18岁的自己说,好好学习命运安排你学的这个理工科专业,你会拥有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写出文科生不会写的科幻小说,可能运用金属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出一些艺术品。
只要把你目前的工作灵性化、神圣化,就可以瞬间拉高频率,这个频率会扩大出更深更广的影响力。


日本知名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有句名言:“‘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总得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也许眼下的不顺利,是为了激发出你生命的潜力,在猛烈的碰撞之后,你才会知道是什么、要什么、喜欢什么。
人生拼到最后,拼的是灵魂的能量。不要人云亦云,过早加入内卷,而封闭住自己的灵感频道。去学习,去尝试,去体验,把生命的独特性挖掘出来,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安身立命。



孙琬童
每天一张小小画,一点读书小心得,和你分享生命的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