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星空】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摘   文化   2024-01-26 18:37   湖南  







前言

湘西是一本书、一副画、一首歌,一个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示着神奇的山水风光、演绎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孕育着缤纷的时代憧憬,我们带你游逛如画如书如歌如梦的神秘湘西,山清水秀的湘西,热情好客的湘西!“汇聚社会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湘西今天》公众平台“梦里湘西”、“今天有约”、“湘西美味”、“艺苑星空”、“特别策划”等栏目向各界有识之士邀稿,所有稿件接受(微信公众平台)原创。




最是书香能致远


图/龙华平  文/向卫华


我这人没有什么嗜好,最大的嗜好就爱读书,当然还有爱写书,尤其是爱读纸质版书。在闲暇的时光里,我捧一本书,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每次捧书而读,我的灵魂就不再孤独。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也照亮了我的路径。每一次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一本本书籍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挚友,使我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够保持平静与坦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保持专注与沉潜。一个爱读书的人,对于书的感情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自有衷情动人心”。二战时期,为躲避纳粹的恐怕统治,荷兰籍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藏身一处破旧的仓库,为排解恐惧,她不但读书,还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安妮日记》,记录了犹太人的灾难生活,“我时常感到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为人类反思那段梦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读本。“5·12”大地震中,当救援队员在黑暗的废墟中发现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初一女孩时,她正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面临生死困境,书给了她心灵的抚慰和克服恐惧的勇气。记得当时看到这一报道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当然,这一情景也感动了很多人,于是由著名制片人、主持人王利芬女士倡议发起,联合今日美术馆,邀请到国内10位知名画家,根据邓清清的故事联合创作了油画《废墟下的光亮》。



每次捧书而读,让我的身心不再疲倦。为了养家糊口,白天我忙于在职场上劳碌奔波,但到了晚上,一捧起书,疲倦也就烟消云散。于是,想起明代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诗句;清代纪晓岚“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妙联。是的,一本好书,如诲人不倦的良师,似情同手足的益友,虽不能改变我的人生,但绝对能丰富我的人生。读书,其实就是在读朋友,与那些相熟的或陌生的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聚一起,作一次精神的聚餐。于是,当我沉浸于书中时,便有朋自书中来,悲愤的屈原、狂放的李白、潦倒的曹雪芹、幽默的马克·吐温、冷峻的鲁迅、忧世的瞿秋白、博学的钱钟书……他们从书中走来,引导我穿过喧嚣浮躁的尘世。因此,坐拥书间,神交朋友,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啊。浸入文字,沉吟咀嚼,我可以尽情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新自然,“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且喜且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满怀。在字字珠玑串起的非凡人生和经典演绎的动人情怀中,我亦喜亦悲,亦悟亦叹。有人曾讲,人若不食则胃饥,人若不读则心饥。我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比喻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还有人把书籍比喻为“精神的食粮”,高尔基就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莎士比亚更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书籍的真正含义:“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我看来,只有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并真正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通过读书厚实底蕴、陶冶情操、历练性情,给奔波的魂灵一个诗意的栖居、一片宁静的港湾,用知识和智慧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



每次捧书而读,让我的精神不再颓废读书,是一次精神的放牧。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物质的家园,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港湾,是活下去的保障;同样,每个人也需要一个精神的家园,它让我们体验精神的回归与释放。书把人类引导向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远方,去共进一场精神的盛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年来,正是读书,培养和锻造我的道德品质,充实和丰富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变得善良、诚信、正直、感恩。“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品味,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基本上就是他的阅读史。高尔基讲:“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道德高尚的人交谈。”读书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一个人理想追求的体现,通过读书,可以让我用先哲大师们的智慧和阅历充实提高,使我的思想不断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变得高尚;可以使我主动地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自觉地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和处事原则,不趋炎附势、不奴颜媚骨、不阿谀奉承、不指鹿为马、不落井下石……并时时反省自己,见贤思齐,潜移默化,从而塑造我的精神家园。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那样:“读书能陶冶个性、净化灵魂、改造思想、振作精神。”著名学者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说道:“满口之乎者也的人,让他们做到一肚子坏水也难。”





每次捧书而读,让我的视野不再狭窄。书籍是登高远望 ,抒怀言志的城楼。这些年,我读的书很杂,有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政治的等,每年要读50本至60本书;是书,开启了我观览世界的窗口。古人曾说:“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可以使我远隔千秋万代和圣贤对话,也可以远隔千山万水和国外的大德倾谈,读书可以超越时空。另外书本中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学理论,可知人格之圣洁、正气之凛然、坚守之崇高、创新之伟大;学历史,可知沧桑之悠久、社会之繁杂、责任之沉重、事业之伟大;学法律,可知规矩之方圆、法典之严密、公正之可贵、廉洁之重要;学科学,可知宇宙之浩瀚、天地之壮阔、气象之万千、探索之艰难;学文艺,可知自然之美妙、生活之多彩、情感之细腻、技艺之雄奇。法国大作家左拉说:“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要像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杨绛把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翻开书面就闯进了大门”。在读书方面,我最推崇毛主席,老人家一生博览群书,手不释卷,一张木板床上经常是半是寝枕半是书,最终成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一代伟人;生命不息 读书不止,就是再临终前,还在读《容斋笔记》,还在吟咏《枯树赋》;1976年9月8日,弥留之际的毛主席先后看文件、看书11次,共计2小时50分钟;同时,毛主席除自己以身作则、勤学苦读外,多次号召全党要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治国安邦需读书。



每次捧书而读,让我的思绪不再羁绊。我想,如果一个人每个星期读一本书,那么一年54个星期就可以读54本书;如果一本书按400页一本计算,每本的厚度为2厘米,那54本书重叠起来就是1点零8厘米;如果一个人从二十岁读起,一直读到六十岁,那么40年可以读2160本书,2160本书重叠起来就是43米零2分米,将近有十五层楼高。如此,不读书的站在楼下,只能仰望站在楼顶上的人,那么站在楼顶上的人将是多么的自豪啊!学识、学养、学风、学问,就是这么读来的,就是这么叠起来的,当年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人,为什么人生结局不同?当年那些被人瞧不起的笨鸟,为什么最后能展翅高飞?从这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我已年过五十六岁了,曲散人终,徒留空壁。于是,对世上的一切也就看清了、看透了、看淡了、看白了、看明了,仕途、功名、利禄、荣誉……对我来说就如一堆粪土,了却世间烦心事,免得人后留骂名;因而唯一的就是读书,当然还有写书。人生一乐是读书,有书为伴心甘甜。一个方块是一点微亮的星火,一行文字是一股跳动的火苗,而一本好书无疑则是一堆熊熊的篝火,驱散漫漫长夜和寒冷,让我看到光明、触摸温暖,让我忘掉悲伤、心生坚强,对生活、生命永远都充满希望。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因为它会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精神的振奋、灵魂的净化、心智的感悟,让人活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誓将读书进行到底。









作者简介

 向卫华,男,土家族,湖南古丈人。现供职于湖南省古丈县委组织部,2014年开始文学创作,编有《古丈县地名志》《古丈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出版有《古丈记忆》《古丈史话》等书,著有《舌尖上的古丈》《古丈茶香满天涯》《我眼里的乡村》等书。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湘西今天
以助推湘西发展为主导,以服务湘西经济为核心,帮助客户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优良品牌,打造湘西品牌文化竞争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