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高血压是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而隐匿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医院由医生或护士测量血压正常,但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
之前的研究表明,隐匿性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与不良健康结局相关。然而,降压治疗能否为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带来获益并未得到证实。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团队李燕教授领衔的一项研究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通过降压治疗降低了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并改善了靶器官损伤情况,该研究结果凸显了降压治疗的必要性。
研究人员指出,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需要在门诊血压监测的指导下进行降压治疗。
这项名为ANTI-MASK(抗“隐匿性”降压治疗)的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于2017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15个临床中心开展。研究纳入了年龄为30~70岁的门诊患者。他们符合以下纳入标准:
未接受过降压治疗或停止治疗至少2周,诊室血压<140/90 mmHg,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 mmHg、日间动态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动态血压≥120/70 mmHg。
患者合并至少一种靶器官损伤:心电图诊断的左心室肥厚(LVH),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动脉硬化度评估指标)≥1400 cm/s,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预测24小时微量白蛋白尿排出量、反映肾功能)女性≥3.5 mg/mmol、男性≥2.5 mg/mmol。
研究人员将入组的320例参与者(其中女性患者占比43.1%)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降压治疗(153例,积极治疗组)或匹配的安慰剂(167例,安慰剂组)。积极治疗组给予阿利沙坦起始剂量为80 mg/d,如果动态血压仍未得到控制,在第2个月时增至160 mg/d,仍控制不佳,则在第4个月时与氨氯地平2.5 mg/d联合使用。
研究主要终点是靶器官损伤的改善,定义为在48周的随访中baPWV、ACR或LVH恢复正常,或baPWV或ACR降低≥20%。
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积极治疗组153例患者中有124例患者(81.0%)接受积极治疗,安慰剂组中有128例患者(76.6%)完成试验。具体用药情况如下:
在积极治疗组中,46例患者(37.1%)服用阿利沙坦80 mg/d,26例(21.0%)服用阿利沙坦160 mg/d,52例(41.9%)联合服用阿利沙坦160 mg/d+氨氯地平2.5 mg/d;
在安慰剂组中,相应患者人数分别为19例(14.9%)、9例(7.0%)和100例(78.1%)。
因此,在尽量控制血压的过程中,与积极治疗组患者相比,安慰剂组的患者需要更高的安慰剂剂量(p < 0.0001)。
积极治疗组患者的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SE)降幅更大,分别下降了10.1±0.9/6.4±0.5 mmHg,安慰剂组患者则下降了1.3±0.9/1.0±0.5 mmHg。对基线血压、性别和年龄进行调整后:
积极治疗组患者的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和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降幅更大,分别多下降9.1 mmHg/5.4 mmHg和8.8 mmHg/5.4 mmHg。
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分别多下降8.8 mmHg/5.1 mmHg和8.5 mmH/5.2 mmHg。
从主要终点来看,与安慰剂相比,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靶器官损伤改善人数更多。具体来看,79例接受积极治疗的患者和49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靶器官损伤有所改善(51.6% vs 29.3%)。
其中,在积极治疗组中,左心室肥大的患病率从5.9%降至2.0%(p = 0.10),动脉硬化的患者比例从97.4%降至60.3%(p < 0.0001),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比例从13.1%降至10.0%(p = 0.27)。在安慰剂组中,这三个指标分别从9.6%降至8.0%(p = 0.56),从97.6%降至80.2%(p < 0.0001),从12.0%降至18.4%(p = 0.050)。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01)。
从baPWV和ACR来看,baPWV和ACR降低≥20%的患者比例在积极治疗组分别为13.1%和11.5%,而安慰剂组的相应比例为3.6%和5.8%。
这些结果在亚组分析中也得到了证实。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并无显著差异,其中,积极治疗组有38例(25.3%),安慰剂组有43例(26.4%)报告了不良事件(p = 0.83),且报告的不良事件均较轻微。
论文指出,该研究结果应被视为探索性研究,其存在一定局限性,还有更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长期降压治疗能否防止无症状高血压靶器官损伤进展为主要心血管并发症。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使用降压治疗不仅降低了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还实现了靶器官损伤改善。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eClinicalMedicine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点此了解投稿详情。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点赞,在看,传递医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