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网上一篇文章《海淀十八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十八年青春韶华,上百万教育投入,而小时候没有童年,天天补课,一堆荣誉,高中躺平摆烂,以牺牲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代价的学习,意义何在?靠补课刷题跟上的成绩,又能维持多久?即便考上了985,211,又有多少人生的目标和动力,推动其前行。
网上有许多许多关于鸡娃的文章和视频,也有很多不鸡娃的文章和视频,关于鸡娃的内容,都是在强调成绩,排名,荣誉等等,没有好的成绩,考不上好的高中,进入不了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没有好的人生,所以,唯成绩论下,一切为成绩服务,家长们趋之若鹜,前仆后继,飞蛾投火,即便是火坑,也要跳进去。我们从时间的跨度来看,进入名牌大学,高学历,与精彩人生不是等号的。有的孩子是适合鸡的,而大部分孩子是不适合鸡的,鸡是有条件的。
关于不鸡娃的内容,宣扬接纳和尊重孩子天性,快乐教育,健康教育,孩子出现情绪和人际关系层面的问题,以接纳为主,相信孩子在自由快乐的空间里,会自发的成长的很好,不需要做干预。从事教育十几年,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伪教育专家的这种不作为的言行,因为这种不鸡娃的言论,也贻害无穷。没有能力教育和启迪孩子成长,没有情感陪伴孩子成长,传递放纵的教育理念,就如安慰剂,为放纵的孩子找到心理层面的自我安慰。
到底是鸡娃还是不鸡娃,先看今天我和家长的一段讨论内容: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给其讲远大人生,讲梦想,讲未来没有用,而自己小的时候,老师讲远大人生,梦想和未来,能触动自己的内心,并激发自己勤奋好学,一定要考出去,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我们那个年代,如果不上学,那么就得自己找出路,想办法挣钱,自己养活自己。要么去种地,要么去学一门手艺,没有人会养一个闲人,人生没有退路。
而现在的孩子,如果不上学,可以躺平在家里,躺在舒适的床上或沙发上,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玩什么都有,不需要工作,因为家长的挣钱能力很强,自己可以遥控家长挣钱给自己花。家里的存款,房子,车......以后都会是属于自己的。
时代不同,采取的教育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果还在用那个时代的鸡娃方式,鸡现在的娃,其结果无非三个,一、躺平,摆烂,不学了,怎么也鸡不动。二、鸡出心理疾病,比喻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三、空心病,空有成绩和学历,而其内心是空洞的,情感是空洞的,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最缺的是物质和信息(知识),环境所迫,所以对物质和信息,有很大的追求,并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这个时代的孩子,最不缺的是物质和信息(知识),当物质和信息不断堆积在一个孩子体内,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一个是身体机能的消化不良,无法消化过多的营养摄入,于是各种物质病出现,比如,挑食,厌食,贪食等。一个是道理都懂,而却无法将道理内化成自身的品质,只能浮于表面形式。
说到这里,那到底是鸡娃还是不鸡娃,与其讨论鸡娃与否,还不如关注到一个孩子在现在这个时代内在成长需要上,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成长需要,这份成长需要是去功利心的,这份内在的成长需要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比如对一些技能掌握的需要,人际能力,艺术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能力等等。而在培养孩子人际能力、艺术能力、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等过程中,往往会被功利心裹挟,举例。
每个人都自带有人际能力的需求,而在培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把成人世界的人际关系,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学成人世界的人际关系。看似孩子在一些公众场合,人际关系很好,人际表达能力很强,也显得很有领导力,而实则其内心是空洞的,没有属于自己通过不断的人际试错,自己感悟到的部分,都是大人灌输的内容。
每个人都有艺术的能力渴望,原本就是一个爱好,爱好弹钢琴,爱好舞蹈,爱好画画等,而现在被裹挟为,艺术是为升学服务,学到一定级别,可以走艺术特长生路线,艺术的纯粹性在功利心下,荡然无存,艺术所能带来的灵魂上的超脱和内在品质的提升被功利心代替,艺术为人带来的精神层面的价值被功利占据,艺术失去了其本源的意义和价值,艺术变成了捷径,变成了炫耀的资本。
关于运动等,不再阐述,和上面雷同。
孩子们关于学习知识,关于艺术,关于运动等的动力,是本能层面的需要,而这些一旦与功利心挂钩后,功利心会让纯粹变成不纯粹,孩子的内动力会随着功利心消失。当然,教育商品化,资本化,对教育功利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孩子成长内动力面前,功利心的资本,会打败孩子内动力,让孩子成为其附庸,傀儡,奴隶,并从孩子身上榨取更多的价值。
我们到底要鸡娃还是不鸡娃,我经常和家长们聊起,我们教育孩子最终的目标是什么?鸡娃最终目标是什么?如果不鸡娃,最终目标是什么?自己所采取的行动能实现那样的目标吗?
我们在做教育过程中,有一个宗旨:孩子将来能独立生存,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能生存的还不错。那如何实现这一宗旨,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
国庆活动已上线,报名咨询可以留言我们。
风章鱼
创新IFD教育理念,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专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家庭亲子关系,致力于中国家庭教育事业。
我们的口号:看见,感受,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