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古代玉雕所用的钻

文摘   文学   2025-01-27 03:04   北京  






谈一谈古代玉雕所用的钻

李金峰

玉饰品必须要穿孔才可以穿绳佩戴,因而钻是不可少的。钻可以分为实心钻和管钻两类,实心为桯钻,空心为管钻。

 一:桯钻。多用于钻打佩戴孔,等一些小孔,桯钻由于定位不够稳定,或者对打等缘故,孔内多留有台阶痕迹。且古人工具落后,桯钻就是一根实心铁棍,所以钻孔的时候必须要加上解玉砂才能钻出来孔道,这样钻出来的孔道孔内为磨砂状或者出现间距不等钻痕不规律不细密的孔道内壁,新孔都是用钻头自带金刚砂的电钻去打孔,这样孔道的内壁会出现细密且比较规律的细密钻痕。

 老孔孔内由于长期氧化或者绳索摩擦,孔道内壁光气较好。仿古玉的孔道有的也会模仿古人两头对着打孔,但是出来的内壁痕迹和老孔区别还是很大的,且没有氧化层。

 二:管钻。管钻多用于钻打大孔道,如最常见的烟嘴或者翎管,用一根空心铁管,加上解玉砂慢慢转动,直到在玉器上钻出来理想的深度后,取出铁管然后用錾子把管钻钻出来的圆形玉心敲断,这样就出来了大家所看到的烟嘴孔,翎管孔道等。管钻钻出来的孔道力度感好,且孔内壁相对较为光滑。管钻桯钻也都会用作玉器的去地。比如常见的明代带板背后多留有桯钻去地的痕迹。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为什么古玩成功路上不拥挤?

答案:

因为成功路上:

1.谣言四起,吓死一批

2.不懂感恩,消失一批

3.消极懒惰,掉队一批

4.心态不好,病倒一批

5.沒有目标,迷失一批

6.亲人打击,作废一批

7.朋友嘲笑,退缩一批

8.自己乱做,阵亡一批

9.不去学习,淘汰一批

10.学了不用,滞留一批

11.自以为是,残废一批

12.百度一查,晕倒一批

13.不懂坚持,报废一批

14.问错人,无脑无主见冤死一批

结局:剩者为王。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