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十三年

教育   2024-09-09 08:08   上海  

2011年的9月8日,我经历了整整三天折磨人的不规律阵痛后,在催产素和无痛分娩针的双重作用下,生下了我的第一个孩子——那一刻让人永生难忘的激动和欣喜,穿越了整整13个年头,依然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哪怕后来我又再次怀孕生子,也不能掩盖初为人母的那种强烈的情感。

正是这种强烈的情感,给了我对于生活意义的反复确认。

01

13年前医院里的第一个夜晚,刚刚出生才数小时的儿子睡在我身边的小床上,那日产后的疲惫和疼痛呼唤着我的身体亟需好好休息,但我却压根没法睡踏实——直到13年后的今天才知道,原来少女时代那种黑甜黑甜的、无牵无挂的梦乡,从此一去不复返。

我的孩子睡在身边、或者并没有睡在身边,他们都在那里,梦里都会有所牵挂,让我无法舍弃。

当他们还是婴孩时期的无数个夜晚,我会半夜醒来,去摸摸他们温热的身体,探探气息,似乎生怕弱小的我的宝贝会被黑夜夺去了一般;等到他们渐渐长大不再睡我身旁,我也会摸黑起来,去他们睡觉的房间看看情况;逢到生病的话,那我更是夜夜难眠,看他们退烧了没有,听他们呼叫了没有……

真心爱上一个人不容易,真心牵挂一个人更是烧心的折磨——母亲对于孩子的情感,大概也只有当过母亲才能体会。

13年来,我会时常假想他们万一受到伤害了怎么办,看到儿童走失或者意外的新闻,每一次都会“假想代入”然后心惊胆战。现在的我,人多的地方就会牢牢牵住弟弟的手;去海边玩水,我的眼睛更是一秒钟都不敢离开儿子小小的身影。

大哥昨天还在跟我提:“妈妈,班上已有很多男同学都自己骑车去上学了。我什么时候也可以这样?”

我望着身高快要超过我的大哥,犹豫了一分钟,可还是回答了一句:“目前不行。从家里到学校有大路口,车流太大。除非你已经很熟练地骑车,并且有行路经验,我才会同意。”

大哥没有得到我的许可,脸上露出了沮丧的表情——我当然能明白他的失落和丧气,我们当年也有很多初中男孩自己骑车上学,那是一个自由少年走向独立的标志,可那时候路上机动车少,也没有如今横冲直撞各种小电驴啊——可儿子又何时能明白我的担忧和害怕呢?

他始终是那第一个晚上,睡在我身边的、小小的、需要我用尽一生的气力去保护的小生命啊。

02

马上5周岁的弟弟,正好到了似懂非懂、黏人又烦人的年纪。可能他一出生就知道自己“不是我的唯一”,所以嘴巴向来都比毒舌大哥要甜上好多倍。

“妈妈,我可爱不可爱?”


“妈妈,你为什么那么喜欢我呢?”


“妈妈,你喜欢我多少,是不是99%?还有1%用来喜欢哥哥?”


每次说到第三句,我都会纠正一下:“是每个人都50%!”——弟弟就会抱着我,在我身上扭来扭去,表示必须是99%……

前几天,弟弟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外公外婆只生了一个你,爸爸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你要生两个呢?”

我愣了一下,想了想告诉他:因为妈妈特别喜欢小孩啊!生下了哥哥后,特别喜欢,就想再生一个。所以就生下你了呀!

弟弟继续灵魂拷问我:“那为什么你先生下的是哥哥呢?第二个才生下了我呢?”

实在是回答不了,只能抱着他的小脸蛋一阵狂亲解决问题。

想起来之前暑假里,我住院做个小手术,老公去医院陪了我一晚上,兄弟俩由奶奶看着呆在家中。等我回家,婆婆告诉我两个娃晚上吵架,哥哥指责弟弟:“你那么烦人,妈妈就不该生你出来!你不如去死了算了!”

弟弟被骂哭了,一边抽泣一边说:“我死了,妈妈怎么办……爸爸妈妈把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喜欢我的呀……”

婆婆说,弟弟越讲越伤心,哭个不停,不过最后两个娃一起打游戏,也就重归于好了。“你的小儿子哦,心思很细的。”婆婆如此评价道。

其实自从当了两个男孩的母亲,我就知道自己的育儿“难度系数”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很容易成为资源的争夺者而不是共享者,况且我和老公的精力毕竟有限,哪怕物质上不会亏欠任何一个人,但专属的陪伴肯定是减少的。

弟弟的养育有了大哥的经验在前,我们确实少走了很多弯路,显得更为高效,但也正是之前在老大身上的“试错与浪费”,成就了第一个孩子独特的华彩——养育,本质上不是一个“工程项目”,它不完全是结果导向的事件,更多的是惊喜、意外、无心插柳的艺术——而这些,在弟弟身上就明显少了很多。

生下弟弟时候,我和我老公都已迈入中年,已有的养娃经验、更为成熟的心智,使得我们更从容不迫——但我们也不知道,给予两个孩子的不同的教育,是否会成就他们不同的人生。多数的时候,我也只能自我安慰:来过、爱过、尽力过,就足够了吧。


03

13年来,我拼尽全力在爱他们,而且,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与依赖。

两个孩子不可避免在消耗我,让我时常陷入烦恼之中——大哥总是想尽办法玩游戏惹我生气,弟弟也是各种不听话让我很无力……但这些“消耗”,却在我对他们的“感激”之前,真真是不值一提。

