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梦湘西】赶秋歌会走穿洞

文摘   2024-05-29 21:41   湖南  






前言

湘西是一本书、一副画、一首歌,一个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示着神奇的山水风光、演绎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孕育着缤纷的时代憧憬,我们带你游逛如画如书如歌如梦的神秘湘西,山清水秀的湘西,热情好客的湘西!“汇聚社会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湘西今天》公众平台“醉梦湘西”、“今天有约”、“品味湘西”、“艺苑星空”、“特别策划”等栏目向各界有识之士邀稿,所有稿件接受(微信公众平台)原创。




赶秋歌会走穿洞



图文/向洪彪


从古辰州沅陵城沿水路而上到乌宿渡口,二酉山前,水分两道,向北的干流叫白河,又 名酉水,过溪州古城会溪坪蜿蜒而上,于古洞庭郡迁陵县旧治里耶分手,西入川黔,北上鄂 西,自古成为交通江南与巴蜀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77年,白起从巴蜀顺沅酉而下,攻占大 量楚地,建立了黔中郡;而曲折西横的支流叫酉溪,于酉溪口再分两道, 一路过清水坪,上 草塘,由野竹坪、磨子坪而到东源头上峒溪。一支过棋坪,上桌子潭,由河蓬、大官坪过旦 武营山脚下,经丫角山溯白洋溪上岩坎寨,登上西源头高梁洞。站在分水岭上举目四览,古 丈风光尽收眼底, 一带山岭从吕峒山逶迤而来,溪谷纵横,峰峦崎峻,山路弯弯,芳草萋萋, 绿树掩映处,点缀烟火人家。


溪水于下河蓬处右侧别出,沿溪上行, 一路三四里许,别有洞天。穿洞,以其鬼斧神工 的万种风情,描述着沧海桑田的变幻童话,以其观棋不语的君子风度,见证了古往今来的海誓山盟。


民国年间的河蓬地形图


稻香鱼肥,杂树生花,溪翻清浪,鸟鸣翠岭;若携一扇逍遥,潇洒径行,和风扬扬,仿佛白云相伴,木叶声声,依稀竹树含香;不知不觉,你就走到了穿洞的面前。成书于光绪33年(1908.3)的《古丈坪厅志》记载,穿洞为古丈胜景之一,“山石壁立,中空一洞,溪 水自洞中横流而出,石片鳞鳞垒垒,如壁砌然”,“洞内左山壁立,中有石如象形,首口嘴鼻 宛然,曰铁栏关象;右山峰峦高耸,首尾俨然,如狮蹲拜之状,名曰青狮朝天, …其余钟乳 石泉之景,美不暇接,由此而进五里外,始有村落。往来者别无道路,均傍小溪由洞门出入。其间泉甘土肥,山壑秀美,不减武陵之桃源太行之盘谷,游迹所致,别有天地”。

织布的苗家姑娘

走过城堡大门一里长的穿洞,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四围崇山峻岭的狭长盆地。良田美 池,十里桑麻,麻坪,潭咱,竹坪,傍山临水,村寨人家,错落有致;木屋竹荫,鸡犬相闻, 小桥流水,桃熟瓜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偶有山脚河尾的木叶声娓娓道来,与茶林松荫 若有若无的牛铃声悠然相和,更让清风绿野,多了几份灵气。田野考古告诉我们,在7000 至2000年前,气候变暖,天下大水,海平面猛烈抬升,远古文明如澧县城头山、天门县石  家河、安乡汤家岗等城堡都淹没入水中,而这曲折蜿蜒的酉溪穿洞,目前海拔亦为160m 左  右,在云梦泽一片江洋的两千多年前,穿洞之中是不是可以行船的溪河,这十里仙邦是不是  躲避秦末战乱而来的先民乐土,只能留待人们慢慢去探寻了。而这十里沃土自成一体的天然  城堡,也让她的万千绮丽更多了一份神秘和庄严。麻坪府、荡渣县!这传扬已久的尊号,更 让人们多了一份好奇和向往。


