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新闻,但特别想放在一起说一说。先声明,本文不含任何ZZ立场问题,也不涉及任何yishi形态问题,纯讲点个人教育观点,非喜勿喷。
先谈复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的这则新闻。澎湃新闻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建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梁永安解释原因,想看原文的可以直接点链接。
概括一下,就是梁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崭新的观点,他认为“啃老”并非不劳而获、消极躺平,而是重要的自我探索过程。“年轻人毕业后无须急于工作,应当趁年轻挖掘兴趣、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
梁教授说,即使花两三年探索世界后没有很快得到太实际的回报,但还是拥有了不一样的过程,看过世界和生命的颜色,未尝不是一种“满载而归”。
“到跨文化、跨文明的时空里拓宽生命体验,或许会获得新的自我关照。”
“别轻易放弃探索自己的才华点,要努力活到自己的天分上去。”
“不管是时代的资源,还是当代年轻人的学识、认知资源,都不应该被浪费。”
老实讲,这话看着好高级、好正确、好有道理啊,但隐隐总觉得讲话的人是不是“欠揍”……请允许我讲话如此粗鲁,因为实在是一看这不接地气的话就特别来气。
西晋晋惠帝司马衷有个著名的典故,那时候国家遭遇饥荒,百姓饥饿不堪,可以说是饿殍遍野。晋惠帝听到这种情况后,竟然问身边的宰相:“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专门用来揶揄某些人不知民间疾苦的无知和愚蠢。
我还是很欣赏之前梁教授对“爱情”发表的观点,但实在是对他这番“啃老言论”无法下咽,看到后来发现澎湃那篇文章下面的网友留言跟我一样无法下咽,也算心安一些:原来闭着眼乱讲话的毕竟不是大多数啊。
好巧不巧,从上周开始霸屏的美国前and未来总统特朗普的“育儿经”在各种教育号里铺天盖地,都在讲他怎么把自己的五个孩子和一堆孙儿们养得多出色,要口才有口才,要胆识有胆识。
忍不住插两段视频,给大家分享下他的儿女们的演讲片段——这是长女伊凡卡(Ivanka Trump)的一段出圈演讲,台风稳健、吐字清晰、堪称典范👇
这是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的演讲,他现在是特朗普集团的两位执行副总裁之一,是集团的掌舵者👇
老外注重孩子的自我表达,尤其是欧美精英阶层对孩子教育的大投入,培养娃们读名校、重点培养娃的交际与口才,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但真正让人震惊的是,我在某个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了特朗普一家关于“财富管理”的故事——大家肯定觉得这些超豪们,孩子生下来就是人家的终点,根本不用自己去打拼,就有花不完的钱吧?可事实并不是!
特朗普压根没让他的任何一个孩子心安理得的“啃老”!(推荐这篇文章👉美国“第一千金”为何没有想象中富有?)
这段故事就很好玩——
今年43岁的伊万卡本科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2004年毕业后,父亲给了她一笔近乎无息的150万美元借款作为毕业礼物(Oh,My God!超级富豪爸爸给的毕业礼物居然是借款,有没有搞错是不是),她用这笔钱买下了位于特朗普公园大道大楼的一套1550平方英尺的公寓。《福布斯》估计如今这间公寓价值约为290万美元。
她没有在第一套公寓住太久。2011年,她与丈夫贾里德·库什纳(两人于2009年结婚)搬进了同一栋楼的一套特朗普名下的顶层公寓,并将第一套公寓以1万美元的月租租了出去。
特朗普给她的新公寓提供了优惠,他们每月付的租金也是1万美元,相当于她没有多花一分钱,却住到了更好的地方。她没有购买这套新公寓,后来特朗普似乎将伊万卡和贾里德安排到了同栋楼另一间更大的顶层公寓,租金仍然是每月1万美元。
根据她后来的联邦财务披露,她在特朗普集团的职位最终每年为她带来约200万美元的收入。然而,伊万卡的目标不止于此。2009年,她撰写了一本名为《The Trump Card》的书,根据Circana BookScan的数据,该书销量约为2.6万本,但根据她父亲欺诈案审理中公布的一份文件,她至少从中获得了2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版税。
……
特朗普家的二代们有一个共同点:迄今为止,尽管每个人都收入丰厚,几乎没有任何资产是直接由他们富有的父亲赠予的。截至2024年11月上旬,特朗普的个人财富估计接近60亿美元。
虽说特朗普一家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代表欧美富豪精英们的普遍选择,但我真心佩服老特的做法。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暗指的是富二代、三代们不懂得居安思危,只顾啃老,财富不但不能增值,反而日渐萎缩,最终导致阶层滑落。
可如今,却有教授堂而皇之“建议年轻人毕业后啃老”,真是荒谬至极——“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允许自己的孩子不要那么急切去职场卷”,而应该去“跨文化、跨文明”的时空释放自己,发现自己的天分……特朗普那么有条件的家长,咋就没有让自己孩子去跨文化、跨文明的时空释放自我?还让他们拿着自己的贷款,租自己家的房子住?
再说了,都大学毕业了,自己的天分和兴趣在哪里都还没有搞清楚,还需要去跨文明跨时空的地方寻找一种更宽广的人生体验,这K12+大学的书都在读个什么东西?怪不得大家都相信张雪峰,哪怕他说了一大半不可信的话,但起码有一小半是真为普通人着想的。
“理想主义”确实很诱人,“打破规制”也确实让年轻的灵魂振奋,但是在学历挤压、职业焦虑的现状下,劝人遁世真的合适吗?
爹妈养娃几十年,毕业不找工作继续“坦然啃老”,真的很让人不齿——请不要让“不齿”成为正义,也不要给任何“失败的教育”找借口。
分类专栏可以点击👇
伊森妈读者Club有和你一样为娃读书而焦虑的家长,我们会在群里交流陪读心得、分享干货资源,解疑释惑,需要进群的读者,记得加小助手,别忘记加群口号“申请入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