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玩具箱

文摘   2025-02-01 09:11   山东  





皇帝的玩具箱


大约从清代开始,多宝阁成为紫禁城宫殿当中最常见的陈设之一。皇帝对于多宝格兴趣浓厚,不仅是因为收藏其中的珍玩价值连城,更重要的是,多宝格的设计将“巧”,发挥到了极致。


清代的皇帝大多勤于政务

今天仅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就藏有四十余万件清代各种政务奏折文件

很多都留有皇帝亲自写下的批语

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之余

皇帝也需要及时放松和休息

这个时候,随处可见

多宝阁成为皇帝的最爱


在紫禁城的早年岁月里,宫殿里并没有多宝格的身影。它是自从清代才兴起,并逐渐流行的家具品种,在紫禁城的宫殿里多宝格是最常见的陈设。多宝格在档案记载中,制作量也是很大的。

乾隆年间能工巧匠勤于创作,皇帝日理万机,但仍会利用余暇欣赏宫廷收藏,甚至会降旨令工匠照样仿制出袖珍品放在身旁的小型宝盒中,方便皇帝随时把玩。这类箱匣最通俗的名称就是多宝格。

清乾隆 竹黄卷草纹开光式「群芳祝寿」图多宝格柜


多宝格大多为常规尺寸,但也有可以覆盖一面墙壁的大型多宝格,还有可以摆放在桌案上或悬挂在墙壁上的袖珍型多宝格。

木雕嵌骨书几式多宝格


这对古兽的尺寸并不大, 高度只有5.3cm 。我们认为这对是清代宫廷工艺,给皇帝玩的。可是很多人会说,怎么这么小呢?又不是田黄,皇帝玩的用料要大才奢侈啊。错了。小才好玩啊,盈盈一握,不玩的时候可以收起来啊,进退自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皇帝的玩具箱,有各种好玩的宝贝,堪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雅致非凡。

这些小型多宝格,也可以说是皇帝们的“玩具箱”。

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来看,收藏在宫廷中的珍玩会被分以等级,头等收于“多宝格”,次等或更次等则置于“百什件”和“万宝箱”中。

所以,收藏在多宝格中的件件都是名符其实的珍宝。

多宝格所涵内容之丰富,可谓“上下五千年,东西十万里”皆在其中。

皇帝对于多宝格兴趣浓厚,不仅是因为收藏其中的珍玩价值连城,更重要的是,多宝格的设计将一个“巧”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竹丝缠枝泛莲圆盒多宝格开启后出现四个扇形,翻转一圈合拢就是方形。拉开成一直线就是一个小屏风。

这件“竹丝缠枝番莲多宝阁圆盒”利用机轴原理,将圆筒形盒分成四个扇形。

180°展开可成为一字形小屏风,360°翻转後可成为一个正方形筒状。

每个扇形内又分成许多格层,其中圆柱形格层不但再分成数格,而且可以360°旋转。

竹丝缠枝泛莲圆盒多宝格格子中摆放着各式玉器,抽屉内则藏有七公分宽的手卷和三公分大小的册页。全器匠心独运,极尽设计之能事。

多宝阁大多为常规尺寸,但也有可以覆盖一面墙壁的大型多宝格,还有可以摆放在桌案上,或悬挂在墙壁上的袖珍型多宝格。

多宝阁又称“百宝格”或“博古格”,是专用于陈设古玩器物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错落参差的一个个空间,可摆放不同的陈设品。

打开来看,不同的空间摆放着大小不同的珍玩,严丝合缝,不浪费一丝空间;

一些开合的机关被藏在物件的下层,如同游戏一样,只有把东西拿起来,才能“破关”。

多宝格关闭时是一件再规矩不过的盒子,而当你打开的时候,它就像一个魔法盒,到处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