苗族吃猪仪式


河蓬地处酉溪中上游,古丈县的东南陲,是周围百里有名的集市,以大西南通用官话为 交流语音。光绪33年《古丈坪厅志·舆图会说》道“河蓬,厅治古丈坪西四十里,乾保接壤, 岗陇盘纡,亦苗险”,东近沅陵,南邻泸溪,北望保靖,西界吉首(古称乾州),在古代是汉 地与苗彊的缓冲地带,也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八方衣服风云际会之处。唐宋时属溪州土司 的三亭县,元明和清初时期属永顺军民宣慰司,雍正6年(1728年)改土归流,属永顺府 永顺县。两年后“改永顺原设同知驻喜鹊营……裁桑植原设同知,改设通判一人驻江西寨…… 永顺同知移驻旦武营”(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并在离河蓬不远处的坪坝亚家大寨设 立巡检衙门。道光2年分永顺县地置古丈坪厅,河蓬地属古丈坪厅功全保;同时裁撤桑植下 峒巡检,移驻新设的古丈坪巡检司,仍属永顺府。民国二年古丈改厅为县,河蓬仍属古丈县 管辖。

苗族吃猪仪式

围绕河蓬圩场,四方的山岭溪谷中,人户分布参差错落,土家苗寨客人村呈大聚居少聚 居状态。旦武营、曹家坪、对冲溪、蓝草坪、阿那溪一线苗寨罗列,而大官坪、丫角山、葛 藤寨、窝多田、凤鸣溪等处客籍寨子众多。下河蓬,白洋溪,谭家坪,向家寨以及穿洞内的 荡渣县等土家籍寨子,就如联络苗汉各家各族的纽带,化出了一盘民族团结的活棋。

旦武营油坊


改土归流后的雍正、乾隆年间,客籍奸商渗入湘西地区,勾结不良官吏和兵弁,压榨苗  民,侵夺田产,肆无忌惮地欺凌奴役苗族民众,最终酿成了乾隆60年(1795年)苗民大起  义。虽然调集多省兵力对苗民进了残酷镇压,于嘉庆二年平熄了战乱,但也让清廷为此元气  大伤,从此国运衰落, 一蹶不振。从当时清廷指挥镇压苗民起义的和琳,张广泗,姜晟,傅鼐等奏章中看,多见“地方官吏暨该处土著及客民等,见其柔弱易欺,恣行鱼肉,以到苗民  不堪其虐”,“素以欺压苗民为事,平时待之不堪,欺之太甚,积怨蓄怒,发于一朝”等论述, 朝庭不仅清醒地意识到官商勾结欺压苗民、侵夺苗民田产的危害性,同时为绥靖地方制定了 很多胡罗卜加大棒的政策措施,以期获得长治久安的效果。

同知署遗址


嘉庆二年(1897年)后,清廷不仅在湘西重点进行囚笼式军事布防,并且在将边墙内 无田无地的贫民大量往湖北来凤迁徙的同时,从辰州地区抽迁有土家族苗族渊源的人口,在 客寨苗村之间建立屯垦基地。以期缓和民族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苗乡的水车

当此之时,从五代十国时期参与溪州铜柱盟誓的向、彭、覃、龚等姓氏的辰州土家族人, 因为七八百年来与苗族世代联姻,具有良好的感情渊源,也就成了缓和苗汉关系,促进民族 感情的黏黏药,从沅陵的官庄等地大量迁入苗彊屯垦,对日后的民族文化大融合,起到了很 大作用。尤其辰州向氏,从其莲花池开山鼻祖向宗彦时期,即与竹山寨苗族联姻,七八百年 连亲共眷,与苗族五姓七族十二支情感浓厚、关系融洽;加之康熙18年(1679年)向氏不 堪忍受吴世藩兵痞的盘剥危害,引领清朝贝勒察尼军从小路攻破辰龙关,也一直与官府保持 着良好关系,自然成了这一治平计划的重要角色。从古丈、吉首、保靖等县靠近吕洞山和阿 菩山一带的向氏村寨分布情况及两百多年的民族关系看,其进行文化交流融合的教化想维, 明显比防苗控苗的大棒手段更为温和有用。

苗乡的蜡染

百年毗邻而居,连田共地,婚姻交集,商贸往来,土家苗汉的文化习俗,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河蓬圩场周边的十里八乡,土家苗汉各姓人等,讲着半苗半客的冲淇话,穿起了点缀银饰的绣花衣裳,不仅身份证上注明的是苗族,山头河尾的“扒可怜”山歌,也  是半苗半客的坡头腔;与吕洞山苗区的三月三挑葱节和辰州莲花池的三月初六挂亲大会一样,源自汉文化的牛郎织女七月鹊桥会,也成了酉溪中上游土家苗汉共同联欢的情人节。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相会之夜”。《古丈坪厅志卷十·赛会》曰“丫角山七  月七看鹊桥会”。汉地民间亦有称乞巧节者,乾隆28年《辰州府志·风俗考》“七月七妇女结  丝缕,向月穿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一般多见母亲于新月初上之时,点上油灯,案陈瓜果,教女儿对着窗外月亮穿针引线学做针线活。拘谨的姑娘则于闺房窗前,望着银河默默  祈祷,希望今生今世嫁得如意郎君,甜美一生。

