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聊古玉之逛逛拍卖会之一百三十七

文摘   文学   2024-12-20 06:45   北京  







安然聊古玉
之逛逛拍卖会之一百三十七




清代 白玉红皮龙节牌


长6cm 宽4.1cm 厚0.8cm 重约45.6g

此龙佩白玉质,玉质温润,一面带红皮,古朴凝重。器呈片状,厚薄适中,工艺严谨而富于变化。佩以传统的夔龙起首,龙首上昂引项欲吟,龙身若隐若现,盘伏缠绕,纹饰线条刚健流畅,器表砣磨婉转圆润。为一件不可多得的佩戴把玩之物。




清代 白玉状元鹅

长10.9cm 宽6.2cm 高6cm 连座高8.3cm 重约611.8g

器取材白玉,玉质温润细腻,入手厚重,局部保留原皮。以整料圆雕子母鹅一组,翎羽刻画细腻,流畅自然,造型典雅,尤显自然灵动。鹅双翼收敛贴于身,引颈回首相视,口衔禾穗,枝叶舒张,蔓连缠绕,颗粒饱满,脉络清晰,披于身侧。双爪收于腹下,背、尾部及翅膀之羽纹分三段纹样,层层分明。子鹅依偎在母鹅身边,自然生动,一派悠然自得之态。双鹅体态丰盈,双翅紧收,羽毛刻画细腻,层次丰富,丰臀上翘,造型生动可爱。整器雕工精湛,纹饰雕琢细腻,寓意吉祥,十分适合收藏陈设。配红木底座。      



明代 白玉万字金光神咒佩


长3.5cm 宽3.4cm 厚0.7cm 重约19.1g

取材白玉,玉质温润细腻,材质精美,沁色古拙,形制规整。玉佩呈方片形,中心镂空雕刻成“卍”字形,四角阴刻四字“金光神咒”,上下有对穿孔,便于系绳佩戴。该件器物小巧精致,触之温和透润,深邃典美,古拙素朴,不可多得。



清代 白玉籽料阿必达尊者

诗文摆件


长7.5cm 宽4cm 高8.5cm 连座高11.8cm 重约428g

白玉籽料为材,器依料随形而作,质地细腻,手感沉重,包浆莹润,色泽柔和温润。正面阴刻阿必达尊者端坐石窟中,旁边摆放着香炉及香盒,一手执拿经书,构图跟五代高僧贯休作画的十六罗汉图非常接近,尊者右侧上角阴刻御题诗文《钦定四库全书 · 御制文初集 · 二十九 · 赞》,“以沈水香,炷折脚鼎。三藏灵文,转弹指顷。法尚不住,何像可留。问谁多事,曰此贯休。 ”并落“写心”“三味”款。乾隆皇帝于 1757 年第二次南巡期间,到杭州西湖圣恩寺礼拜,并首次看到该寺收藏的贯休十六罗汉图,对之大为欣赏,不但亲笔在画上题字,亦命宫廷画师丁观鹏仿画。皇帝对十六罗汉图珍重不已,朝廷亦出现大量以罗汉图为蓝本的艺术品,其中以玉器为多,可见乾隆帝非常珍爱以十六罗汉图为题材的器物。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叛军攻陷杭州,圣恩寺遭劫难,贯休原作从此流失,幸而通过各类献予乾隆皇帝的罗汉图文物如本标的,使今人仍能从中窥探贯休真迹之风采。1758 年,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新疆,使得清廷能取得上好的玉料,也因此能作出精美的玉雕作品。此件玉山正是乾隆皇帝文治武功鼎盛时期的最佳见证。配有红木底座。



清代 白玉福寿如意牌


长5.7cm 宽4.7cm 厚0.8cm 重约53.3g

取材优质白玉,局部带沁,玉质温润细糯。牌首饰以如意卷云纹,中部有一穿孔,以供系挂佩戴。一面开框减地浮雕一仙童,头束双发髻,面容欢快,笑意盈盈,一手握一柄如意,祥云飘渺,右侧雕琢一展翅蝙蝠,一派仙境之景象。另一面减地阳文篆书“福寿如意”四字,篆法优美,线条流畅,为收藏佩戴难得的佳品。