这件紫檀多宝格方匣,四面有八扇花样各异的开窗。窗中一书一画交相增色。

紫檀多宝阁方匣



而开窗就是机关,某些窗板必须挪开,后方的扇形收纳格才能展开,才能取出里面的珍宝。其中有仅数公分高的小瓷器,和一些袖珍玉器。

紫檀多宝格方匣


这件小巧的多宝格打开后有对称整齐又大小不同的抽屉11个,文物共计56件,这常常引发观者惊叹。

大部分器物的尺寸都小于10厘米,既有历朝历代的玉器、书画、珐琅器、铜器,也有来自日本和西洋的舶来品。

小小多宝阁居然藏了如此多的宝物

多宝格具有复杂的组合逻辑,必须耐心摸索,才能一探究竟,常有寻寻觅觅扑朔迷离的趣味。

多宝阁里的盒子多

锁,夹层,暗屉,隔板,虚虚实实,趣味横生。

往往一件多宝阁,箱盖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又有屉,隐隐约约,辗转曲折,有时一个转钮,便见门,门之后,另有一番天地。

据说,有些设计巧妙的多宝格,让人即使看到格中、抽屉里或隔板旁有宝物,也因找不到机关而拿不到。

且每一件器物都有固定的位置,皇帝要一件件拿出来鉴赏,再一一复归原位,前后都要花费不少时间。

这件“紫檀云龙纹多宝格方盒”内藏47件珍玩。打开方盒,顶层托盘装有从春秋战国到辽、金、明、清时期的玉器。

移开这个托盘,则可见八九个大小不一的盒子,盒子内除了历朝历代的瓷碗、玉瓶、书画等,还有来自日本的莳绘盒。

值得一提的是,托盘里选的玉器都是片状的,托盘底部按照每一个玉器的外部轮廓,分别挖出凹槽。

这样,玉器可以完好紧密、恰到好处地放进去,大大减少了可能因晃动造成的损伤几率。

这种保存方式在其他一些多宝格中也可以看到。




















乾隆皇帝对多宝格兴趣浓厚,一些珍玩匣的设计、摆放过程,他几乎全程参与。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轴》郎世宁 作,表现了乾隆皇帝鉴赏古物的情景。

下面呛金描漆龙凤纹多宝格,高约25公分,被乾隆皇帝命名为“天球合璧”。此盒,盒中有盒,各个别有洞天,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戗金描漆龙凤纹多宝格箱


他曾要求造办处每隔五天就要将还没有完成、正在装配的多宝格拿给他看。他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玩主。

虽然多宝格的诞生之初,只是为了取悦皇帝,但是在乾隆的推行和倡导下,藏品被分门别类,贴注标签,建立档案,这何尝不是开现代博物馆的先河。

在台北故宫专家将乾隆皇帝戏称为“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长”。

以当代的眼光来看,乾隆拥有多元而丰富的艺术品位,可以说是一位卓而不群的收藏家及鉴赏家。

宫廷多宝格宛如缩影,反映出紫禁城这座巨大宝库。它有小型博物馆的概念,其中收藏品的分门别类,贴注标签,建立档案,这何尝不是开现代博物馆的先河。

多宝格收纳的众多宝物中,有一件橄榄核雕的小舟,雕刻的是一副八人泛舟的场景,是乾隆时期名匠陈祖章的杰作。

核舟长仅仅三点四公分,四扇镂空花窗其中两扇可以开合,人物大小细如米粒,细部必须借助放大镜才看得清楚。

最厉害的是在核舟底部雕刻了三百多个字,是诗人苏东坡的名作《后赤壁赋》。东坡正是其中一名船客。

多宝格不仅是个游戏空间,也是个逻辑迷宫。是一趟神秘之旅,也一场感官飨宴。多宝格虽小,却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东坡

有的多宝格采取明装置纳法,让人一目了然,全貌尽收眼底。相对的是所谓暗装,必须耐心摸索,才能一探究竟。

清乾隆 紫檀嵌粉彩瓷片多宝格 (一对)这件竹丝缠枝泛莲圆盒多宝格收盒时是圆筒形,好似一个笔筒。

乾隆多宝阁,犹如紫禁城这座巨大文物宝库的缩影,有着等同于小型博物馆的意义。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