土家族的木屋

而河蓬的赶秋节,则入乡随俗,把走穿洞的赶秋歌会,安排在七月初八赶场的日子。一 似博达宽厚的胸襟,把苗族的边边场、土家族的山歌会和汉族的逛灯会唱大戏一锅烩了。当此之时,麻坪府和潭咱县的城门洞,成了歌的海洋,戏的渊薮,情的滥觞。


土家族的红衣梯玛


这一场秋收前的盛典,不仅仅是少男少女们春心萌动的肇端,也是当家人暗中挑选儿妇女婿候选人的好机会,同样也是老朋友相逢执酒言欢唱歌娱情的好廊场,更是传统文化盛妆 登场的大舞台。

每年忙过耕种夏蓐,苞谷除过二道草,稻子修了二道坎。主事的长者们便会拢在一起策 划七月八的赶秋歌会,向各山各岭放出消息了。年轻人开始练歌,以期一展歌喉,撞到姻缘;成年人也搭信捎话,呼朋唤友去赶热闹。各村各寨的文艺精英加紧排练,各乡各镇的非遗传人,也蓄势待发,积极凑角捧场;不远百里而来,为的不是名也不是利,只是看望家族探访 亲友,只是希望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传统能够传承下去,生根发芽。或者说,土家苗汉本是 一家亲,一首山歌一曲舞,你懂我懂他懂,心有灵犀一点通。

赶秋的早晨

每年的七月初八,人们带着七夕夜酝酿的激情,不等雄鸡高唱,就开始劈柴烧火,挑水煮饭。天刚麻麻亮就三五成群往河蓬赶。路远的村寨,人们去得更早,挑灯夜行,早已翻山 越岭走到半道了。待到旭日初升,阳光挂上树梢的时候,问候声,嬉笑声,闲话声,木叶声,山歌声,银饰铃铛声,十里山路,络绎不绝。人们由远而近,由散而聚,由三三两两,渐渐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而来,逐渐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海。

赶秋的早晨


年轻的小伙来了,戴着新买的阳草帽,穿着镶边的白褂子,两个眼珠子象贼一样转悠,有似入秋的松鼠,寻找着那颗让他中意的阳桃子。昨夜窗前遥拜银河的姑娘来了,穿着挂满 银饰的绣花夏装, 一把小花伞,遮住了太阳,却遮不住眼神中点燃的青春之火;教小儿女灯 下乞巧的乖媳妇来了,牵着她的儿女,挨着她的丈夫, 一来看热闹,二来会姐妹,三来晒幸  福,同时也是怀着对赶秋会的谢意来凑热闹的,也许就是那年赶秋, 一个不经意地回眸, 一 场无征兆的邂逅,缘定终身,有了她今天的香甜日子。儿大女大的老哥子老嫂子也来了,俗 话说“少要谦谨老要狂”,苦爬苦撑几十年,终于放下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没了负担的他们, 开始抓住青春的尾巴潮起来,风韵犹存的老嫂子把粉嘎嘎往脸上一涂,画个弯弯的俏蛾眉, 头发烫个波浪卷,染起满头棕丝黄, 一点朱唇,不知不觉中,往日那份小鸟依人般的娇滴滴 情态悄然上身。身边的老哥子哈兮哈兮地背着水壶拿着蒲扇,眼光像打脱拍索的仔牛儿,时 不时往别人婆娘身上扫。脸上洋溢着笑容,疑似些许骄傲。也许在老哥子的心里面,自己的 伢儿娘才是最乖的,这可是当年赛歌会上几番血拼才赢得的战利品。歌场上也不时看到这样 的风景,老哥子们一手捧着耳巴子, 一个“犹当真”起兴,满嘴跑火车唱的都是别的姐姐怎 么乖怎么浓人,另一只手拿着蒲扇,给自己婆娘拼命煽凉大献殷勤。爱玩爱耍的老男孩也来 了,白裤子一穿,黑挎包一揣,蛤蟆镜往鼻梁上一匈,今天也是打算把半辈子积攒的鬼话拼  了老命唱给人听。十里八乡的老药匠也来了,虽然现在的活动都配备了应急救护的临床医生, 而药匠作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硬角, 一直坚韧地站在亲友们的身后。与其说赶秋歌会是 各怀心思的寻寻觅觅,不如说是乡间文化的一次大展示,是民间诗才的一次大检阅。正如孔 夫子评价《诗经》为“思无邪”一样,赶秋歌会晒的是才识,讲的是情义,唱的是诗篇,追 求的是美好未来,不论你是谁,不论你来自哪里,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美好幸福的人来说,大 家都是一同结伴前行的好朋友。

