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如何拿捏语文阅读理解?我悟到了一个关键点

教育   2024-11-18 08:08   上海  

上个月,我参加一个饭局,桌上一圈沪上各大主流纸媒的业内好手,本以为会交流一些业内外新闻,结果整个场子都在吐槽同一件事:为什么我们的娃,语文那么烂!

对,你们没有看错:一群写新闻(文章)的好手,基本都是C9大学文科专业的高材生,结果大家的娃,一个个语文都很拉垮……“错别字乱飞,作文总是跑题,阅读理解扣分惨不忍睹……”

真是……牛娃牛得各个不同,渣娃渣得千篇一律。

我家大哥上个学期期末语文成绩惨不忍睹,班级均分都没有到,曾被老师“特别关照”了好久,让暑假里好好抓一抓语文。为此我当时还写过一篇文👉小孩的语文成绩,绝大多数取决于“娃的情商”

暑假的两个月,大哥倒是认真刷了一些阅读题,效果是绝对有的;而我则一直在反思和回忆自己当年学语文的一些事,效果也是绝对有的——我发现,语文学习这件事,和数学的“天赋”不太一样,只要掌握了一些门道,找准了道道,其实并不是永远无法攻克的“难题”。

我还发现,决定一个小孩文科成绩的好坏,与“学习态度”绝对正相关,其中当然“学科智商”有作用,但相对数理化学科而言,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另外,很多现在从事文字工作、从小语文学得相对轻松的家长,孩子语文反而没什么好,关键在于“娃的学习态度”没有真正端正过来。

因为,一个原因是家长如果从事文字工作或者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工作,都不太主张让自己的孩子刷文科类的题,总觉得那是在扼杀孩子的灵性,虽然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在“扼杀灵性”还是“求得高分”这里,总要放弃一些自以为是的坚持:该刷的题还是得刷,尤其是孩子到了初中。

另一个原因是,其实人的记忆并不靠谱。我们总喜爱把自己成绩归功于才华与天性,而忽视曾经付出的努力,这样就显得更让人羡慕。我们当年也被“学语文”这件事折磨过的,也会为了一个标准答案去揣摩很久,试着去学那套“表达系统”——这个过程,是每个语文高分者必须经历的,无论有多少灵气。

以上这些,也是我自己面临的困境:我儿子之前刷题不够,就是我一贯主张阅读为先,少做死板的框定,不扼杀他的“思维和写作灵气”。

我的这种有点盲目的坚持,在体制内语文学习上让我的儿子尝到了苦果:他的语文成绩始终是三门主课中最差的。哪怕他平时作文写得活灵活现、灵气逼人,但每次考试作文很难拿到高分。

我从不同意现在的家长常挂口中的那句话:现在小孩学的东西比我们当年难多了,时代不一样了。

我们当年选拔考试也难的,大部分是因为大家忘记了。

人类进化了300万年,30年算个啥?别给自己和自己小孩找借口,要参与竞争,就直接找方法——竞争从来没有消失过,战场也永远都是这里。

语文确实难。又难又悬。但正因为它依赖智商很少,依赖路径更多,所以拿下语文的方法,和数理化完全不同——你说是“悟”也可以,你说是“开窍”也行,我倒觉得有个更接地气的方法。

——在于“模仿”

模仿啥?——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


拿下阅读理解的“术”——它有自己的“语言系统”

暑假老师推荐了一本现代文阅读的参考书,TB上就有买,不过答案是另外给的,得自己打印。

刚开始给伊森做,也不是错得离谱,而是他写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刚开始,我盯着他做一篇,批改一篇,改完再跟他反复讲——比较自己写的文字表达,和标准答案的表达区别在哪里?文字逻辑是不是一致。

我跟他讲,妈妈刚刚进报社工作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看出版的报纸杂志,看人家文章怎么写,自己要学着写;哪些语句该怎么表达,就要符合这种“表达习惯”。多看多研究,多学习这种“话语系统”,就能写出符合这套系统的表达。

一切写作,都是对“阅读”的模仿。只要用心琢磨了,就知道“套路”在哪里——这套系统并不难,比写公文、通报、报告容易多了。

所以,我的方法是,要阅读理解拿高分:

1,刷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

2,认真研究这些篇目题目的标准答案。

若要提高效率,可以区分一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看哪一类自己最薄弱,然后开始攻坚。

精研一套阅读理解,自己琢磨标答,必有长进。不用多刷,但要做到精——这样既不让孩子厌烦,打破了他语言的“灵气”,又能兼顾到语文学习上的“刻板要求”,就是最好的了。

我也在不断引导我儿子能达到这个境地。但讲到底,这些都是“术”,是战术,是局部——真正托起这些“术”,并且能迅速找到这些“术”,根本还在于“底子”、“全局”。也就是大量的阅读。


讲通阅读理解的“道”——大量阅读是“底气”

所以又回到我始终贯穿了很多年一直在写的话题:要让一个人文科真正好起来,使劲儿阅读吧。

(要让一个人理科好起来,去问问爸爸妈妈理科好不好。)

大量的阅读,首先能提升一个人的阅读速度

考试时间有限,有些娃一看到选的阅读文章非常长,心理压力就会很大,这会直接影响答题的节奏和效果。如果有大量的中长篇小说阅读打底,再长的文章就不怕了。

其次是提升一个人对文句、段落的理解力。这是能快速提升阅读理解中,发现文字逻辑的最根本方法。

一篇好的文章,哪怕是记叙文,都是有逻辑的,没有逻辑的文章会非常混乱,也不能称为好文章。被选为考卷中的范文,很多是名家名作,也基本都逻辑较为清晰——起码,中高考考卷的出题质量还是可以保证的。

所以,看懂文章,除了中心思想把握得住,还在于能抓住文摘脉络,理清逻辑——这是大量阅读作为打底后,才能掌握的。

最后一点,自然和写作有关——语文学习说白了就两块:阅读理解+写作。再讲一遍:一切的写作都是对阅读的模仿

阅读名家名著,阅读经典文章,都是给自己写下锦绣文章添砖加瓦。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一样,甚至和英语学习也是一脉相承,没有别的花头。也不必去特别羡慕那些语文英文好的人——因为只要花点功夫,用点心,都可以做到“语文英文还不错”。

很多人的努力根本没有到头,所以何必去讲天花板、天赋呢?倒是理科学习更看天花板和天赋,今天这篇不在这方面展开。

最后再讲点时间分配。

自从娃上了初中后,我发现平时学习之外,真没有什么大量时间去搞阅读了——哪怕学校学习再怎么轻松,都做不到。尤其是上了初二、初三,主课越来越多,更是没有时间了。

所以,大量的阅读,还是应该尽量提前到小学中高年级,或者初中的寒暑假里去完成——小学抓阅读,初中再刷题,把语文学好,我觉得完全可以不艰难。



分类专栏可以点击👇



伊森妈读者Club有和你一样为娃读书而焦虑的家长,我们会在群里交流陪读心得、分享干货资源,解疑释惑,需要进群的读者,记得加小助手,别忘记加群口号“申请入群”哦~


伊森妈妈童年馆
亲子生活体验,女性成长,教育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