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数学不是“计算”而是如何“定义问题”
所以,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孩子认同的「省钱」定义不一样呢?还有,如果有不划船的孩子怎么办?”
这个题目还引申出了一个问题,“在乐鱼孩子们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决议方式进行解决。”
通常对于事情的表决,习惯上的方法是,来投票吧,当相对多数的人决定去划船,费用AA,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那么全体人员就得一起去划船。
最后,原本不想去的人变成沉默的一群,也被迫花钱玩自己并不想玩的项目,这些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省钱了,反而是被迫多花了一笔钱。
这里存在着几个场景式的问题,乐鱼会带着孩子们进行讨论:
1、决策原则:
如果孩子们去春游,看到公园里有各种游乐设施。ta们通过什么样的决策原则决定全班人要一起去划船?不想划船人的意见是否被重视?例如,有的人就是怕水不敢坐船是否纳入决策机制中?
2、分组方式
如果经过充分地讨论,全班都同意去划船。那分组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有人就想静静地跟小伙伴一起玩呢?“最省钱”这个租船的原则又是如何决议出来的?
3、“最省钱”的定义是什么
从数学的角度,计算出每个人最低的AA费用是题目里的潜台词。但对于孩子来说,“不花钱”才是最省钱的方式,为了不花钱,他们可以想出各种方式去满足划船的需求,这算不算答案呢?
以上的问题,是在乐鱼教学场景中经常遇到的。因为乐鱼对于“标准答案”的定义是,多种场景会出现不同的思考和结果。重要的不是计算出结果,而是先定义问题。
例如,在大规模考试中,出题人想要考的是什么?也许就是考试的答案。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要进行应用解决问题时,就要与他人先定义出场景达成共识后,再讨论解决方案。
这里值得讨论的问题就很多,包括决策的过程是老师指定还是同学表决?如何避免孩子产生对于“权威”的依赖性?每个人对于这个项目的定义是必须去做、好玩就行还是选择性任务?
最后,还需要一起去定义出什么叫做“省钱”。
在乐鱼,曾经有孩子认为“不花钱就是最省钱”。还有的孩子,想买零食但为了省钱,ta宁愿走一公里外的小商店去买。上学期去厦门游学时,ta却认为花400多元在双子塔玩空中极限挑战的项目很值得。
所以,如果“省钱 = 性价比”,那这中间的主观意识因素就很强了,怎么形成共识?对于孩子们来说,很具有挑战性,也是学习的部分。
就如,乐鱼在几何课堂里面讨论《几何原本》时,首要讨论的就是“定义”。“定义是所有人共同认同且不可打破的”,因为只有建立不可打破的共同认同后,这时候的讨论才能形成有效的决议,而不至于鸡同鸭讲。
图:在乐鱼,很多事情都是透过团队讨论、提出议案、决议达成共识
02
乐鱼更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
图:从喜欢叠纸飞机到想要去折纸博物馆探索学习
03
“习题”之外的核心问题
从小我们都要学习语、数、英、地理、历史等各种学科,每个学科都会有大量的习题。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做这些大量的习题,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
其实,每个学科设计的目的,旨在让孩子从不同面向、不同的思维、多种表达方式,发现真实世界的问题、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找到自己与世界相处方式。
做习题不是训练我们的记忆,而是思维方式。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辩论的问题,以及有启发性、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才是我们学习的核心。
但最终,培养一个孩子成为身心健康、内心丰盈又充满智慧的人,当然只做“习题”是远远不够的。
乐鱼会让孩子们回到真实问题发生的场景中,思考自己可能面对的问题、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透过讨论、协作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里,除了知识点以外,自我认知、悦纳以及形成共识,都会不断地练习,逐步形成自主、自在与自由的能力。
那么,学生不同的身心阶段的成长目标又是什么呢?
在小学一年级到初三,乐鱼支持孩子的学习目标,就是能够清晰理解自己的能力与限制,并能为自己设定一个可能探索的目标。在高一~高三的阶段进行深入学习,以及做好开启自己人生方向的准备。
当然,作为学习者,一开始并不会辨别哪些是核心问题?看到的只是习题作业,不断地重复练习。所以,教师和家长需要清楚地知道,这些习题、重复练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只有我们清楚培养目标,“习题”才会有价值。而“作业”也不会成为亲子关系紧张的因素,或许还会是一个“看见”彼此的契机。
乐鱼招生说明
更多乐鱼教师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