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不是为了刷三观,更不是为了配合工作,而是透过第三视角去建构孩子完整的样子|教师手札

教育   2024-08-06 12:09   陕西  


文 | Tim
Power By乐鱼学习社区


“家校共建”是每个家庭有学龄孩子时的共同任务与困扰,自己也曾在某著名学校的家长群里短暂的停留过一段时间,每天群里看到最多的词汇就是”收到“、”好的“、“老师辛苦了”,每当老师安排家庭作业或学习任务的时候,这些词汇就开始刷屏。

在传统学校里的家校共建,更像是一个企业的工作群,老师像是企业的领导,每天负责在群里安排一众人等的工作,碰到不愿意配合的家长,老师会开始批评。所有的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群策群力把班级的平均分数拉到老师设定的目标里。

我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极大的疑问,先不论“家”、“校”的指向性是谁,疑问的焦点在于,我们到底在共建什么?

01

家校共建,首先建立的是一个学习环境


在前述的家校环境里,个人的感受更像之前上班工厂的流水线,老师是产线领班,肩负着大领导下达的生产任务,家长更像是产线人员,而孩子,就成了流水线上一个个被规格化的产品。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孩子未来的可能性,那么家校共建首先要建立的是什么呢?个人认为一定是学习环境,而且这个学习环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制式的环境,而是群岛教育3.0里常说的“最小全局认知”。


这里有一个很吊诡的问题,既然是全局认知,为什么要最小呢?我们常说,孩子小时候要让孩子尽可能的去接触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那为什么全局认知是“最小”的概念呢?


这里牵涉到一个很简单的认知问题,那就是,学校的学习,是人学习的全部?还是学习的基础?一个是天花板的概念,就是先全部学起来,知识就是这些了,用不用到再说,就像网上有人自嘲,高考是自己智慧的巅峰期,会的东西很多,但考完就忘了。


另一个则是扎根基的概念,是先建立一个环境,让孩子知道,哦!原来学习还有这些方法、这些方向与这些内容,打开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动力,然后让孩子逐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方向,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从这里来看的话,天花板就像是一个标准,做好框架,想办法让每个人符合这个框架,只允许在框架内成长。而基础则是一个地基工程,把基础打好、打坚实,剩下的部分就让孩子自由生长,让每个人的“本我”都能获得支持成长出来。


这是不是有点“园丁与木匠”的味道呢?那怎么才能实现学习的基础建设呢?这里就需要一个家长与老师的共识,那就是对孩子有一个“最小全局认知”。


而这个认知,就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有一个一致化的理解,基于这个理解,在一个齐一化的大环境里,提供孩子一个符合ta学习方式的小环境。


在实践里乐鱼发现,孩子在不同的环境里;或是面对不同的族群时,ta的应对进退的方法、反应与态度都会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来说,最近乐鱼刚结束了为期13天的异国游学之旅,而这一次,我们与同行的家长,就一起看到了不一样的孩子。

出发前,家长们最为担心的安全问题,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会遇到不知道的、不会的,都希望孩子能紧跟大部队或老师,以确保个人的安全。


但实际上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两个以马来文、英文做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孩子不但没有因为不适而胆却,反而自行购置电话卡、地铁票,单独出行去探索这异国他乡一个个的城市,ta们发掘了美食、景点与乡野逸趣,还自行探索到了位在异国他乡曲折小巷里的米其林餐厅。


每次复盘时,看着孩子们交流着不同的见闻与探索心得,ta们愈来愈发现,原来只要愿意,自己居然可以完成这么多事情、走这么多路,并且还能分享给别人,让别人共同参与到自己的探索过程与喜悦里。


试想,如果这时候随队的成人们(乐鱼的游学家长会一起参与)对于孩子有不同的认知,在孩子做决定的时候没办法保持一致的态度与距离,那么产生不同程度的干预,在相同或类似的场景下,孩子就会困惑,为什么一下子可以一下子不行呢?


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正是孩子的学习、成长是最大的反教育。而乐鱼,也期待透过家校共建,一起营造一个教育价值观相近的学习环境。


图:乐鱼孩子们在游学中自行探索地图、找翻译,好完成自己想要的游玩项目


02

其次要建立的是成人对于孩子的“全局观”


一般在与家长聊到孩子在校的表现的时候,家长通常的表现是“我的孩子在家平常就是这样的”(在聊到成人认为“好”的时候);或是”这不是我的孩子,一定是有误会“(在聊到成人认为”不好”的时候)。


试想一下,老师们在与家长叙述孩子在校状态的时候,一定是想要告黑状好让家长更上心吗?还是都在报喜不报忧?