清代 白玉人物诗文牌


长6cm 宽4cm 厚0.7cm 重约46.2g

玉牌以白玉为材,玉质洁白细腻,光气纯熟。玉牌呈长方形,牌额浮雕对称夔龙纹饰,牌身开光内去地阳雕人物、山石、亭台楼阁、闲云图画。农夫身着长袖宽袍单肩拿锄与人交谈,奇石兀立,方寸之间构图舒朗,碾磨利落,衣纹、髯发细致微处更显玉匠功力。背面浮雕诗文:“芳草白云留我住,世人何事得清闲”。落“子冈”款。字体清秀,字与字之间间隔有序,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极具收藏赏玩之价值。



清代 白玉君子佩


长4.9cm 宽4.2cm 厚1.9cm 重约42.7g

取材白玉,玉质温润,细腻油润,局部受沁有绺。立体圆雕四朵大小不一的如意灵芝,灵芝属菌类,故谐音君子之意,枝梗采取镂雕工艺。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中国人就把玉比喻为君子,以玉的高尚德行衡量人的品德,此佩正是此类修身器物,时刻提醒佩戴者要具备玉的高尚品行,具有极强的文人情趣,是一件非常值得收藏佩戴的玉器佳作。




明代 白玉绶带鸟绦环


长9.7cm 宽8cm 厚2cm 重约120.8g

白玉材质,玉色洁白,质地温润,局部随沁有绺。以浮雕、镂雕、线刻等多种技法,营造出牡丹花丛的繁茂,花朵绽放,绶带鸟穿行其间,鸟目细长,神情优雅而妩媚,身体细节以阴线雕刻,绒毛、尾羽皆历历可见。作者以其精湛而细腻的技法将这一瞬间的欢欣愉悦定格于玉料上,刚柔并济,线条流畅,神韵内敛,感染力极强,观之心旷神怡,益于陈设,也可把玩近赏,寓意吉祥,为难得一件的玉雕杰作。




明代 白玉通孔瑞兽


长2.6cm 宽1.3cm 高1.9cm 重约10.5g

白玉为材,质地细腻温润,致密沉稳,局部受沁。取圆雕工艺而琢,兽呈趴伏状,双目圆睁,目光平望前方,双耳紧贴于首,四肢藏于身下,长尾贴于背上,造型自然,形态逼真,瑞兽首顶有一通天孔,通于腹底,便于系挂佩戴。整器打磨圆润,雕工精湛,令人爱不释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实为传世之佳品。




清代 白玉海棠型方盒


见方4.7cm 通高5.1cm 重约126.1g

记录:伦敦苏富比2012年5月

盖盒通体白玉质地,玉质细腻晶莹而光气精良。整体掏膛作子母口扣合的海棠型盖盒,盖盒顶面浅浮雕装饰图案,顶面正中陷地浅浮雕福寿,边缘雕变形仿古云谷纹,盖边似阶梯状层层递进。盒身通以减地浅浮雕雕刻元宝纹及仿古纹饰,四角分明,下承圈足,整体造型沉稳端庄,古朴典雅,使玉石的质感美与造型完美结合,是为文房收藏陈设之佳品。




明代 白玉春水砚屏


直径7.9cm 厚0.8cm 连座高27cm 重约169g

此标的取材白玉,玉质细腻晶莹,光泽温润。器呈圆形,以多层次通景镂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琢鹭鸟流连于花卉缠枝间,在花卉丛中觅食嬉戏。枝叶迎风翻卷,花卉朵朵盛开,工法细腻,翎羽纤细传神,整体造型大气厚重。为春水题材,带有明显得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记录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狩猎于春季水域的行为,颇有历史文化价值,适宜陈设观赏。配有红木底座。




