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聊古玉之逛逛拍卖会之一百三十八

文摘   文学   2024-12-31 10:27   北京  







安然聊古玉
之逛逛拍卖会之一百三十八


明代 青白玉鸠杖首

长10.2cm 宽5.7cm 高9.3cm 连座高11.4cm 重约176.3g

记录:天珍堂主人邓德雍先生(1955-2018)

器取材青白玉,玉质温润淳朴,触感油润,局部受沁。器状如鸽,其名曰鸠,工艺精美,质朴而传神,鸠鸟静卧直视,勾喙圆目,腹部为椭圆形,尾部斜上平伸,造型生动饱满,具象生动,器底部有圆形钻孔,用以接连杖身之用。鸠杖又称王杖,鸠杖首为手杖顶端之装饰物,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因而鸠杖又谓之「王杖」。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意为祝老人饮食顺畅,不受噎呃,健康长寿。《后汉书·礼仪志中》:「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此外,鸠与九同音,古代两字通用,九是个位最大的数,有独特的含义,象征极高、极长、极大之意。整器造型精巧灵动,有着鲜明的时代工艺特征,雕琢精细,一丝不苟,足见玉工之技艺精湛,值得收藏赏玩。




清 白玉持荷童子挂坠

高5.9cm 宽3.5cm 厚1.5cm 重45.6g

童子为白玉质,温润莹亮,细腻如凝脂。圆雕件,呈站立侧身状,头梳单髻,面容清秀,双眼微合,嘴角含笑,呈现欣然满足之态,憨态可掬,喜庆吉祥。双手持荷花搭于肩颈之上,姿态生动可爱,体态敦实,赋予浑圆灵动之趣,为明清玉雕的传统题材,寓意吉祥。整体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琢制工艺精细考究。



明 白玉八曲纹花饰

此件为白玉质,晶莹温润。器呈椭圆形,中心嵌宝石,薄胎工艺,花瓣肥厚内凹,八曲形,中间打洼,显得有层次的感觉。观此一小小花形饰件,即可感受粗犷充实,浑厚有力的文化底蕴。整体造型构图颇有创意,线条流转,层次丰富,疏密得体,主题极鲜明,雕工工整,典雅有致。



清 青玉花卉龙纹渣斗

此件为青玉质,俯视看呈椭圆形,大敞口,束颈,圆鼓腹,圈足。器表碾琢龙纹、寿桃和花卉等纹饰,细腻而又有张力。渣斗是用来盛装骨头、鱼刺等餐用垃圾的器皿。一件见证古人生活品质之遗存,能以凤纹装饰此物,想必定是王公贵族方才能有此奢华的程度。需要特别讨论的是关于渣斗的功能问题,传统上我们一直认为渣斗即是唾盂,主要功能是用来盛装唾吐物,但是2009年全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西安蓝田县五里头村北宋吕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十余件渣斗,其中伴有大量的福建白茶,经过详细的研究,考古人员得出了渣斗作为茶具的功能之定位。整体工艺精湛,形制特殊。



清中期 白玉连年有余玉罄

磬为中国古代宫廷打击乐器,用石玉金属制成,其音清亮悦耳,常以“声如磬”比喻乐色弘音,为嘉好典仪之象征,传统文化中磬为“五瑞”之一,是吉祥之物。此件罄为白玉质,质地细腻,抛光精良,双面工。器呈厚片状,镂雕两条嘴相对的鳜鱼,中间雕刻莲花纹,雕琢精细。中间有穿孔,可穿系佩挂。《礼记·郊特牲》:“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磬……诸侯之僭礼也。” 孙希旦 集解:“玉磬,《书》所谓鸣球,天子之乐器也。”磬是古代乐器,一般为多件成组,按音阶排列使用。这件玉磬为单件,是由乐器演化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陈设品。整体造型优雅,线条流畅,寓意祥瑞。



