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im
Power By乐鱼学习社区
汉字,源于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历经金文、小篆、隶书等的字型演化以及数量上的衍生,发展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仍广泛使用的指示会意文字。汉字有别于英文、拉丁文、法文、俄文.....等等的拼音文字。汉字的每个字都由自己独具的字形、字音与字义所组成。
由于汉字指示会意的特性,使得汉字的学习普遍被认为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尤其是遇上笔画繁多的字形,例如“龜“、“瓏“。而东汉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很好的将汉字的造字逻辑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它将汉字的造字逻辑性的区分为了“象形”、“指示”、“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创造方式,称之为“六书”。并以“部首”作为归类的依据,将汉字分门别类。这与生物学上所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具有一样的科学性与逻辑性,成为后世学习汉字的重要著作。
在之后的日子里,汉字的新创与使用莫不遵循着六书的逻辑,而六书的逻辑也成为了学童启蒙识字最重要的依据,其中“形声”与“会意”字占据了汉字的多数。像武则天造字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事件,她造字的原则也是秉持着六书的“会意”原则,例如流传至今的“曌”字,是取日月当空的意涵,字义与字音同“照”,是武则天的专用字,历史记载,武则天曾改名武照,后创造了“曌”这个字取代“照”,寓意女帝当世如日月当空。
直到公元1716年康熙字典编纂完成面世,总计收录了47,035个汉字,都依循着六书、部首的分类整理的逻辑,让识字不是一个比记忆力的苦活,而是像所有的科学一样,熟悉相关的逻辑、分类原则,快速的掌握字形、字音与字义,再透过验证就能强化对一个字的理解,做到“学习”而不仅仅是“强记”。
图:从文字的演变去理解字义。例如:“刚”源于以刀割网。
01
学科的学习反复练习的是科学逻辑,而不是“强记“知识点
当我们在学习科学性学科时,都会去找到里面的逻辑与规律,然后再让孩子们体验、验证并抽象化里面的逻辑。这种由体验“具象事实”到验证“抽象逻辑”;进而迁移应用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被广泛的应用着,那么这种学习方式能不能应用在中文这种纯基础学科的学习上呢?
答案是可以的,因为中文是一个非常具有科学思维的语文系统,从说文解字的“部首”分类方式就能看出端倪。例如部首“木”的字均属于木本植物,像松、柏、柳、橡、桧.....等等,从左边的偏旁就能看出这个字的基本字义,而右边则基本能发现可能读音,再加上字典的验证,就能知道标准读音是什么。这成为一次次练习科学思维非常好的机会;一次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思维习练。
像“艹”字头的字指草本植物,“犭”字旁的字为兽;“鸟”字边的字为禽。“米”字旁的字为米制品;“麦”字边的字是面食类。有“扌“偏旁的字是与手部有关的;带“月”(部首为“肉”)边的字则是由肉组成的物品或器官;斜玉旁(就是偏旁“王”)的字,则多属于玉制品的名称。中文就是这么一门有趣的科学,从字形就能一窥究竟,发现这个字的归属。
而这也是乐鱼开始在中文课上同时采用简、繁体汉字进行教学的原因,因为在字形简化的过程里,有些文字的逻辑也因此消失了,例如备受争议的“爱”字。让汉字从有逻辑的科学变成了需要死记强背的学科,这也让孩子失去了探索、学习的乐趣。
例如上面提到的面食,面这个字在繁体有两个字,分别是“面”与“麵“,前者指的是脸部、身份、外在的风采等,如:面部、面子、体面等;而后者则专指以麦子制成的食品,如面粉、面条.....等等。在简化合并成一个字以后,单看字义就需要去强记背诵。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像“干”是合并了“乾“与”幹“两个字;“范”则合并了“範“与”范“
又例如“广”原本念“yanˇ”,指的是开廊架屋的房子;也就是单边筑墙的高大屋宇,例如:庙,就是典型这种形制的房子。所以“座”就是指设在大屋内的椅子,造词就会很自然的联想“王座”这样的词语。在文字简化的过程里,“广”被取其含义,假借为“广阔”、“广大”的含义,变化成了“广”(guangˇ)。
图:康熙字典中关于“广”的解释。图片来源:康熙字典同文书局版。
02
简体字是官方语言,繁体字是中华文化,两者是一体两面
在学生接触到繁体字的时候,家长有一个普遍的反应,觉得在学习简体字上,孩子们记笔画就很难了,再学繁体字不是更难吗?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学习信心与兴趣?