清代 青白玉渔家乐


长19.7cm 宽3.3cm 高4.3cm 连座高7.3cm 重约282.4g

记录:伦敦苏富比2017年11月

赏件整体以青白玉材质圆雕而成,玉料细润洁白微泛青色,质地晶莹,局部受沁。器整体作一乌蓬船造型,渔翁小憩,船夫撑桨、怡然成趣;还有一小童子收获一尾大鱼,立于船头,船棚满以席纹装饰,其上浮雕一鱼篓,宛如真实景物。唐代张志和的《渔父·云溪湾里钓鱼翁》形容渔家之乐:“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正是对渔家淡然闲适生活的向往。赏件整体造型端庄,雕琢精致入微,堪称为收藏陈设难得佳作。配有红木底座。



元/明 白玉凌霄花饰


长6.9cm 宽4.2cm 厚1.4cm 重约21.2g

器白玉材质,温润纯透,皮壳沉蕴怡人,局部沁色。立体圆雕两朵绽放的凌霄花,花朵周身镂雕枝叶缠绕,叶瓣上阴刻叶为,后有一片花叶弧出贴于花冠上形成一带穿,便于系挂。陆游曾用「高花风坠赤玉盏」来形容凌霄之美,该器构思巧妙,造型灵动,图案精美,雕工精湛,充分体现了凌霄花的纯凈高洁,十分别致。



明代 白玉李白坐像


高6.2cm 宽5cm 厚1.8cm 连座高7.8cm 重约68.9g

此拍品取材优质白玉,晶莹细糯,局部受沁有绺。取立体圆雕工艺,琢「诗仙」李白的形象,「诗仙」头戴幞头,左手握一锭宝墨,随意放于大腿上,右手被宽袖遮盖,双脚交叉而迭,半躺半坐旁若无人。人物额高饱满,浅雕五官,开脸细致,长须下垂,嘴部微张,嘴角上扬,似是乐在其中。「诗仙」李白性豪迈,爱喝酒,饮到酩酊大醉时,即雅兴大发,谱出诗篇,故有「李白一斗诗百篇」的佳话,而他亦得「酒仙」之誉。整器面部雕琢生动逼真,神情刻画惟妙惟肖,灵妙传神。衣纹回转自然,流畅生动。整体雕琢简洁,圆润柔美,当为同时期玉雕精品之作。配有红木底座,注:器底部有双钻孔,以配合底座插件之用。




清代 白玉会昌九老图香筒(一对)


直径3.6cm 通高22.3cm 重约239.2g/265g

记录1:1975年购自美国著名古董商Ashkenazie & Co.

2:北京东正2016年秋拍

附:Ashkenazie & Co.原始销售记录及两岸故宫博物院元老之一的那志良先生签名之描述此对香筒的文献资料

此对香筒以大块整料白玉雕就,玉质细腻,白润有泽,宝光内蕴。器呈直筒状,圆口,香筒的上下两端各嵌以碧玉盖面,盖镂空,雕花草纹饰,盖座边沿及筒身上下口沿均饰以勾连回纹,更显得庄重典雅。外壁以通景雕琢松山访友图,岩峦逶迤,怪石嶙峋,苍松挺立,流云映带,层峦叠嶂中雕栏掩映,亭台楼阁隐约可见,老树危桥,悬崖绝涧,遮掩压迭,茂林溪桥之间,文人雅士有迹可循,老者慈眉善目,笑意盈眉,衣袂当风,僊风道骨。所雕人物为会昌九老,相传唐武宗时期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李元爽、禅僧如满等九位七十岁以上的友人于唐代会昌五年(845年)结成九老会,本对香薰即表现九老相逢于香山之场景。山石兀立,苍松婆娑,溪水潺潺,秀逸入骨,山林亭泉之间,九老相聚,五人相会,四人相逢,鹤髮云衣,且谈且笑。整体画面极具层次感,施以镂雕、圆雕、浮雕等多种雕琢技巧,以文人水墨画的方式展开细节,以写实的手法体现人物的姿态神情和山水树木的气势神韵,构图生动考究,繁而有序,布局合宜,浑然一体。本品受书法及绘画艺术影响,图案构成倾向于写意的山水,讲究意境和布局。制玉工匠技艺超群,以刀代笔,白玉为绢,刀随心走,挥洒自如,构图丰富细腻,沿用清代文人画风之中“平远”、“高远”、“深远”之技法,颇富文人情趣,符合传统乾隆“宫制”体裁与玉雕画面。




