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许多家长和我聊关于儿童心理咨询的事,家长们也建议我写一篇文章,做一个知识普及,避免一些家长走入儿童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
先说一下流程吧!首先是咨询关系的建立。只有确立了咨询关系,并做了约定,一个咨询个案咨询才正式建立。
在建立咨询关系中,家长与咨询师的信任属于第一要位。只有彼此充分信任,咨询师才能真正投入感情,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陪伴孩子走出来。家长如何和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呢?可以通过侧面了解咨询师背景信息,比如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推荐的,了解咨询师的咨询经验等。了解这些信息后,做出自己的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如果犹豫,不信任,那么建议家长最好不要勉强找这个咨询师,因为不信任和勉强,对咨询师来说有很大的情感伤害,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咨询一半,家长不信任咨询师,结束咨询关系,刚建立的情感联结,突然没了,孩子和咨询师都会因此情感受伤),同时还会浪费进行咨询干预的最佳时机。
有了信任后,一定要谈咨询费。咨询收费,是建立咨询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费了,才是真正的确立咨询关系,是锲约的体现,也是对咨询师情感付出的认可。
有家长可能问,我家孩子不就是遇到一点小问题吗?自己描述了,问几个问题,怎么还要建议做一对一个案咨询?
对于偏小的孩子来说,有的行为或情绪方面的,几句话能解读。对于大孩子来说,已经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方面的状况往往积累了很多年,只是现在遇到点燃的媒介,爆发出来而已,咨询师的介入,咨询师需要先投入大量的情感,进入孩子的世界,做分析评估,与孩子之间建立情感联结,疏导孩子的情绪,陪伴孩子走出心理成长阴影区域。孩子走出来后,咨询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孩子留给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咨询师功底不深,或者咨询师不能及时处理掉这些情绪,那么咨询师很容易陷入其中,并深深不能自拔。所以说,心理咨询师其实是一个高危行业。
比如我做个案咨询,家长直观看得到的部分:一个小时收了2000。看不到的部分呢!咨询前要做至少一个小时的分析评估,每次咨询后也要做至少一个小时的咨询评估,看似一个小时是收费了2000元,而背后的情感投入时间远远大于一个小时。如果咨询突然终止了,咨询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咨询终止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影响。
聊聊有家长遇到问题,希望咨询师立马回复。
咨询师做咨询,一般是需要预约的。咨询师需要通过流程对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咨询师要把家长描述的,其他人反馈的,自己看到的,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修订评估内容。
现在,我们聊一下关于到底要咨询多久才能真正有效。
我的经验,一般偏小的孩子,比较好调整,只要家长积极配合,花费的时间会比较短。有时候,我们一两次咨询就搞定。这类孩子,在咨询关系结束,保持每年和老师见几次面即可。每年参加几次线下活动,保持一定的稳固的情感联结,会有助于老师为孩子成长提供心理后盾保障。
越大的孩子,状况越糟,所花费的咨询时间往往越长,咨询师投入的感情时间也越久。十年前,我接过一些高中休学个案,花了一年时间才陪伴孩子走出来。初高中生的咨询,一般都是半年及以上,最短的也要一个多月。
心理咨询在什么时候会有效果,依据我的经验理解,除了专业性之外,主要取决于心理咨询师的情感投入水平,咨询师越专注,投入孩子情感越深,才能更快捷并有效地进入孩子情感世界,陪伴孩子走出心理困境。效果出现的点,还会因孩子个性特点影响不同而不同。
我们有好几个个案,家长找了很多咨询师,也去了医院找咨询师,孩子一见到咨询师就排斥,不愿意和咨询师接触。而孩子见到我们的时候,眼神的对视,孩子立马感受到仿若找到了真正懂自己的人,快速打开自己压抑在内心的情绪。为什么我们老师能做到这点?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我们老师会为孩子投入情感,只有情感投入了,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触动孩子。第二,我们做了十年孩子活动,各种类型孩子都见过,陪伴过,有足够的经验积累。第三,大量的经验积累,把我们变成了实战派,不会拘泥于咨询形式。第四,我们不接大量的孩子个案,每个老师每月都会限制做三个孩子的。因为接多了,容易影响咨询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主业。
关于心理咨询,有家长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找咨询师就是让咨询师给解决问题答案的。
心理咨询,是情感投入和处理情绪的过程,在问题面前,咨询师的咨询原则是价值中立,不能卷入到给答案中来。描述问题,直接给答案,这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给了一次答案,那么下一次呢?下一次再遇到同类事情,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在咨询师眼里,答案只是表象,咨询师要解决的是问题背后的情绪层面的,并且在咨询中引导求助者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们再聊一下关于咨询关系的结束。
结束咨询关系,并不等于咨询影响结束了。在咨询过程中,孩子倾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快乐的事情,这些不快乐的事情会转化为记忆,存储在咨询师大脑中,需要咨询师自己在咨询关系结束后花时间进行处理。除此之外,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在投入真实感情的同时,还要保持超理智状态,不卷入孩子情绪中。在每次咨询结束,咨询师都要及时处理自己的超理智的情感状态,避免影响自己的生活。
关于咨询师的助人定位
我在考心理咨询师过程中,我的老师特别和我说了一句话,咨询师不是“救市主”,咨询师是助人自助,咨询师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保持中立,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咨询师。我们经常遇到有家长和我们说,能否让我们老师给孩子打个电话,劝劝孩子好好学习,不要玩游戏......我们会果断拒绝。因为,如果我们一旦打了电话,咨询师的中立者身份会发生偏移,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这里,有一个例外,如涉及到生命危险,比如孩子出现伤人伤己行为,已经危及生命了,咨询师看到后可以主动出击,主动进行干预。
所以说,如果咨询师把自己定位成“救世主”,不但不能真正帮助的了别人,还会让自己陷入到职业的风险中。
最后,我们聊一下咨询匹配。
只有当家长、孩子和咨询师是匹配的时候,咨询干预效果才是最好的。影响咨询匹配的因素很多,比如,彼此信任,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和经验等。如果不匹配,还要继续咨询,消耗的是最佳的心理干预时机。如果咨询师发现和孩子不匹配,需要直接拒绝,或者转介给其他咨询师,这是对彼此的负责。
也正是以上诸多要素,所以,我们不主动找个案,主要是接受熟人介绍的,高度信任的,孩子家庭内部关于咨询意见一致的,通过初步评估后,能够匹配的。
也希望这篇关于心理咨询的普及,可以让家长们真正了解什么是儿童心理咨询。
如需要咨询预约,请联系章鱼老师:
咨询联系:章鱼老师
长按右图二维码,
进行和咨询助理心理个案预约。
风章鱼
创新IFD教育理念,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专业专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家庭亲子关系,致力于中国家庭教育事业。
我们的宗旨:看见,感受,行动!
欢迎加入风章鱼,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