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恩来与毛泽东两位伟人携手共进,共创辉煌,他们之间处理国家大事时的默契配合,鲜少有争议和不和。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个时期,一场微不足道的争执,却在两位领袖之间掀起了波澜。
1960年之际,我国面临了空前的粮食危机,经济陷入困境。在这个艰难时刻,众多中央领导纷纷以身作则,缩减粮食定额,以期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首先将每月45斤的定粮量降至35斤,随后又减至26斤。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粮食定额也与毛泽东相仿。毛泽东更是为自己制定了“三不原则”:禁食肉类、蛋类,且粮食摄入不超过定量。在那一年,毛泽东连续七个月未曾尝一口肉,因长期营养不良而患上了浮肿病。
电影《焦裕禄》中,李雪健对浮肿病的描绘生动而真实:患者外观似乎无恙,但一旦按压四肢,便会出现凹痕,久久不能平复。这种病症揭示了患者长期缺乏肉食和蛋白质的严重后果。
面对毛泽东日益不佳的身体状况,中南海的后勤人员试图秘密增加他的营养。他们自掏腰包购得一只老母鸡,炖成汤后撇去浮油,试图以普通菜汤的模样呈上。然而,毛泽东一尝便知是老母鸡汤,他坚决地说:“猪肉和鸡肉都要出口换机器。我只要有米饭、青菜,再加上盐和油,就足够了。”
1961年底某天中午,周恩来莅临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热情地邀请周恩来共进午餐,周恩来却只见到了两小碟素炒菜和几碟咸菜,米饭也只有小半碗。这一幕让周恩来再也无法忍受,他关切地劝说毛泽东多少应吃些肉。毛泽东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拒绝。
面对毛泽东的固执,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忍不住发起火来:“你吃一点肉,并不会让整个中国崩溃。你个人的节省对大局并无实质性的影响。正因为许多民众正处于饥饿之中,你作为人民领袖,更应该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若连你都先垮了,国家未来的道路将如何继续?”
毛泽东反驳道:“我的身体尚健,短期内不会垮。即使我不在了,你们众人仍能集思广益。”
周恩来进一步以三国时期蜀汉谋士诸葛亮为例,希望能说服毛泽东吃点肉,补充营养。然而,毛泽东似乎有些不耐烦,他对周恩来略显不悦地说:“恩来,你也已经很久没有吃肉了,身体也不理想。你劝我吃肉,自己又是否吃了?”
这句话让周恩来无言以对。的确,周恩来每月的粮食定额仅为24斤,生活比毛泽东更为艰苦。不久前,周恩来还因工作人员修缮他的住处——中南海西花厅而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就这样,这两位工作中的老搭档,生活中的挚友,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吃肉小事,导致了一次对话的失败。
这段历史被收录于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治国录:毛泽东于1949年后的中国》一书中,其真实性不容置疑。或许现代的人们难以想象,六十年前,周恩来与毛泽东这两位世纪伟人,竟因吃肉问题产生了短暂的龃龉。
然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展现出的节约美德,是常规现象所无法解释的。周总理所言无误,全中国不缺毛泽东那点口粮。但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领导们在困难时期的率先垂范,能够更好地团结全中国人民,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