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漫谈家训文化

文摘   文化   2024-03-18 20:53   湖南  






前言

湘西是一本书、一副画、一首歌,一个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示着神奇的山水风光、演绎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孕育着缤纷的时代憧憬,我们带你游逛如画如书如歌如梦的神秘湘西,山清水秀的湘西,热情好客的湘西!“汇聚社会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湘西今天》公众平台“梦里湘西”、“今天有约”、“品味湘西”、“艺苑星空”、“特别策划”等栏目向各界有识之士邀稿,所有稿件接受(微信公众平台)原创。




漫谈家训文化


  文/向卫华   图/龙华平



家训文化,璀璨夺目


家族、家庭、家谱、家书、家风、家教、家规……构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无穷的中华“家训”文化,争奇斗艳,亮丽多彩,璀璨夺目。



家训文化是中华“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根深方可叶茂,源远始能流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家训凝练,并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家不仅是我们团聚的地方,更是我们的魂和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家道正,则天下定。



何谓“家训”?家训,别称家规、家诫、家范、庭训,是指长辈对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家训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家训文化形成已久,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必有谱,谱必有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家谱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敦亲睦族的“核武器”!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有句话叫“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国史、方志和家谱是中华历史文明的三大支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家谱文化则是对国史和地方志文化的重要补充。古代学问大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自汉初起,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唐宋时期,以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自不待言!“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而这些家谱中无不包含大量的家训。



盛事修志,族兴继谱,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编修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将一个家族的人心凝聚在一起。在编修家谱,制定家训时,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历代帝皇推崇备至,褒奖不断。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家谱是传承家训的重要载体。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作为姓氏宗族的档案,承载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和世系脉络,也承载了这个家族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同时更是一个国家民俗之根,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中华家训,源远流长


中华家训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中国具有长达3000多年的文化传承。注重庭训家教,重德治家, 修身养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先秦时期,是中华家训文化的“起始期”。周公首开中国家训先河,其《诫伯禽书》就是先秦家训的代表作之一。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周公以自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躬身实践为例,告诫儿子怎样去选贤任能、治国理政,可谓语重心长。由此,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秦汉和三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家训文化的“发展期”。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传统家训开始形成体系。这一时期,许多家训名篇及其演绎的家训故事传为美谈。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家训《命子迁》成就了其子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于是便有了“没有《命子迁》,就没有《史记》”的说法;三国蜀相诸葛亮既有《诫子书》,又有《诫外甥书》,于是这位“智慧化身”的“双诫”也被人们视作他的“家训智慧”。



隋唐和宋元时期,是中华家训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家训在进一步成熟的过程中走向繁荣。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此外,韦世康家训、唐太宗的《帝范》与《诫皇族》、欧阳修的《诲学说》与《与十二侄》、包拯家训、朱熹的《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等,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蔚成了中华家训文化的壮观景象。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如袁采,虽只是个小县令,但同样以廉明刚直著称于世,他撰写的《袁氏世范》传世之后,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将它奉为至宝。



明清时期,是中华家训文化的“鼎盛期”。这一时期,家训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等等。中国家训的发展历史由此达到顶峰。其《朱子家训》和《弟子规》,堪称明清家训的扛鼎之作。





名人家训,各有千秋


家训文化是中国家庭、家风和社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在中国既支撑着名门望族的发达又渗透在草民百姓家庭之中,规范和秩序着所有家庭和整个社会。历史上,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名门望族往往都有家训流传于世。



春风化雨润无声。通过家训,抚今追昔,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生平事迹,力透纸背,遗留于故纸堆中斑驳的墨香里。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二十篇。《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使中华家训文化系统化起来,成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后人赞叹“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读来发人深省,从而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如今《诫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章氏家训》经中纪委推介后,备受推崇。《章氏家训》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与《帝范》《圣谕广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了凡四训》《庭训格言》《曾国藩家训》一起,被列入“中国十大家训”之榜。作者为章仔钧,五代十国人,世称其为太傅公。其“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赌败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休作生愤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包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诫后人“朝夕诵思”。



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也很有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几起几落,但其虚怀若谷、谦恭宽厚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敬崇与效仿。这首《家训百字铭》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要点,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不愧是家训中的精华之作。



熟悉的家训还有包拯家训。包拯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以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著称于世,他的家训只有37字,却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其人其训,跃然碑上,让人肃然起敬。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费用必俭,为官必廉”“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





鉴往知来,古为今用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家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道德理想的生动表达和特有形式,是中国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古人看来,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治理家庭的道理与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古代家训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训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成为古代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批判地继承、发扬这一极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训的一些内容已经过时,我们应当取其精华,有所分析。



家训文化繁盛不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谈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时指出:“最根本的还要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这就肯定了文化自信主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自信。因此社会更应鼓励公民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家训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学习家训,传承家风,让中华家训文化风靡全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智慧和能量。



总之,家训文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在“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的今天,传承和创新中华家训文化,人人有责。





作者简介

 向卫华,男,土家族,湖南古丈人。现供职于湖南省古丈县委组织部,2014年开始文学创作,编有《古丈县地名志》《古丈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出版有《古丈记忆》《古丈史话》等书,著有《舌尖上的古丈》《古丈茶香满天涯》《我眼里的乡村》等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湘西今天
以助推湘西发展为主导,以服务湘西经济为核心,帮助客户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优良品牌,打造湘西品牌文化竞争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