佤乡巴黛扎的敬神仪式

而此时的穿洞门口,早已搭好戏台,沿溪两岸,迎客的苗鼓一字排开,漂亮的黛帕臨跹击鼓,长号轰轰,锣钹嚓嚓,唢呐声悠扬响起。麻坪府和荡渣县的主人们鼓起洪荒热情,欢 迎三山五岳的歌友亲朋。而鱼贯而来的朋友们,三杯拦门酒下肚,脸飞流霞,耳根发热,诗 也来了,歌也来了,海誓山盟也来了,手舞之,足蹈之,每个男女,都成了童话世界里的王者。

佤乡巴黛扎的敬神仪式


当哔哩唆啦的鞭炮声响起,峨冠长裳的红衣巴黛扎手持绺巾罡步入场,猪头三牲供起, 香蜡纸草烧起,祭洞神仪式开始了。如乾隆58年《永顺县志·风土志》所说“永邑酬神,必  延辰郡师巫,唱演傩戏,设傩王男女二神像于上,师巫讽咒礼神,讨答以卜吉凶”。邻省道  光16年《松桃厅志·风俗》亦有类似记载:“地处辰常上游,人多好巫信鬼,贤豪亦所不免, 颇有楚风”。这个也说明千里苗疆,与汉地文化习俗,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见三五个客  师巴黛扎插花穿步,绺巾挥舞,衣袂飘飘,掌堂巴黛扎作揖祝颂,口中念念有词, 一手提起  雄鸡,咬破冠子滴血转划, 一手拿捏咒诀,哼讽诵祝有序。而后口诵求愿咒文,抓起三副黄  杨木答子, 一手甩出,三下两下,打得三阴三阳胜答,即示洞神许可,大吉大利,赛会如期  继续。诸如乾隆10年《永顺县志·风俗》“铜鼓祀神,刻木为契……喜渔猎食膻,信鬼巫”、 光绪28年《沅陵县志》所谓“信鬼崇巫,尚淫祀”等现象,其实随着时代发展,早已赋予  新的理解。敬山神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人们更注重的是它的仪式感;而所谓“尚淫祀”,也  不过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士大夫,满脑壳“男女授受不亲”观念而产生的偏见,在现代人  看来,就是再平常不过的男女相杂舞蹈而已。并且掌堂巴黛扎三副答子一手甩出,三下两下  即得三阴三阳的胜答的功夫,也是非经勤学苦练难以达到的化境。






随着掌堂巴黛扎的谢神赞颂,龙鼻嘴的苗族鼓舞敲起来了。苗族鼓舞,又叫鼓脏舞,是苗族传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同治13年《永顺府志·风俗》说“苗人则有跳鼓脏之俗,今同知所驻地为古丈坪,或云乃前苗跳鼓脏地也”。嘉庆二年23年《苗防备览·风俗考》说苗人“刳  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 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於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日跳鼓藏”。苗族是生活在东方大海边的九黎后裔,是世上最先种植水稻和治铁制造器具,并且最早制定法律的优秀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苗族经过五次艰难的大迁徙,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民族。苗族也是最先训化水牛的民族。纪念祖先蚩尤大帝的  椎牛节,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鼓舞传神,歌声扬扬。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苗族鼓舞也成为  土家苗汉重大节日不可或缺的开场响动。