感谢他们的到来,他们重塑了我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生命。

我时常想,要是我没有小孩,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下降,但也不至于有一阵子垮得那么厉害。前几年严重的颈椎病痛、后来又因劳累感染了心肌炎,再后来生了二胎免疫力下降遭遇会厌炎差点死在抢救室……如今,我保持锻炼的习惯已很多年,可之前我也经历过难熬的焦虑症、抑郁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劫”,渡过去,也只能靠自己。

为了孩子,家庭的矛盾不断,本来两个人和和美美的小日子,过成了一大家人的来来往往,哪怕换了神仙也躲不过各种矛盾和冲突。可无论遇到什么,我都没有后悔生下这两个“给我平添烦恼”的小家伙——一切的幸福都不可能没有代价,而相比之下他们给我带来的快乐与获得,再大的麻烦也不是什么事儿了。

感谢他们的到来,最简单直白的理由便是——没有他们,就压根没有这里。

大哥三岁的时候,我卧病在床,躺在床上开始想着能做什么弥补我不能陪他出去玩的遗憾——我从小能写能画特别爱编故事,那我就给他编童话故事吧!

编了好多故事后,我就顺手开了一个公众号,把故事收录在公号里;后来哥哥开始上学读书,我发现我除了能写能画,当年一身学霸的本领还能辅导他阅读中文、学习英文、做数学题……

2016年1月7日开号发第一篇文章至今,这个公众号让我隐去了自己的名字,而有了新的名字——“伊森妈”。我有了自己的读者群,从1群到10群,四五千人的读者家长每天都在我微信置顶的群聊中,与我在一起。

整整13年有两个孩子的陪伴,又整整8年多有那么多“最熟悉的陌生人”相伴前行——这种感激之情,是无以言表的。

那时候高龄怀孕生二胎,我和老公说,我真怕又来一次“产后抑郁”,毕竟第一胎我曾在月子里以泪洗面……事实是,弟弟的到来只留下了欢乐。虽然后来还是因为健康原因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我哪怕“气切”的时候,喉咙开了一个洞,都在读者群里被大家逗笑得乱咳嗽。

有人问过我,那么多读者群,还要带两娃,要上班写稿,要写推文,要锻炼跳操——“伊森妈,你哪里来的时间做好那么多事?”

其实,只要一些事情是自己喜欢做的、愿意做的、有乐趣的,就不会觉得它们是负担。

我时常把推文当作“能发表的日记”在写,把读者群当作“能讲话的许多朋友”在用,怎么还会觉得它们是负担呢——家族群、工作群、儿子们学校家长群等等不能讲的话,统统都能在读者群里讲,这种开心与解压大家都能懂的吧?

“我不用在社群里带货卖吃的用的,我有本职工作,不缺钱。”也时常有广告商跑来找我,我就一句话把“生意”推得老老远——就像电视剧《繁花》里胡歌演的“阿宝”说起汪小姐,说她的事情,不是“生意”,而是情分,大抵就是相同的意思吧。

我的公众号和读者朋友们,不是我的生意,而是我的“情分”——而这个“情分”,是我有了母亲这个身份后,才构架起来的一片开阔天地。就单单因为这个,我又怎能不感激孩子们给我的财富呢?

04

那天,亲友群里的灰鸽讲,他在做健康脱口秀,所以比较清楚如今妇产科的接诊情况——“现在真的已经没有很多人愿意生娃了。”——生育最佳年纪的坐标已经指向了95-00年生人,“但他们真的不想结婚生娃了”。

我很疑惑地发问:那这些年轻人就不觉得自己小孩很可爱?哪怕结婚很累,但真的不想跟一个喜欢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并且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孩吗?

灰鸽说,他们也会认为小孩很可爱,但是总觉得麻烦不想生,无法想象有了小孩后生活面临的变化,自己要付出的牺牲与代价。

“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理性得多。”

好吧,我承认对于个体能占有更多资源、完成更好发展而言,生儿育女确实不属于“理性选择”——除非人作为生育工具,以子嗣作为博取更多生存资源的情况另当别论。

大概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眼中,我就是一个被传统“洗脑”的女人:我从小喜欢小孩,渴望有自己的小孩,并且在生育窗口期完成了自己的预定目标,有了自己的小孩们,并且心甘情愿牺牲自身的资源去供养他们、爱他们,宁愿被他们消耗——大概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我基本等同于“被人卖了还在替人数钱”的傻子吧。

但是,人来世间走一圈,如果到死都觉得“当个傻子也很快乐”,何乐而不为呢?做个清醒的充满理智的人,会过得更开心知足,还是做个宁愿糊涂,听凭情感的召唤,愿意去牺牲,乐得去感恩的人,更容易开心知足呢?

他者的人生体验,我们永远不知,也无法评价。我只知道,初为人母的那种强烈的情感,已经延续了整整13年,给了我对于生活意义的反复确认——确认了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确认了自己的价值不止于自身;确认了这个世上有一种爱,真的可以山无棱天地合才能与君绝;确认了有一种身份,你获得了之后会充满力量。

这种身份,它的名字叫母亲。

相关推文👇

为母五载

为母七年

为母八年,我又当了母亲

为母九载

为母十年

为母11年:每个小孩,都是我们生命里的一束烟火



分类专栏可以点击👇



伊森妈读者Club有和你一样为娃读书而焦虑的家长,我们会在群里交流陪读心得、分享干货资源,解疑释惑,需要进群的读者,记得加小助手,别忘记加群口号“申请入群”哦~


伊森妈妈童年馆
亲子生活体验,女性成长,教育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