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和许世友各自都写了回忆录,却都缺少了淮海战役,这是为何?

文摘   2024-11-05 08:07   上海  

撰写回忆录,是众多开国元勋们普遍经历过的一项重要事务。他们一生驰骋疆场,为新中国的创立贡献了卓越的力量。随着和平时期的来临,这些将帅们回首往昔,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依然令他们的心潮澎湃。

通过记录回忆录,他们一方面将新中国的辉煌历程铭刻下来,以激励后世,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革命生涯的深刻反思与总结。粟裕大将和许世友将军均留下了他们的回忆录,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位将军在各自的回忆录中均未提及淮海战役,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那段长达十年的动乱岁月里,粟裕将军得益于周总理的庇护,虽未受到严重冲击,但依然被迫离开军队。周总理安排他至身边工作,而粟裕将军谦逊地表示自己只会打仗,不擅长其他职务。即便在那样艰难的时刻,粟裕将军仍然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持续研究军事理论。


正因如此,夫人楚青鼓励粟裕将军将他的战争经验记录下来,为后人提供学习的典范。尽管楚青多次劝说,粟裕将军始终不愿动笔。

直至1975年,粟裕将军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患上了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一系列疾病。1976年1月,他突发心肌梗塞,与死神擦肩而过。经过漫长的夏季,粟裕将军才从重病中逐渐恢复。在这段艰难岁月之后,将军深感人生无常,也担忧自己随时可能撒手人寰。在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决定将自己的战争生涯和思考记录下来。

他对楚青说:“你屡次让我写这些,我一直都不愿意。现在,我决定将它们写下,这或许是我能为党贡献的最后一分力量。”


粟裕将军对待回忆录的态度极为严谨,他以前不愿意写是因为不愿回想那些战争的惨烈,他甚至自嘲地说:“即便写出来也可能无法出版,但这没关系,就让子孙们将其当作故事书来阅读吧。”

作为一名军人,粟裕将军严谨行事,他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感染着周围的人。他告诉妻子和工作人员:“如果不写便罢,但既然决定写,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时间久远,记忆可能模糊,我们必须查证相关资料。”

《粟裕回忆录》的创作便在1976年的那个夏季正式拉开序幕。主要通过粟裕口述,楚青或其他工作人员记录,随后整理成文。


粟裕将军的回忆录内容丰富,为了揭示那些鲜为人知或不为人详知的事件,他确定了先写远后写近,以及先叙述重点事件的写作顺序。

然而,在回忆录中,他提到了许多战役,唯独没有淮海战役的记载,这一点与许世友将军的做法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三大决战之一,对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粟裕将军在此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挥作用。他没有写下淮海战役,令人十分费解。


粟裕将军有意回避淮海战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有着崇高的风范,作为该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他虽立下赫赫战功,但从不居功自傲,不喜欢争名夺利。1955年全军授衔时,他推辞元帅衔的行为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尽管淮海战役主要由华东野战军完成,但在消灭黄维军团的关键时刻,中原野战军的刘邓指挥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粟裕将军不愿意将淮海战役视为自己的巅峰之作,因此选择忽略。

其次,正如陈毅元帅所言,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其功劳应归于人民。如果刻意强调这次战役,不符合粟裕将军低调的个性。此外,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在记述这段历史或拍摄相关影视作品时,都会突出宣传粟裕将军的功绩,这让他感到不适,因此更加不愿意回忆淮海战役以夸耀自己。

还有一个原因是关于淮海战役的指挥权问题。由于战役规模巨大,根据粟裕将军的建议,中央军委同意成立总前委,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尽管粟裕将军实际指挥了这场战役,但名义上的指挥权仍属于刘邓二人。他不愿意居功,以免伤害到战友间的感情。


许世友将军也撰写了回忆录,但他没有写淮海战役的原因与粟裕将军不同。他在济南战役之前就因旧伤复发而身体不适,战役结束后,他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不得不留在山东休养。

由于健康原因,许世友将军几乎未能参与淮海战役,因此他无法对其进行回忆,他的回忆录也止于济南战役。

光阴掌故人
专注于中国近代史和历史人物解读。向广大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和故事,让历史赋予我们智慧,引发对过去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