田家洞的红衣梯玛仪仗


随着苗族的鼓脏舞,田家洞的红衣梯玛们吹着长号,摇着六宝铜铃,吹起长号,吹起翘 翘的牛角号,敲起大锣,打起掐钹,舞脚搭手地应着冬冬奎的节拍、迈着舍把舞步潇洒登场。与其他地方的八宝铜铃不同,田家洞梯玛的先人当初来到断龙山,把八宝铜铃分给苗师一颗, 分给客师一颗以结友好,自己只留六颗。这个也是土家苗汉几百年友好往来的例证。在穿洞 的赛歌会上,客人们来的目的,是走亲戚助家族。拜过主家神祇后,就开始了庄严浑弘的社 巴舞,随着冬冬奎的鼓点子,台上台下一起联动,台上应节而舞,台下应节击掌,舞者行如步云,观者身摇头晃,宛若红尘仙源,你我陶然皆仙。


田家洞的红衣梯玛仪仗


与社巴舞好有一比的是热溪的跳马舞。热溪鲁氏,以周公旦之子伯禽为人文先祖,因其 父劳苦功高,姬伯禽得赐王者祭制。如《春秋左传》说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 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盖必起自伯禽之封,以泊于中世。当周之盛,朝觐会同征伐之事皆在焉”。公元255年楚灭鲁,鲁顷公卒于柯。余族以国为姓,散居于齐。战国末期,鲁仲连义不帝秦, 其后“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屈 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史记·鲁仲连传》)。也有文献说“齐灭,仲连携其家族浮海 而去”。后汉时期鲁氏崛起于两江地区, 以行宽厚重然诺的鲁肃为代表,堪称长江水道的豪 杰。五代十国后期,鲁力嘎巴举族随彭城游食入湘,居于溪州石马潭。其家族在第二次溪州 之战中拼死力战,使宋军“止于石马崖”(沅陵明溪红字碑《明溪新寨题名记》),元时鲁氏 族人在鲁万丑带领下,帅万余人在桑木溪力战刘国杰(《元史·刘国杰传》),为保卫土司政权 劳苦功高,因而其先祖鲁力嘎巴得以请入土司摆手堂,与彭、向、田、等姓氏的先人一同受 祭,其从姬伯禽时代即世代先传的王者祭礼,也融合诸多土家元素,成为摆手堂前必不可少 的祭祀仪式。湘西土籍鲁氏,又称石马潭四十八家鲁家人。他们的跳马仪式,由身着八片缕 裙、戴着瓦楞冠的红衣梯玛主持,三魏一巫。跳马仪式开始的时候,轰轰轰地三眼铳声接连 不断地响起,在摇着八宝铜铃的梯玛带领下,土乐队,彩旗队,头戴生铁青架、倒披蓑衣或 赤身露体、花面獠牙、千奇百怪的山鬼子队,他们抬着纸扎的老爷,庄严而行。随后的马队 骑着纸扎的高头大马,每排三人,分八到十二排,先锋高举黄龙旗为向导,骑手戴着壳子帽,

热溪跳马,源自商周的祭祀性战舞

挥舞着木板削的马刀,策马前驱。赶马人戴着细斗笠,左手持蒲扇,右手执朴力, 一路威风  凛凛来到祭场。祭过土地神后,号鼓齐鸣,炮火连天,摇旗呐喊,轰声雷动。马分两队,作相互冲击拼杀状战舞。接着舞狮玩魇,戏灯调年,山鬼子队表演千奇百怪的舞蹈,而展示农  耕文化的耕地耙田,挖地栽种,打渔射猎,挑水抬柴,打糍粑,磨豆腐等远古劳作场景的古  朴舞蹈,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约莫一个时辰左右,骑们抬老爷在小河边审讯,历数老爷罪状,然后一把火把老爷烧了。这一战舞所表现的故事情节,与《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  招集包括巴蜀山民在内的天下诸侯, 一会孟津,再会孟津,战于牧野,攻入朝野,接受微子  启牵羊之礼,安抚殷民,然后审判商纣王、将其焚之于鹿台的故事惊人相似。同时《竹书纪  年·周·武王》所载“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王率西域诸侯伐殷,败之于拇野。王亲禽帝辛  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与《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  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的记载,也与跳马舞中山鬼子队参战和审老爷烧老爷,相互印证。跳马祭祀舞进入湘西一千  多年,融入了大量的土家文化元素,而它也证实了土家族苗族与中原华夏民族本是同根的兄  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

