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1月31日播出的
2025年非遗晚会上
一位身着彝族服饰的俏丽女生
自信从容地向观众
展示彝绣之美
让人眼前一亮
她叫陈海燕,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位“00后”彝族服饰制作传承人。2022年大学毕业后,陈海燕回到家乡接过母亲的绣花针,在传统彝绣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彝绣文创产品带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动楚雄彝绣走向国际。
楚雄彝族服饰已有1700多年历史,以图案丰富、色彩浓烈、设计精美而闻名,是彝族群众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海燕展示彝族服饰及彝绣作品。
陈海燕的妈妈丁兰英是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云南省刺绣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传承人。
走进丁兰英创建的七彩彝绣美丽工坊,记者看到各种精美的彝绣作品,包括服饰、鞋子、手包、鼠标垫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七彩彝绣美丽工坊展示的彝绣作品。
二十多年来,丁兰英始终秉承“民族彝绣,民族共绣,民族共享,美美与共”的愿景,坚持纯手工刺绣,带领当地绣娘们增收。在她的刺绣加工厂里,有带着娃娃刺绣的彝家妇女,也有脱贫户、残障人士等,她们通过刺绣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加工厂的订单越来越多,加入的绣娘也越来越多,在带动边远山区妇女就业增收的同时,也让多年藏于“深闺”的彝绣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广泛传承,并以昂扬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丁兰英在培训绣娘。
丁兰英告诉记者,在楚雄,像她这样的彝族刺绣工艺名匠有很多,在大家的带动下,目前当地已有彝绣经营户530余户,让5.7万名本土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农行楚雄分行在支持彝绣产业发展上下足“绣花”功夫,推出“金穗绣娘贷”“绣坊贷”等产品,全方位满足绣娘和绣企的资金需求,让绣娘们可以安心地在家门口“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在一针一线、经纬方寸间,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千年彝绣中。
文字、图片:刘葵 梁志强
视频制作:王泽健
编辑:胡蓉
责审:李瑶
审读:刘科材
欢迎关注中国城乡金融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