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开始着手“鸡”弟弟——因为再不搞他的启蒙学习,大概他大哥的名言就要成真了——
我看弟弟这不学无术的样子,迟早要把我们家靠我在学校里打下的聪慧好学的好名声,给败坏了!
两个人相爱相杀,真是刀刀见血啊。
弟弟马上就要5周岁,比他大哥小8岁,3岁以前基本由我爸妈带大,那时候正逢Y情,他的同龄人社交能力比他哥哥弱太多,阅读绘本的能力也远远不及——问他《小红帽》《白雪公主》《葫芦娃》这些中外经典童话名著故事,如今依旧一问三不知。而他哥哥4、5岁时,早就跟你侃侃而谈平时看的故事书、动画片,还时不时飙几句英文吓唬人……
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我家果然复刻了这句经典名言。
当然,每个孩子个性不同,老二情商比老大高也是必然。弟弟的启蒙之路,我不可能像大哥那样倾注所有心血,也因精力实在不够——这个暑假,我一手要给大哥背新概念课文,又要和他一起做平面几何(推文都写了,全是我的心血啊啊啊:假期鸡娃,我对儿子说:千万不要“苦大仇深”学几何)……再抽空去搞弟弟的母语阅读启蒙,人切换过来了,脑子有时候还没有切换呢。
我37岁生下二胎,也是人到中年后有了二宝,现在40多岁的体力和30多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年父母,尤其是有过育儿经验的父母,比初为人母要有更充足的经验、更淡定的心态——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这种状态真好,只可惜自己青春不再而已
更何况……别的不说……弟弟这届娃娃,人数就少很多了不是吗
咱也不躺平,还是认认真真挑重点的“鸡一鸡”——以下这几条就是重点咯。
01,大哥当年跳过的坑,老二坚决不跳
总结大哥伊森十几年的养育鸡娃路,我觉得跳的最大的坑,是很多班、很多课,上早了。
比如,伊森4岁不到,我就给他报了一个线下的围棋班,他是班级里最小的一个,学了一年多,和同学下棋三天两头输了哭闹和掀棋盘……
又比如,伊森幼儿园中班,我就请了一个英国老外上门教他英语口语,其实他那时英语都说不利索,后来真的英语有飞跃,是我带他一本本读分级,再辅以外教口语课,才有了明显的进步……
还有一堆什么儿歌班、少儿画画班、小小乐高班……钱花了不少,折腾得我们死去活来,也就那样。
所以,5岁的弟弟瑞森,我终于果断了。
如今,他只给他报了一个中福会少年宫的兴趣班(科技中心的“国际理解启蒙”,9月秋季开始上),还有一个线下的围棋课——线上的围棋试听课上完后,非常感兴趣,我就给他找了一个线下的。
总结哥哥的经历,就是——
5岁以上可以考虑报一个围棋课,线上父母陪,线下父母送;
英文课等由我们父母启蒙以后,再报一个效率更高,外教口语课最好,幼儿园大班可以开始学;
画画课等到手指有了力气,大班或者小学再报也不迟;
科技课比如机器人、编程,小学二年级左右可以报;
游泳课小学二年级再去,可以学更快;
奥数课自己启蒙,三年级左右跟着靠谱的机构上课……
乐器放弃、舞蹈也放弃——我家的男孩还是不跳舞了,省了一笔钱
02,大哥当年鸡成功的例子,老二坚决复刻
大哥最让我骄傲的地方,是他从小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我相信他已经能做到终生与书籍为友——对于个人而言,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将来若在求学和工作中受挫,他一定能在阅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而且阅读是最不能功利主义的事,我当年一路上看到很多孩子的父母,为了表现娃“读过”多少书,列了很长很长的书单,还有人统计阅读的字数……我内心的写照就是这样:这都是些什么鬼👇
我从不知道伊森读过多少书,我们家整整一面墙的童书书架、书房我和老公的书架,全部都向孩子敞开——他爱读什么都可以拿去读,我只要做好初步的筛选,不让垃圾读物上我家书架就行了。
他读不下去的,自然会放下;他爱读的,会一头扎进去拉也拉不出。到了后来,就是他会跟我说:“妈妈,我想读谁谁谁的一部书,你有么?没有的话,记得给我买,快点。”
我最开心的,就是给娃买他要看的书了。
现在弟弟瑞森虽然生活在“书天书地”中,但他还不太认字,对书没有特别的感情——我亟需迅速培养弟弟对书的“熟悉感”。
他只是随手可以触摸到书,但还不能体会书籍的“奥妙之处”——“我的玩具比书要好玩,书不好玩”,这是他如今挂在嘴边的话。
阅读这件事,大哥就是弟弟最好的榜样,而我正在努力让他们走上同一条阅读之路。
03,大哥当年的焦虑,老二坚决不要
9年前,也就是在大哥伊森4岁的时候,我被外围各种喧嚣与躁动搞得人心惶惶,先是拽着娃去试了好几次钢琴课。第一节课,看着他明明弹奏黑白键不得章法,琴凳上的屁股纽得像根麻花,机构的老师还睁眼说瞎话:你看,你儿子这手指长得真好,就是天生为弹钢琴而生的!
我差点给大哥报钢琴课,是老公把我劝下来的:你又要给他画画、编程、围棋,足球……将来还有语数外,你累不累?
当时放弃了钢琴后,我不死心,联系我大学同学、当年我们交大学生管弦乐队的小提琴手,让她推荐推荐“怎么让娃学小提琴”——最后我被我同学又泼了一盆冷水:小提琴比钢琴更难学,你确定你和你儿子有这个恒心吗?
很多年过去后,我很感谢这些“泼我冷水”的亲友们——谢谢你们!
从遗传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夫妻俩本就不通音律,这“天赋”“家传”根本无从谈起;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学乐器将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小学三年级以后,小孩能把校内作业全部做完,再加点奥数+英文,其实艺术类、体育类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容家长给他们来回折腾了。
所以,育儿路上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心理学问题”——不要和周边的人多做攀比,尤其是孩子的“兴趣特长”上。
投进去的精力与时间,并不一定会有结果。你若光羡慕别人的“结果”,而忽视别人的“残酷的坚持”,那是不正确的。
早点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就少一分纠结——比如我就遇到过好几位家长,在娃三四年级的时候万分纠结是不是要继续让娃坚持学琴。沉没成本已经投入,但却看不到个头,又不甘心放弃,就卡在那里各种不舒服——我也不知道他们最终是坚持下来了,还是放弃了……
所以,到了弟弟瑞森这里,我基本不再焦虑。哪怕他和哥哥比起来似乎已接近“阅读困难”,26个字母才刚刚会写——哥哥5岁都能写简单英语句子了。
抓母语阅读,抓数学思维,抓英语启蒙——这些学龄前都可以做的事情,都是经验告诉我可以做的,而且不违反孩子的精神生长健康发育规律。
大哥到底没有白养,起码在什么年龄段报什么课,效率更高,更有价值,我现在心里实在是清清爽爽。他们俩的遗传基因几乎一样,所以有什么特长、性格大致如何,我也心里清清楚楚——经验有了,心态好了,看到二宝再“渣”,也不慌了。
劝生二宝还是算了,但已有二宝,或者打算要二宝的,千万不要浪费第一个孩子带父母淌过的河、走过的路,那是最无价的教育财富啊。
分类专栏可以点击👇
伊森妈读者Club有和你一样为娃读书而焦虑的家长,我们会在群里交流陪读心得、分享干货资源,解疑释惑,需要进群的读者,记得加小助手,别忘记加群口号“申请入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