热溪跳马,源自商周的祭祀性战舞

如果说跳马舞是寻求公平与正义的愿望体现,而接下来的土家族舞蹈则是人们在与自然 相抗争中,仆霜露,斩荆棘,荜路蓝缕,风雨兼程的伟大史诗。

厄巴舞,又叫猿猴舞。舞者都穿着棕丝做的茸毛衣,伛偻着身腰,趴腾躲闪,寻觅采撷。其所表现的是蒙昧时代的远古先民,行于林间,宿于岩穴,饮山泉吃野果,与猿猴为伴,听  百鸟唱歌的原始生活场景。如班固《白虎通义》所言“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  苇。”舞者所表现的惊怯与敏锐,群居与协作,正如人类幼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因为缺乏足  够的智慧掌控环境,只能被动逃避,趋利避害以求生存。

茅古斯舞,土话叫拔普卡。也就是远古爷爷们。舞者穿着稻草编扎的衣帽,胯下非常夸 张地吊起一根讨嫌棒。手持丈二矛枪,在女祭司的带领下,以虔诚的态度祭拜部族的保护神, 上河网鱼,上山围猎。面对山林里窜出的老虎,大家相互协作,操起矛枪奋力搏杀。他们把 猎获的老虎四脚四手一绑,用穿心杆抬起来,把戴着桂冠的女祭司也抬起来,在欢乐的巡游 之中,舞者走下戏场。茅古斯,和厄巴舞一样,堪称土家舞蹈的活化石。其所表现的内容是 从母系氏族采撷时代向父系氏族狩猎时代过渡的节点。人们已能够熟练地制造工具,懂得操 起武器利用集体力量抵抗外来侵害和获取生活资源。舞蹈剧情从祭梅山,赛威风,捉大鱼, 搁虾米,摘果子,打雀儿,抢媳妇,赶古碌子,捕老虎,庆丰收等环环相扣, 一气呵成。尤 其赛威风环节,舞者翘起长长的讨嫌棒,左右舞动!真实地再现了原始生殖器崇拜时期的社 会文化理念,也可以说是男性群体从此挑起家国重担的宣言。

土家族原生态舞蹈

摆手舞,是土家人农耕文明的艺术再现。在冬冬奎的鼓点子引导下,男女相间而舞,围 成一个大圆圈摆手而舞。嘉庆25年《苗防备览·风俗下》“土俗各寨有摆手堂……鸣锣击鼓, 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舞蹈所表现的情节有,砍树木,烧山火,挖土耕田,播  种插秧,锄杂草,打谷子,摘小米,辦苞谷子捣碓框,推磨子,打粑粑,种冬粮,庆丰年等。从舞中融入辦苞谷的情况看,摆手舞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远古农耕文明的照本宣科。苞谷原  产于美洲,是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显然这种比小米产量更高,适宜湘西大面积栽种的旱 粮,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也成为辨苞谷融入祭祀舞蹈,在摆手堂向先人报  喜娱神的理由。

土家族原生态舞蹈


原生态的舞蹈诠释了远古先民的睿智与坚强,彰了天地的壮阔和人性的高场。而打子作为土家人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则是带着你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溪音鸟韵,风声草影,行云流水,陌上花开。让你于不自然中走进洵美祥和的世界,陶醉于天地造化的神奇与煦灿。打镭子,又叫打掐钹,打家什。一般多是四到五人一组进行表演。狗锣一,头钹一,二钹一, 大锣一。五人组则加唢呐一把,把打击乐变成与管乐的交响。镭子,也就是应用打击乐器通 过拟声,传神,写意等手法演奏土家传统音乐。如湘西地区所发现的镦于和编钟一样,打镭 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平民世俗化打击乐曲。如歌曲创作套路的起承传合一样,镭子的曲牌 结构有引子,头子,镭子,尾子四个部分。根据演绎内容的不同,四个段落的比例与气韵衔 接千变万化。镭子的曲牌丰富多彩,目前流传于世的有三百多。人们所熟悉的《喜鹊登梅》, 《凤穿牡丹》,《四进门》,《双齐头》,《鹊桥会》等曲牌多是用于喜庆场合的,其他表现创作  者内心感受的曲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打镭子分为坐堂镭子,行脚馏子和舞台镭子。坐 堂镭子是三五个搭档或坐或站锣钹响鸣,行脚镭子是边走边打。舞台镭子是难度最大的,不 仅对打镭子的技巧具有很高要求,同时对演奏者眼、手、身、法、步所表达的躯体语言与镭 子所演绎情境的协调性,具有很高要求。一曲成功的镭子,不仅是乐曲的演奏,也是舞蹈情 感的傾心释放。是响器音乐情感与躯体语音的神形兼备的有机交融。


