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苏联援助的一种武器,把志愿军气坏了:应该枪毙设计者!

文摘   2024-11-16 18:23   山东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初始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遭遇了美军强大的坦克力量。尽管一些历经抗日战争的老兵曾与敌军坦克交手,但此次面对的,却是完全不同量级的钢铁巨兽——美军的M4谢尔曼式坦克重达33吨,而M26潘兴式更是高达41吨。

在50年代末期出版的《志愿军一日》一书中,详细记录了众多与坦克搏斗的惊心动魄之战。那时,苏联援助的反坦克武器尚未抵达,志愿军只能采用原始的方法对抗坦克——使用爆破筒进行攻击。


这些简陋的爆破筒对于美式坦克厚重的装甲来说,犹如隔靴搔痒,难以造成实质性的损伤。除非将爆破筒放置在坦克底部以破坏履带,或者将其固定在炮管上,企图炸毁炮管,但这些做法无疑都是极度危险的。

1950年11月初,在云山战役中,志愿军39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击败了美军骑兵第1师。在这场夜战中,一等功臣赵子林担任副班长,与战友张景臣一同潜入云山城。他们发现了一辆美军坦克,那庞大的身躯犹如一座活动的炮台,阻塞了狭窄的街道,其炮管高耸入云。赵子林与张景臣立即投掷手榴弹,并使用步枪射击,成功击退了坦克上的步兵,但对坦克本身却无能为力。

赵子林迅速求助6班,带来了两根捆绑在一起的爆破筒。在6班轻机枪的掩护下,赵子林与几位战友协作,利用房屋作为掩护,冒险接近坦克。赵子林抓住时机,冲到坦克前方,拉响导火索,将爆破筒扔至坦克底部,随后迅速躲入附近的房屋。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后,美军坦克的履带被炸断,失去了动力,坦克手成了俘虏。然而,志愿军也有3名战士在坦克的机枪射击下受伤。


1951年,苏联援助的反坦克武器逐渐到位。然而,苏联并没有提供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而是提供了反坦克手榴弹和反坦克步枪。这些手榴弹体积庞大,分量沉重,必须接近敌坦克才能投掷。苏联制造的反坦克步枪同样难以操作,且容易造成使用者受伤,这让志愿军深感不满,对其给予了彻底的负面评价。

在二战期间,苏联曾研发出两种发射穿甲弹的反坦克步枪,分别是瓦西里·捷格加廖夫和谢尔其·西蒙诺夫合作的PTRS-41型,以及捷格加廖夫独自设计的PTRD-41型,两者均使用14.5毫米穿甲弹。这两种步枪于1941年投入使用,当时苏联急需一种成本较低、便于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因此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显得相当急促。


PTRS-41重达20公斤,PTRD-41也有17公斤,携带和操作都极为不便,且需要手动装填子弹,射速缓慢。更糟糕的是,它们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志愿军曾装备这两种反坦克步枪,PTRS-41的数量较多,约有数百支,而PTRD-41则相对较少。然而到了50年代,反坦克步枪已经显得过时。

据说,志愿军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左右肩各发射一枪,就必须去医院报到。实际情况甚至更为严重。据老兵回忆,使用反坦克步枪发射一发子弹后,射手往往会被巨大的后坐力撞得骨折、甚至吐血、昏迷,哪里还有力气发射第二枪。虽然这些武器能够击穿美军一些装甲较弱的坦克,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使用它们。


一些愤怒的战士甚至说,这种武器肯定是苏联间谍设计的,应该把设计者逮捕并处以极刑。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志愿军在使用爆破筒成功摧毁敌坦克的同时,自身伤亡却微乎其微。然而,与没有相比,有总是更好的。尽管志愿军对反坦克步枪的评价极低,但它们在朝鲜战场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与此同时,志愿军自1951年开始装备国产的反坦克武器——51式单兵火箭筒。这款火箭筒是在美式巴祖卡火箭筒的基础上仿制的。早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就缴获过巴祖卡火箭筒,发现其对攻击机枪碉堡极为有效。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40军又缴获了美军改进的“超级巴祖卡”火箭筒。为了提高志愿军的反坦克能力,国内迅速生产出了自己的51式火箭筒,其性能远超苏联的反坦克步枪,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

到了1952年,志愿军还装备了仿制美国的52式无后坐力炮,对坦克的打击效果同样出色。有了这两种武器,志愿军便逐渐淘汰了苏联制造的反坦克枪。而重量稍轻的PTRD-41尚未完全退役,朝鲜人民军仍在使用,但已不再用于打击坦克,而是配上瞄准镜,作为狙击步枪使用。


光阴掌故人
专注于中国近代史和历史人物解读。向广大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和故事,让历史赋予我们智慧,引发对过去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