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文采】“文心读书”《马背上的作家》访谈录

文摘   2024-08-27 07:26   吉林  

主持人:请李老师介绍一下自己。

李树成:大家好,听众朋友上午好。我是李树成,是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桦甸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桦甸作协农民文学社副社长。我是一个农民,喜欢骑马上地,更喜欢写古典诗词。

主持人:有意思,如今这个时代,骑马上地的农民,基本看不见了,李老师让人眼前一亮。

李树成:马背上的农民,穿林踏水,有着别样的耕种体验,还有驰骋田垄的快意。

图片/网络
主持人:一个农民,喜欢写古典诗词,又让人眼前一亮,并十分难得。那么,李老师,你写了多少年,写了多少首?

李树成:上高中的时候,唐诗宋词就是我的最爱。这些年,我终于又能一边种地,一边圆我要做的梦,只要有空闲,我就提笔在纸上写诗词,写到现在,草稿已经是很厚的一摞,成与不成的作品有一、两千首了。

主持人:这么多,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问一下李老师,为什么说50岁以后才开始写,50岁以前咋没写呢?

李树成:由于成家立业以后,迫于养家糊口,没有精力和时间写诗词。这一扔就是30多年。直到儿女学业有成,各自有了工作,我终于重新提笔,写我最喜欢的古诗词了。
主持人:李老师如何看待自己的古诗词创作?

李树成:说起自己的创作过程,就想起唐朝诗人贾岛的句子:“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苦吟”二字,很适合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心境。

主持人:古诗词创作过程中,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李树成:是的。

主持人:李老师写了这么多古诗词,都是以什么为创作背景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来源于什么?

李树成:我的诗词写作,主要以大顶子山与大顶子水库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我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禽,一耕一种,一沟一壑。年年岁岁的乡村生活,岁岁年年的风土人情,给了我用之不尽的素材和写作思路,乡村养育了我,也养育了我的亲人,我喜欢用朴素的情怀、真实的笔触,把诗意的乡村记录下来。

摄影/刘启庭

主持人:您的诗句生动、细腻,很有画面感,例如《暮春》,您是这样下笔的:

两声鹃鸟悦人心,垄亩半山山半林。

耕毕待耘终有盼,沟沟壑壑满黄金。
请李老师讲一下这首诗中蕴含的农耕故事。
李树成:在农村,耕种是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之一,但最忙的季节并不是种地,而是秋收,一直就有三春不如一秋忙的说法。暮春初夏,大田基本都种完了。农人静待禾苗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不像以前侍弄地要三铲三趟,把人牢牢地栓在地垄沟里。一些青壮年,就背起行囊,外出打工。于我而言,杜鹃喊着“布谷、布谷”,听到的都是喜悦和开心,趁着秋收之前这个空档,又能沉下心来,写诗填词了。一边沉浸其中,一边仿佛看见丰收在望,苞米棒子金灿灿的,水稻低头,也金灿灿的。

主持人:那句“沟沟壑壑满黄金”,是形容粮食成熟时的颜色,也是一种对收入的盼头吧?

李树成:是的。玉米一直有软黄金的美称。大豆也一直有黄金豆的称谓。用黄金代指丰收的粮食,寄托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持人:多么美好的落笔,这种笔触,还写出了天地万物的和谐之美,您在一首五言律诗中,绘画一般地描绘着:

九九杜鹃啼,闻声不见栖。

阴坡残雪厚,暖泽乱鸦低。

先长红松树,晚生金柳溪。

蛰惊天地动,万物有灵犀。

我觉得这是一幅“惊蛰图”。李老师描写得这么唯美、灵动,是怎么做到的?

李树成:我觉得,作为一个农民,他不仅得懂庄稼,还得懂和庄稼、和人,一起共生的植物、草木、以及花鸟鱼虫。他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应该有一双擅于观察、思考的眼睛,去发现自然天籁的内涵,去发现诗。有人说:“眼前的生活只有苟且,诗和风景只在远方。”其实,不是这样的,心中装满对故乡的爱,诗和风景,就在最近的地方。

摄影/刘启庭
主持人:您的笔下,风景、诗意和故土息息相关,和春种秋收密不可分,还和团圆有关。李老师写过年,写阖家团圆,烟火气浓厚,充满了温情与欢快:

蒸馍切肉扫尘埃,清雪劈樵看小孩。

市井如潮多购物,家山似玉正赢财。

年终满载人情事,日暖盈樽客梦来。

可借东风夸梓里,柴扉篱院礼花开。

这首诗的背后,一定有亲情血脉、膝下承欢的故事吧?