源源流长的佤乡跳香舞


佤乡傩舞,又叫跳香。是古代吴楚之地的祭祀舞蹈。在屈原的《山鬼》中就有描绘女祭 祀“披薜苈兮戴女罗”妍然起舞的情状。唐贞观10年《隋书·地理志下》“江南之俗,火耕 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而亦无饥馁。其俗信鬼神,尚淫祀,父子或 别居,此大抵然也”,也对当时江南的文化习俗作了较多的阐述。后世的同治13年《沅陵县 志·风俗》说“刈禾既毕群事,翻犁插秧芸草间,有鸣金歌唱以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 “十月望日,农家祀五谷神,曰降香,亦古报赛之意也”。该舞蹈一般多为三个或五个佤乡 巴黛扎领祭,峨冠红裳、八片缕裙、手舞绺巾、带领一群窈窕女子庄严登场,柳腰莲步,踹 臨起舞。伴舞的女子全部头缠绣着青色花草纹饰的白头巾,上身着青花白短袄,下着青色长 裙,皓齿明眸,娇容生波。绕圈穿插,手舞足蹈,应锣和鼓,边舞边唱,其队形时而婉转飘。

源源流长的佤乡跳香舞

移如春风拂柳,时而慷慨回旋如松涛过山,于衣袂翻飞之处,更见天地之恩宠,造化之美妙。跳香舞所伴唱的傩言腔,又叫傩魇腔、沅河腔,源自古代巫魏舞傩玩魇所用的唱腔。随着历  史发展,逐渐成为吴楚之间的民俗文化形式,目前在赣西,和沅水、酉水流域分布比较广泛。这与中古以来江西籍人口迁徙的路线是有关系的。目前在赣西,湘西,渝东南,黔东南等地都存在相同曲调的傩言腔山歌。从江南和沅酉流域的史志记载看,如康熙44年年《沅陵县  志·杂记》所说“沅邑皆江右来者,唯北河粟姓一户,独系老籍”。与之相印证的万历25年《南昌府志》“丰城县……旧尚淫祀,至今不革”,又如康熙19年江西《新建县志》“禳鬼之俗,习而未变……”等等,都描述了大致相同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佤乡族的跳香舞,是古江南稻作文化与湘西风俗的融合升华。


土家三棒鼓


今年的惹眼之戏,还有古丈茶道舞。台上茶桌曲尺形排开,上铺苗家青花蜡染桌布,桌上错落有序地摆上茶具,从烧水壶到冲泡饮用之器,无不精致典雅。一群十七八岁待字闺中 的妹佗在轻快欢乐的旋律里翩翩而来,生动形象的茶道舞优雅上场,姑娘们把上坡采茶,摊  茶去粗,烧锅炒茶,揉茶抖茶,焙茶收锅,赶场卖茶等古丈炒青茶的制作工序,进行了生动  活泼的艺术性诠释。接下来的泡茶饮茶环节,幽雅舒缓的古琴声悠悠响起,青涧红树,行云流水,鸟鸣蝉唱,小楼轻风的意境中,云袖雾鬟的佳人秀起纤纤玉指,随着琴音的旋律,操演煮水,洗壶,泡茶,布杯,斟茶,品茶的工序情节。随着杯中袅袅烟汽升起,台上台下、 穿洞内外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土家三棒鼓和为歌会保驾的非遗药匠


古丈最出名的两件宝物就是茶和歌。清秀的山水哺充了古丈儿女的好歌喉,随便哪个姑 娘媳妇,都能脆甜甜地嚎上几嗓子。而这一方水土也产出出了卓乐不群的古丈茶。贞观十五 年《坤元录》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 于山上,山多茶树。”对于无射山,湘西各县多有争论。一般认为,无射山指的是东南到乌 宿码头,西北到吕洞山,西南沿恰比河入峒河到武溪,顺沅江到太常坪,东北由唐家河入白 溪关下酉水而至乌宿太常的武陵山支脉。《古丈坪厅志·山水总说》“沅酉间山脉,皆以吕洞 山为主……自南而北,古丈坪山脉亦自吕洞山逶迤而来”。在从乌宿渡到吕洞山的区域内,