其实就像前面提到的“曌“字,听过武则天的故事就能很容易记住“曌”这个字的字形、字音与字义。而其他的字也是相同的道理,有故事、有逻辑比起凭空硬背更能深度理解汉字。例如“提”与“踢”、“果”与“穗”、“狗”与“鸥“....等等。
目前新华字典总计收录有11,200个简体字,按照目前字体简化的原则,有行书楷化、使用古代较简便的异体字;以及运用六书原则新造字等三种。例如“拥”就是一个新造字,繁体的写法是“擁“,两个字都是属于会意字。偏旁“扌”表明这是一个手部的动作,而“用”或是“雍”则点出了这个字的读音。
简体字产生的原因最早是便于书写,清末有识之士认为普及教育、提高素质是解决积弱最有效的办法,而汉字简化正是普及教育的方式之一。更有甚者,有人还提出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方式。后来因为汉字同音异义的字在拼音上容易造成错失而作罢。
至1956年,为了快速普及教育而将简体字定位为官方通用的书写文字,至今简体字推行已有66年的历史,当初的教育普及在如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下,识字已经不是唯一的需求,而理解逻辑并熟练的运用才是当今教育的重点。
在现在的社会上,很多孩子从小就会接触绘本,识字量对于孩子来讲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文字的运用与精准的表达,才是现今语文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的点。在实务上,我们经常遇到孩子识字量大但是无法表达自己观点的状态,而在表达已经没有怯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是会有这种状况呢?主要就是在于对文字的字义理解不足。在字义的理解上,一个科学逻辑的练习显然是比死记硬背还好的方式。
而繁体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字演化逻辑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学习汉字是有很好的帮衬效果的。当学会了文字的辨识逻辑,写字、识字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基础。就像传统上记忆笔顺的方式:“由上而下、自左而右“,记住这个原则比去记忆一万多个汉字的书写顺序是不是简单多了?
图:学生们练习的素材,初接触的学生都能有90%的辨识率。
03
学习是一个看道、知道、得道的过程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把一个学术上的“道”理解为逻辑基础的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正可以代表21世纪教育的本质,那就是,为人师者,最重要的是是让学生理解基础逻辑、教授社会化技能、共同发现并解决问题。
所以在学习这件事上,乐鱼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去考试,而是在这门学科的底层逻辑上,学生们能不能融会贯通;在相关技巧上,能不能运用自如;在生活应用上,能不能将这些逻辑与技能应用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上。
科学如此,数学如此,语文类学科更应该如此。孩子们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能听会写而已,最重要的是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精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而汉字的基础逻辑更是协助孩子们去理解这个世界、让世界理解自己的敲门砖。
例如“尺蠖”,当学生们第一次看到“蠖”这个字的时候会无法辨识,但从逻辑上来说,从“蠖”这个字的结构上来看,它是“虫”字边的字,所以它代表的一定是一种虫子,而右边的“蒦”则是这个字的读音,“蒦”音huoˋ,取其字音不取其义,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单纯指虫子的名字。而在很多元素周期表里的中文都是基于形声的原则创造出来的。
这时候只要辅以网络查询或字典查询的方法,孩子们就能很快确认这个字的意思,而且因为这个过程是孩子们主动探索得到的答案,这比老师在讲台上说,同学们记住,这个字念huoˋ要好得多了。
这也就能让孩子们看到汉字的逻辑,透过练习内化为知道与了解,进而将这种方法应用在不认识的字的查询与学习上。这样的看道、知道、得道的过程,学习就真正的在发生。
图:学生们透过十二这个数字,进行与十二相关的探索学习。
löytö
扫描二维码
关注乐鱼小助手
|乐鱼学习社区
乐鱼学习社区一直践行以人为本,推动并实践教育3.0。社区内有日间课、夏校、城市行走等课程,让小朋友在探索中发现自己,并在社会化学习的方式与环境中,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进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