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接触了一种比空心病更可怕的现象,孩子什么都懂,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也有分辨能力,而自己只选择了一种生活理念:不需要有高收入,只要能自己养活自己就行,不追求物质享受,一日三餐吃泡面和馒头也行,只要自己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不受约束,自己也会去工作,只要能温饱和有住的即可,不会依赖父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何预防这样的现象?遇到这样的现象,怎么解决?
大家好,怀着一份特别的心情,还是决定来 做关于我最近几个月看见的一种现象的分享会。
前段时间,一个家长和我聊了一件事,初中生,孩子回家和家长聊,自己同学对未来的规划。
等以后自己上班了,就去找一个收入不高的,没什么工作压力的工作,大家一起合租一个小房子住,一起过自由的生活,一个月三四千工资,够能自己生活就行了,反正也没有其他欲望要求,需要上班的时候,去上个班,下班后,大家一起在房间里带着,一起玩玩电子产品。
也不想去考什么985 211 太累了。也不想去啃老,就是想过一个低物欲 能自由的生活,能够摆脱自己的父母。哪怕一日三餐吃馒头,吃泡面,住最简陋的房子,也行,只要自己能自由,不被外界束缚。
这类孩子,不与人竞争,别人说什么,都会应和着。他们不像空心病的孩子,没有力量感,是迷茫的,没目标的,这类孩子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也不像躺平摆烂巨婴类孩子,想依附家长,让家长给予物质满足。
他们也不会出现心理疾病,不会抑郁,也不会双相。他们的欲望很低,自我要求也很低,目标也很低。
而家长这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把孩子培养成学霸,送进985 211,没想到的,自己努力付出,其结果培养了一个三低思想和认知的孩子。
这种孩子,目前越来越多,因为这类 孩子一般不被关注到,也不会产生什么心理疾病,更不会出现逃学,厌学,不学习,而且家长给,自己就收着,不给,也不主动要,显得平平淡淡,所以,也难以被家长们看见。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孩子,看似性格还不错,温和,也考了名校,而毕业,也只愿找一个工资不高的工作,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己能不被束缚,自己舒服就行。之所以考名校,那是迫于家长的要求,满足了家长的需求,你不就是想让我考名校吗?我考上了,我毕业了,你现在管不了我了吧!
为何这类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类孩子社会参与度偏低,属于坐等消亡的,没有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而其观点,反正最后也是死,干嘛要活着那么累,自由点,舒服点,不要被束缚住,多少啊!
其实,这与现今的大的教育环境有关。
现今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长教育,被功利侵入,基础教育的本质已变味,大家都往功利心的教育中卷,一批孩子在这种卷的大环境中,已经卷不动,卷的自己身心倦了,不想再参与到这种卷的环境中,于是出现了这种三低的现象,三低的现象出现,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同时也是为无力改变现状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态度。
家长还没看清,孩子已经看清了,索性,不和这个社会玩了,不和家长玩了。这是一种与社会的无声对抗。当然,其他对抗,我们能经常看见的,比如,躺平摆烂,不上学了,在家锁门玩电子产品,逃避一切现实,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又比如,自己被逼成了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又或者完全退缩到婴儿状态,把外界一切屏蔽掉。
教育的功利心,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比如青春期),无论是外在的环境,还是内在的环境,这个时代的孩子活的比任何以往一个时代的孩子都累。
物质的财富和满足,给不了孩子精神层面的富足,给不了孩子精神层面的幸福。
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是一个人社会化成长的需求,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有能力去面对人际关系,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有能力自我照顾好自己 的生活,有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很好地独立生存下来,在自己能活的还不错的时候,还能给身边的人和社会,创造一些价值,能够在平凡中赋予自己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一个孩子的内在成长需求,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成长需求,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许多人都在为实现这个内在要求而努力着,付出着。
即使现在在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变成了,特长教育,有了特长可以弯道超车。素质教育也被功利心裹挟了。
而面对种种现状,靠自己力量能解决吗?难以解决,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看清真相,找回属于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远离功利心。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鉴于能力和精力和时间有限,只能在看见后 ,力所能及做一些。目前我长期陪伴了一些孩子,关注孩子生活习惯,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关注孩子们的认知变化,关注孩子们自身品质层面的,当这些都获得了成长,我们看见,成绩和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根本不需要那么死盯着分数,排名。
现在的孩子最缺的是什么,是爱,我陪伴的一些孩子中,都出现过内心缺爱。给孩子物质财富,满足孩子物质要求,物欲层面的满足,不是爱。
爱是什么?爱是能和孩子同频共振,在孩子受伤的时候,你能懂他受伤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需求,能够感受到孩子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爱是什么?是能跟孩子一起笑,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干一些看似低级趣味,而又充满童真的事,能够一起开怀大笑,又能一起共甘共苦共患“难”(我用了难这个词,指的是孩子成长之痛,成长的烦恼)。
以前的孩子缺物质,所以,如何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成了人生的一段目标。而现在的孩子不缺物质,所以,富足的物质生活,已经勾不起孩子的人生奋斗之力。
还有许多想分享,鉴于篇幅,就分享这些,希望对大家有用,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真正关注孩子们的身心成长,真正做到守护孩子们的成长,希望孩子的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补一下,如何预防?关键是自己能否看见核心问题所在,并愿意面对问题,如果看不见,也就无以预防和解决。预防最关键是不参与卷,让孩子活出属于孩子的生命精彩。关于如何解决?已经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停止 原有的教养模式,重建新的,去功利心的,有爱的教育模式,成为孩子情绪的接纳者,情感的支持者,
我们作为专业的教育者,能做的,力所能及,及时做一些分享,在活动中进行引导,融入教育点,在看见中守护孩子的身心成长,以及每年筛选出大约二十个左右家庭,做深度的心理个案咨询指导。
风章鱼
创新IFD教育理念,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专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家庭亲子关系,致力于中国家庭教育事业。
我们的口号:看见,感受,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