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西安”,乐鱼已经进行了七年。最早跟随乐鱼走读的孩子,现在已经步入青春期,有的还成为了兼职助教继续陪伴低龄的孩子走读。起始至今,跟随乐鱼走读的孩子已近百人。
行走学习到底学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刚开始就深受家长的认可吗?
其实不是,记得2017年乐鱼在西安发起周末走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关注,也不理解每周末带着孩子走街串巷能学到什么“知识”。
当初,之所以想要带孩子们行走,是出于那时我对孩子学习生活状态的思考。我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居住地)除了知道著名景点,其他发生过的事情并不了解,也没有连结感。
我在想,如果孩子对自己、对身边的事物都没有感知,那么,ta们怎样对更大的世界而有所向往和好奇呢?
所以,乐鱼设计了一系列走读课程,想着能通过与孩子们一起行走,探索老街道、博物馆、大学等地方,去发现平日忽略的人和事。
这是乐鱼从教育者角度思考的,认为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需求”。
这个假设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吗?是家长(用户)迫切的需求吗?以及“走读西安”(乐鱼的教育产品)到底为孩子们、为家长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乐鱼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与验证。
图:在乐鱼,在行走中探索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01
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
七年前,乐鱼“走读西安”的课程设计,非常注重【探索】与【团队合作】,孩子们会到特定的地点,按照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学习点”进行探索,并且孩子们之间需要合作来完成相应的任务。
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刚加入走读的孩子都很兴奋,因为相比坐在教室里上课,换成了更开放的空间,行走中也可以遇到各种有趣的事情。
一年后,长期跟随乐鱼走读的孩子逐渐失去了“新鲜感”。老街道、博物馆该去过的也都去过了,探索的工具、团队合作的方法,也都学习的差不多了。
有的家长寻找新的机构——更有趣的博物馆讲解、自然徒步的机构,在PBL(项目式学习)火热时,也会对比哪个机构才是“真的PBL”。
那时,我又开始思考,乐鱼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乐鱼想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
一部分用户的离开会让自己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难道是行走课程不够有特色?还是成果展现不够丰富?或是价格、服务不匹配……”
家长是付费的用户,但是真正的课程参与用户是孩子,不同的孩子家长各自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有的想要让孩子体验“好的教育”,有的是跟随者,有的想让导师观察自己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视角反馈和支持,还有的家长只想解决自己认为孩子不足的地方。
这些不同的“需求”,是真的需求吗?乐鱼提供的是「教育产品」还是「服务产品」?
乐鱼践行“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的教育理念,但这不是把教室搬到博物馆的课程,乐鱼也发现孩子们不缺乏“知识”。
也就是说,孩子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而去博物馆,也不是为了要学习采访的技巧而去街头采访路人。这些想要让孩子学习的部分,其实只是家长和很多成人的假设,这并不是以孩子的认知与发展为中心出发的课程设计。
如果一味地地满足所谓”家长“的需求,在乐鱼看来这只是“服务”,而失去了教育的属性。可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家长“看不懂”,也会让乐鱼陷入用户无法增长,甚至流失的僵局中。
那时,对于乐鱼来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优先满足家长需求,让孩子学习那些看得见的“知识”,还是优先满足支持孩子的成长,逐步让家长“看见”为什么乐鱼要这样做?
后者是一种冒险,因为毕竟“看见”、理解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沟通成本,而刚开始的效果微乎其微。
图:在行走中,让孩子们找寻自己。
乐鱼选择了一条更遵从初心,但却更为艰难的路。伴随着乐鱼一步步往前走,遇到一个个真实的人与故事,我们越来越坚信,以”儿童为中心“,根据个性化需求(每个孩子的特点给与相应的支持)是乐鱼走读课程的价值体现。
02
产品的底层是核心,更是价值的体现
乐鱼的教育第一性原理是,”每一个人都是好的学习者“。
乐鱼相信,每个学习者都是爱学习的,乐鱼支持每个学习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动力,以及”看见“自己的天赋,成为自己!
”走读西安“开始成为以乐鱼教育底层为核心,自主探索、团队合作为学习方式,个性化需求为教学目标,以及支持家长成为持续学习型伙伴的一个教育产品。
在这个实践阶段中,我发现了两类用户不仅感知到了乐鱼的价值,而且自己和孩子都有了很大的成长变化。
一类用户是:虽然自己没有深入参与,但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变化。
给我印象最深的反馈,是上学期期末,一位五年级的家长给我打来电话,激动的说,”范范,走读西安到底有什么魔力?我孩子这学期考试竟然考入班级前几名了。要知道之前,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在家玩游戏,我都已经快要放弃了。“
当然,乐鱼不是学科补习班。而我们给予这个孩子的支持恰恰是”看见“了当下他的需求,以及允许他体验不同的状态,让孩子在留白中思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类似这种反馈的家长,越来越多。ta们在孩子的成长变化中,反思”好的教育“所带给孩子的神奇力量。对他们来讲,孩子的需求也成为了自己购买乐鱼产品的需求。
图:孩子在走读过程中,偶遇专程来西安画画的高中女孩儿
另一类用户:每次走读自己也是参与者,看见孩子在走读时面临的”问题“,以及乐鱼是如何支持孩子的。自己在见证的过程中,通过与导师的沟通反馈,获得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这类用户,自己本身也是学习型的家长,对教育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考。乐鱼非常欢迎家长参与其中,ta们作为课程的观察者会跟随孩子们一起行走。在我们和家长的复盘中,乐鱼引导家长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记得在一次与家长的复盘中,我们提到发现孩子在走读的过程中,只是习惯性地的表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再去追问看到的这些事情,你的想法、感受是什么?以及在采访他人时,你感知到了什么问题?孩子们无法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提到感知力,大家的理解不完全是一样的,有的人家长指的是”五感“,有的人认为感知力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认为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乐鱼认为的感知力,除了五感更多的是从内心出发,对人、事、物有情感、情绪的感受。因为任何领域都会是以”人“为核心存在的,而人除了会使用工具,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表达。”丰沛的感受带来丰富的情感“。
看似大家在讨论”感知力“,其实更多的是在讨论教育的本质,那就是”人“。无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素养能力的培养,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成为人!“
图:来自“走读西安”的书院门
就是这样,一次次与家长的讨论中,让彼此更能理解教育是多元的,学习应是复杂的。我们一起不仅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对自己和孩子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03
坚守教育底层,才能吸引同频的用户
现今的”走读西安“已经完成多次迭代,课程设计也从只有一条教学主线(知识点输入),变成现在的三条教学主线(信息输入、素养能力、个性化支持)。
用户从刚开始的课外培训班思维的单一需求,逐渐聚集了有”特殊需求“的家长。ta们愿意让孩子体验多维度的思维方式,ta们想要让乐鱼帮助自己”看见“孩子,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以及ta们更想让孩子成为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
以上这些变化的发生,是乐鱼在坚持做自己,坚守教育的底层不变。虽然一路坎坷,但不会只为了增长用户而提供过度的服务,也不会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而改变教育的目标。
乐鱼相信,学习不只是发生在行走中,学习无处不在,家长和孩子在接触乐鱼的那一刻,学习已经发生。
图:让孩子成为自己
乐鱼八月行走学习预告:第一站:清迈
(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下周五乐鱼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