明 白玉透雕螭龙纹带饰

此件为白玉质,莹润细腻,包浆熟旧。器呈长方形,边缘带有斜坡,中间透雕双龙纹,攀爬状,姿态灵动,工艺古拙。螭龙,在传统艺术形象塑造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象征美好、吉祥、招财,寓意不凡。整体工艺古朴,孔道边缘及表面干净利落,形制标准,风格简单古雅,于细节上颇见功夫。



明 白玉嘎啦哈

此件以白玉为材,晶莹细腻,光泽如蜡。立体圆雕,以嘎啦哈为造型,器呈凹凸骨节状,推磨仔细,曲面圆滑流畅,骨节中处琢有穿孔,可作佩饰或串饰。嘎啦哈,学名为髌骨,又名距骨、羊拐,多取之于羊、猪、鹿、牛等动物。是北方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辽金时期为北方游牧民族常猎取动物或宰杀自己放牧的牲口,将部分上好的骨头或野兽骨关节取下当成玩具,或是随身佩带饰品。如以茶晶为材质雕刻成的饰品,是为贵族或富贵之家所传佩饰。




自在观音坐像(包金)

白玉质,玉观音呈半跏式坐姿坐于莲座之上,头戴冠帽,双手扶腿,身后飘带环绕。白玉佳质,刀法圆融,展现观音的自在美感,庄严典雅。玉质细腻莹润,油脂光泽,光润动人;雕琢风格流畅,温润感动人心弦。整体沉稳端庄,玉质洁美,滋润温和;配以金托背光,便于佩戴,雕工简洁,寥寥刻画,呈现气象。玉质细腻,风格古朴,其材质与琢玉技艺,皆属出类拔萃。只见观音双目微视,容颜现出悲天悯人神态,一种无上菩提、普渡众生的观感油然而起。




天鹅

白玉质,色微青,局部受沁,包浆厚实。天鹅游于碧波之上,回首平视,双翼起立并于背上,作欲展翅而行之姿,阴线修饰鼻喙、羽翼,底部浅浮雕海水纹,衬托天鹅游水翱翔之姿。工艺古朴,简单却不失型韵,天鹅寓意圣洁,平和,引人神往。




牡丹花卉纹带扣一组

白玉质,玉质温润熟糯,呈长椭圆形,单面镂雕盛开中的牡丹,四周枝叶交缠卷曲。枝蔓翻卷缠绕,居中捧大朵牡丹,呈拱献之意。侧旋开启一分为二,实为带扣,尺寸较小,理为吉服类带扣,合并后观之为整体,无带扣痕迹,浑然天成,实乃精工之作。




白玉佩蝉

佩蝉为白玉底子,整体受黄沁,光泽柔美熟润。玉蝉造型古拙,身形修长,轮廓圆柔饱满,双眼微凸,腹部外鼓,尾部收尖圆钝,有宋明时期风格。玉蝉腹部略显平整,腹纹隐起,双翅清晰,形象高度凝练但又生动可人,足见技艺之高,造型少见,即可收藏,又适宜盘玩。




白玉金皮巧雕君子佩

君子佩为白玉质,局部皮色金黄,光泽细润。器物随籽料形状雕琢三朵菌菇,"菌"与"君"同音,故名君子佩,三个菌菇相连也有连中三元之意,一侧镂雕灵芝仙草一丛,寓意君子吉祥如意,有清代风格。君子比德于玉,以玉做君子佩有自勉修德之意,寓意深长而高雅,是一件非常值得收藏和随身佩戴的玉器。




青白玉满沁镯

玉镯为青白玉质,光气温润柔和,整体受沁,极耐盘玩。玉镯呈扁宽的圆环形,整体光素无纹,外壁微呈弧形凸起,内壁磨制光滑平整,外缘饱满圆润,有宋明时期风格。玉镯器身打磨精细,气韵古朴自然,沁色初看浓重,细审则色泽富有变化、层次丰富,在满沁的器物中不多见,盘玩、收藏皆适宜。