清乾隆 白玉国泰民安桥形摆件


长20.2cm 宽5.1cm 高6.9cm 连座高9.8cm 重约368.4g

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篇· 9·清代篇》    2:巴黎佳士得2018年12月

器优选白玉大料琢成,质地细糯油润,琢成木桥形,木桥两端呈坡状,桥面平直。桥上行人来往,或骑马,或挑担,又有商人将货物置于驴背,悠然而行。桥侧雕松柏数株,古松沧劲。器底依靠桥桩的支撑再琢两艘小船,小船正穿越桥洞,船上二渔人,一人撒网,一人摇橹,另一小船停泊桥桩边小憩。整器利用梯形木桥作支架,镂雕凸起的人物、动物等,构成凸榫用来架笔,可谓设计巧妙,别具一格。坚固的木桥,茂盛的树木,水中行驶的小船,以及各种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的人物,都具有极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呈现出一派美丽祥和,国泰民安的江南水乡日常景色。本品结合圆雕、镂雕工艺,工艺繁复,人物众多,章法有度,桥上人物与桥下渔舟相互唱和,栩栩如生的将古人日常生活的一幕展现出来,应出自宫廷高手玉匠之手,为清代宫廷文房中的精细之作。配有红木底座。



螭龍纹雙琮勒

明代 高3.99 cm宽2.66 cm厚1.59 cm



蒼龍教子带明代

长13.22cm宽3.05cm2.83cm(不含座)



勒子 

明代 长2.71 cm厚1.4 cm



喜上眉梢玉杯 

明代 直径8.36 cm高4.11 cm



碧玉荷塘月色印泥盒 

清代 长7.89 cm宽7.73 cm高3.98 cm



黑白巧雕雙獅佩 

明代 高6.47 cm宽3.08 cm厚0.55 cm



荷花杯 

明代 长10.22 cm宽4.86 cm高2.6 cm



明代 青白玉鸠杖首

长10.2cm 宽5.7cm 高9.3cm 连座高11.4cm 重约176.3g

记录:天珍堂主人邓德雍先生(1955-2018)

器取材青白玉,玉质温润淳朴,触感油润,局部受沁。器状如鸽,其名曰鸠,工艺精美,质朴而传神,鸠鸟静卧直视,勾喙圆目,腹部为椭圆形,尾部斜上平伸,造型生动饱满,具象生动,器底部有圆形钻孔,用以接连杖身之用。鸠杖又称王杖,鸠杖首为手杖顶端之装饰物,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因而鸠杖又谓之「王杖」。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意为祝老人饮食顺畅,不受噎呃,健康长寿。《后汉书·礼仪志中》:「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此外,鸠与九同音,古代两字通用,九是个位最大的数,有独特的含义,象征极高、极长、极大之意。整器造型精巧灵动,有着鲜明的时代工艺特征,雕琢精细,一丝不苟,足见玉工之技艺精湛,值得收藏赏玩。



明代 白玉红沁饮水马

长5.7cm 宽2.3cm 高3.9cm 重约61.2g

白玉雕琢,质地致密均匀,宝光内敛,局部受红沁。采取圆雕工艺。琢立马饮水,马前足略向前倾,躬身俯首饮水,鬃发垂顺,肥硕健美,生动形象,似为长途跋涉之后的酣畅休憩。此玉马身形矫健,以万里之行后的小歇来表达超凡的脚力,收藏把玩益趣良多。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