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清晨的红绿灯下,总有人对着闪烁的指示灯犹豫——这不是判断力的问题,而是他们的视网膜上演着一场特殊的"色彩革命"。这种被称为色盲的现象,其实是人类基因密码在进化长河中留下的有趣bug。
图片源于:鹭燕大药房
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藏着色彩的秘密。绝大多数人拥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捕捉红、绿、蓝光,如同三原色打印机般混合出斑斓世界。但当负责红绿辨色的基因出现故障,视网膜就变成了缺色的调色板。有趣的是,这些基因都藏在X染色体上,导致男性色盲比例(8%)远超女性(0.5%),因为男性只有母亲遗传的单一X染色体。
色盲谱系远比想象中丰富。有人眼中的枫叶永远带着黄褐滤镜(红色弱视),有人看红绿灯像在玩猜谜游戏(红绿色盲),极少数人甚至活在黑白默片里(全色盲)。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就因发现自己是红绿色盲患者,在1794年写下首篇色盲研究报告,让这种病症有了"道尔顿症"的别称。
图片源于:网络(色盲自测图,快来看看)
进化生物学给了我们意外启示:早期哺乳动物其实都是"色盲",直到灵长类重新进化出三色视觉来辨识成熟果实。现代研究发现,部分色盲者反而在识别伪装色方面更具优势,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这种基因突变未被自然选择淘汰。更有趣的是,乌贼拥有12种视锥细胞,蝴蝶能看到紫外线,相比之下人类的色觉系统简直像老式显像管电视。
图片源于:网络
现代科技正在为色觉异常者打开新视界:特殊眼镜能放大特定波长,手机软件可将色谱转换为可识别模式。下次看见有人对晚霞露出困惑表情时,请记得他们眼中或许正上演着与众不同的色彩交响曲——毕竟在乌贼看来,我们何尝不是另一种"色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