白玉乳釘紋劍彘

清代 长8.57 cm宽2.68 cm厚1.21 cm




白玉豆荚

清代长7.8 cm 厚0.95 cm



明 白玉琮

玉琮以白玉为材,玉质柔润细腻,体型小巧,光气纯熟,包浆厚重,局部受黑沁,随沁有小绺。其形制为圆柱体,切割规整,打磨光润,外缘对称四角雕刻两道柱形装饰,其余光素无纹,器型庄重素雅,岁月痕迹显得更加厚重。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周礼》中就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礼仪活动中用琮来祭祀地神。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中介,上大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是世人崇拜神的体现。十分适合收藏陈设。


清白玉辈辈封侯龙钩

龙钩以白玉为材,玉质水润致密,光气自然,局部有小绺。带钩器型硕大,以镂雕、透雕、浮雕、细阴线技法雕刻灵猴、桃树。灵猴神态动作间嬉戏打闹,灵动活泼,惟妙惟肖。整造型取"辈辈封侯"之吉祥寓意,是古代常见的雕刻题材。作者将猴子的顽皮活泼之感展现淋漓,可见其雕刻功力之深厚熟练。整体用料考究,玉色分明,十分适合收藏佩戴。


明 黄玉三角型玉勒

玉勒以黄玉为材,玉质莹润致密,光气纯熟,透光,局部有小绺。玉勒呈三角型,圆形打孔,孔道粗大,打孔精细,有明显使用痕迹。玉勒通体光素无纹。整体造型精致大方,线条柔和流畅,古朴厚重。勒子,又称“蜡子”,“官名”为“勒”字底下加个“玉”字旁,即“勒玉”,是挂于胸前或腰间的玉饰,可单独挂,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挂。十分适合收藏佩戴。


明 白玉留皮巧雕双螭龙纹璧

玉璧以白玉为材,玉质莹润致密,包浆醇厚,局部留皮,随皮有小绺。玉璧呈圆形,器身厚实肥润,器表平整,正面利用皮色以高浮雕技法雕刻双螭龙纹装饰,螭龙相对展身,头尾对称分布,宽额小吻,双圆眼,如意形大耳,线条纤细修长,充满美感。整体造型端庄大气,雕工精细华美,纹饰抽象生动,表现手法极具艺术美感,玉材与雕工具佳,极具气度。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螭龙寓意美好,吉祥,招财,也寓意男女的感情。十分适合收藏佩戴。


明 黄玉勒

玉勒以黄玉为材,玉质莹润致密,光气纯熟,局部有小绺。玉勒呈圆柱形,器身略有加工痕迹,偏一侧圆形打孔,孔道粗大,有明显使用痕迹。玉勒通体光素无纹。整体造型精致大方,线条柔和流畅,古朴厚重。勒子,又称“蜡子”,“官名”为“勒”字底下加个“玉”字旁,即“勒玉”,是挂于胸前或腰间的玉饰,可单独挂,也可与其他玉饰组合挂。十分适合收佩戴。


清 白玉籽料坠

玉坠以白玉籽料为材,玉质温润细腻,光气纯熟,包浆醇厚,局部带有皮色,随皮有小绺。整体天然自做,不施以任何人为加工,棱角圆滑,良玉不琢,令人爱不释手。和田籽料是和田玉山流水原石经过玉龙喀什河几百甚至上万年的冲刷,就形成了和田玉籽料,材料珍罕稀贵,万中挑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十分适合收藏把玩。


明 白玉药师佛

尊佛以白玉为材,玉质细腻油润,光气纯熟,局部有小绺。佛陀跏趺端坐,头挽一髻,双目下视,面容安详,身披佛衣,贴身无痕,环饰缨络,双手结印托内盛甘露和诃子的药钵,这是药师佛的重要持物。整像造型端庄凝重,雕工古朴,线条简洁。药师佛是诸如来中立下利益现世誓愿最多的佛陀,要满足众生一切祈愿,拔除一切病苦,因此在民间广受尊崇。十分适合收藏陈设。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