李树成:是的。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仁义礼智信、孝道,是一个民族深厚的素养。说起过年,以前儿女在外求学或打拼,做父母的,那是真的牵挂。现在呢,儿女独立了,离父母有近有远,每当年节团圆日,最盼望儿女回家。尤其是远在大城市的女儿,回来一趟不容易,住不上几天,又得返城。儿女不管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小女儿每次回家过年,我都要亲自开车去车站接她;每次她走,我都要开车去送。记得有一次在车站,女儿坐上客车那一刻,我的眼圈就红了,但不巧让她看见了,她推开车窗玻璃,假装着比我坚强,安慰我:“爸爸,你告诉过我,要坚强......

要是中秋节,她工作忙,回不来,我就想起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当然,有离别,就有团圆。团圆的日子,儿孙趣事年年有。儿女懂事,体贴、孝顺。孙辈呢,细细地端详着爷爷奶奶给他们的压岁钱,那神态,看着都幸福。这常常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过年时,即使有压岁钱,不过几毛钱而已。时代的变迁与递进,日子是天翻地覆,一天比一天好了。

主持人:李老师这首过年诗,写的内容是过年的各种场景,题目却叫《迎春》。

李树成:是的。中国的农历新年,日历和节气上,和春天离得并不远。但在气温上却离得很远。有时年前打春,有时年后打春。在东北,即便打春了,依然寒冷,或春寒料峭,但春天的脚步总会越来越近的。

主持人:春天,预示着播种的日子不远了,春雨,也在你的笔下出现了:

村落甘霖叫卖声,枝头杜宇话墒情。

农民有望心生悦,速解残冰谷雨耕。

读了您的一些诗,包括您的那首《农民》,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鸟,是杜鹃,杏花、以及各种节气,您为什么喜欢运用这些意象?

李树成:之所以这样运用,和春种秋收密不可分。先说播种吧,桦甸地域的春播,过了谷雨,基本就陆续开犁。农谚说:“谷雨种大田”,种晚了,庄稼的生长期就不够。农民开犁种地,以山间杏花开放为信号。再说杜鹃,在东北,有两声杜鹃和四声杜鹃,也分大杜鹃和小杜鹃,这种鸟,春播时开始鸣叫,一直叫到苗都老高了,还有的鸟是单身。

至于节气,对于农民和农业,太重要了。二十四节气,以农业立国的中国,人数众多的农民,都不能不懂,也不能忽略。因为关心粮食,关心收成,所以会在诗里频繁出现。

摄影/刘启庭

主持人:老师写了乡土诸多的风物情怀,好多句子朗朗上口,意象鲜活,体现了农民的诗意风采,刚才提到的那首《农民》,有这样的句子:

犁划大地写丹青,杜宇声声叫我听。

丰谷中秋安社稷,农夫也会背诗经。

真的写出了农民的文化风貌,最后一句我更喜欢说成“农民心中有诗经”,您如何定义农民这个角色?

李树成:农民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新鲜的活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心中、眼中的农民,他不是二人转,东北小品中那种模式化的农民,甚至是丑化式的表达,不是傻就是瘸,不是磕巴就是素质低下,不是大棉裤,就是花棉袄。真正的农民,不仅仅会把地种好,他们培养了优秀的儿女,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他们即能荷锄戴月归,更能吟诗作画美。

农民,不仅会背诗经,更是产生诗经的源头。

主持人:农民作家是文学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也表达了农民的心声和力量。不仅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在这里,感谢李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您的创作经验,也为我们打开了不一样的视角。愿李老师今后的创作硕果累累,愿李老师的生活如诗如画。

图片/网络

附录:《李树成诗六首》

暮春

两声鹃鸟悦人心,垄亩半山山半林。

耕毕待耘终有盼,沟沟壑壑满黄金。

惊蛰

九九杜鹃啼,闻声不见栖。

阴坡残雪厚,暖泽乱鸦低。

先长红松树,晚生金柳溪。

蛰惊天地动,万物有灵犀。

迎春

蒸馍切肉扫尘埃,清雪劈樵看小孩。

市井如潮多购物,家山似玉正赢财。

年终满载人情事,日暖盈樽客梦来。

可借东风夸梓里,柴扉篱院礼花开。

春雨

村落甘霖叫卖声,枝头杜宇话墒情。

农民有望心生悦,速解残冰谷雨耕。

农民

犁划大地写丹青,杜宇声声叫我听。

丰谷中秋安社稷,农夫也会背诗经。


编辑/刘启庭

枫林文采
文学创作 文化传播 文友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