清淳的童子舞

代表性的茶叶有黄金茶,仙仁茶,古丈茶等。据前人传教,古丈茶原为从沅陵官庄上迁屯民  从辰龙关带来栽种的。清朝末年古丈坪同知董鸿勋意欲鼓励乡民发展茶叶,当时凯旋归乡的 古丈籍湘军官兵带来很多外地茶种,有任家澧州茶,杨家江浙茶,杜家洞庭茶,向家福建茶  和官庄老茶。经过对比品尝,以向家从辰龙关带来的祖传老茶树品味最好。于是官厅委托商  户从沅陵官庄一带收购茶种,广为栽培。《晏子春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  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辰龙关一带的茶种,到了古丈地界, 居然种出了独具风骚的好口味。有据可查的辰龙关向氏,原籍二酉山莲花池,宋祥兴2年  (1279年)崖山之战后,宋亡。保宋力战的莲花池向氏族众放弃抵抗,在沅陵白马渡接受 和平改编,族众被安排在湖广行省的沅陵辰龙关一带屯垦,头人向达迪、向悖乐等被安置在  四川行省的永顺安抚司地界做小土司。也就是说,辰龙关的茶种有可能来自古溪州的高望界  一带。至于黄金茶和仙仁茶的种子从哪里而来,不得而知。但是黄金茶的产区有很多地名与 沅陵官庄地区完全一样,如楠木铺,荔枝溪,官庄等,仙仁茶产区的米溪沟到七户河一线, 不仅以前有乌苏寨等地名,目前还有很多人到沅陵地区朝祖。也许这些茶种都是来自高望界  下的古溪州,再次回到无射山中,因各处土质气候之别,各具风味。龙生九子,各具性情。

清淳的古丈茶道

而古丈的茶叶甜润了古丈人的歌喉,古丈人的歌喉也唱红了古丈的茶叶。古丈人与茶,也于 千年相依之中,更加懂得了山水神韵, 一双双巧手,将万粒春风绿芽,炒成了隽永的传奇。话到此处,不妨笑拟一联,以凑情趣:

一叶绿芽何奇,先贤歌咏,佳娥吟唱,大雅堂上,唯此从来称妙品;

万树碧云相拥,后生鼓舞,巧娃臨跹,武陵源中,舍我何必问仙邦。

七月八赶秋的穿洞,是一个歌的海洋,也是万千心灵彼此汇通的津梁。万人同唱一台戏, 你我皆是戏中人。台上的歌舞方兴未艾,台下的山歌如火如荼。穿洞内外,行人如织,滩头  树下,山歌飞扬。或三五人,或七八人,围作一圈,对歌的相互应答,听歌的心领神会,或 颔首一赞,或会心一笑,酸甜五味,都在歌里。也有初次相见的少男少女,各有三五同伴, 隔岸对歌,此起彼伏;相互有约的痴郎熟女,或百转千回流连于歌群,或清幽僻静处窃窃私 语。忙里偷闲的行人, 一张木叶在口,任他曲调张扬,苦中作乐的伉俪,两手相牵嬉闹,总 是笑逐颜开。赶秋就是这样,活在当下,在欢轻愉快的氛围中,娱乐了别人,也娱乐了自己。

相传阮肇入武陵求仙,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歌声夭夭的穿洞,时间 也在欢乐中飞走,不经意间,就到宿鸟归巢的时分了。日落西山,夕阳返照,蝉声依依,疑 是留客。少男少女对歌嬉戏,吹木叶打唔呼,乐不思蜀;无牵无挂的男女,两情两悦,正是 人约黄昏后的好时光,步之所止,即是故乡,堪祈良宵,莫误了流年;有家有室的人, 一场 歌会,新知旧友,有如云烟过眼,歌情诗意,终是槐安一梦。唱到夕阳斜照,风似晚笛,也 就是“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时候了,歌短情长,唯待来年。

诗人有幸,与你一起逛秋会侃风土人情,千言万语,纸短情长,纠结缠绵,终须一别, 唯愿溪水长流,穿洞依然,珍惜你我不期而遇的缘分,尤愿来年再会,相视嫣然,洞外风景, 一如从前。




作者简介

向洪彪,男,51 岁,执业中医师,土家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土家医分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兼民族医药专业委员,湘西州民族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湘西州作家协会会员,吉首大学药学系野外实习指导专家,湘西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特聘民族医药专家。主要从事中医民族医临床诊疗和湘西民族医药技术与文化的研究工作,现常年在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吉首光明医院坐诊。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湘西今天
以助推湘西发展为主导,以服务湘西经济为核心,帮助客户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优良品牌,打造湘西品牌文化竞争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