其实都不是,在乐鱼的家校共建场景下,我们是希望透过第三视角的观察、整合,与家长去共同建立对孩子的完整认知。


这里可能牵涉到一个问题,很多人;当然包括我在内,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天天看着,还能不了解吗?在乐鱼这么多年的实践里,发现其实孩子是存在的多面性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要求下,孩子们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表述是,很喜欢阅读、自主性强、喜欢动手打扫。但在乐鱼,ta不但不喜欢阅读,还非常不爱动手整理,玩的时候这里整一摊、那里晾一堆,让收拾就回答“我还要用呢”,然后就又去搞了新的一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在实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一是孩子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原本就比成人强。在不同的环境要求下,很自然的会有不同的表现。


就像孩子们很明白怎么样应对才能博取父母的喜爱,对于成人的期待也会有预设值,所以孩子有些事只敢跟父亲或母亲说,甚至会只向祖辈陈述,透过祖辈的转述以避免父母的责骂。


孩子们也知道,有的老师只看成绩,只要分数考得高,哪怕调皮捣蛋都不至于被处罚,形成只要分数高做什么都行的观念,使得为人处事的边界感愈来愈淡薄,也逐渐养成了“见人下菜”的能力与“丛林法则”的观念。


二是孩子到某一个场域的目的会影响ta的行为。


就拿前例不想阅读的孩子来说,在沟通中孩子说,家长当初让ta来乐鱼,说的就是去玩的,所以ta只想玩,其他事都不想做,也想不通其他的孩子不陪ta玩的原因,因此感到非常生气,进而出现干扰其他孩子进行日常活动的行为。


这样的事情也出现在乐鱼的周末课里,孩子满心以为到乐鱼就是来玩的,突然发现自己还有探索任务要去完成,孩子的情绪一下子就炸了,后续的行为也被这个负面情绪所主导。


因此乐鱼对于家校共建的期待,更多的就是希望透过不同人的多元视角,去共同建构出孩子完整的样子,而不是流于盲人摸象的偏见,如果各自坚持自己的“看见”,那孩子真真实实的样子,就会如同房间里的大象一般了。


图:乐鱼日常会为孩子们创造不同的环境因素,引导孩子去发现、探索,并从而建立自信

03

家校共建最大的目标,是为了共同支持孩子的个性化成长


在与家长或其他老师老师交流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创新教育强调个性化成长,但在传统的教学场域里,教授的内容、进度都有一定的度量衡标准,框架原本就存在,如何在框架内去满足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呢?


我通常给予的答案是:“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去全盘翻新,而是每天做一点点不一样,这一点点的不一样在365天的累积里,就能获得很棒而且很不一样的结果,而这一点点的不一样,就是创新。”


所以如何做到个性化教育呢?如果全班有55人,那就需要去创作55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吗?其实应该是教师能尽可能去理解每个人的学习方式,运用每个人的特点共同去完成教学的目标与进度,那,就是个性化教学。


这不就是UbD里经常提的ABC法则与大概念教学法吗?唯一的不同是这里共同参与的除了老师与学生以外,还包含家长在里面。


家长参与到教学设计里?看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其实在实务的操作上,乐鱼发现,“作业”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这里只需要将“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概念,转化为“支持孩子写作业“就行。


这两者有什么差异呢?那就是辅导,需要自己先学会,然后将自己学习的内容转授给孩子;而支持,是与孩子共同探索,示范一种学习的方法给孩子,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作业所赋予的学习任务。


这里需要去注意的一个点是,那就是不要被“标准答案”所迷惑,要去理解每个答案生成的逻辑与过程,而不是只在乎孩子能不能写出标准答案。


就像之前我小时候学习“1+1=2”一样,如果只要求孩子一定要等于2,而不是去理解孩子计算出其他答案的逻辑,那么这个过程不但孩子无法学习,成人也失去了理解孩子学习方式的机会。


而在支持孩子写作业的过程里,家长需要的不是去追逐正确答案,而是与孩子共同参与到探索出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这里可能需要去阅读课外的资料、与孩子共同讨论对资料的理解.....等等等。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去梳理一个学习方法与态度的范本,让孩子去建构出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就像语文课的古文教学,在课堂上,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推进教学进度,生词、翻译可能是老师们所着重的点。但在写作业时,作者的履历、时代的背景等背景资料的探索,却是可以增进亲子共处时间的


就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什么江陵并不是李白的故乡,但李白却归心似箭?在江陵发生什么事让李白在获得赦免后,第一时间想去?这些资料的补完更能加深孩子对这首诗的理解,因为诗成了一个完整故事的注解了。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去死记硬背一个白话文翻译的痛苦,而是从过程里感受到原来学习需要找寻佐证资料的;原来学习还可以有这种方式;原来学习这么有趣。当孩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时候,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就将更有自主、自发的能力。


那么这里怎么去完成家校共建呢?这里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老师与家长只是透过各自的观察,彼此讨论去建构出孩子完整的样子。透过在校或在家的观察,老师与家长也能更理解孩子学习方式上的特征,更能针对孩子的特征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不就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吗?


因为了解,才能产生有效的方法,进而协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成长框架与学习范式,这才是乐鱼认为家校共建所亟需完成的终极目标。


图:在乐鱼,让家长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是环境创设的主要考量。

乐鱼PBL儿童成长空间
löytö乐鱼学习社区秉持着教育3.0的理念与方法,与孩子、家长共同建构一个自主、自由、自在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长与孩子都能获得学习、成长的支持,共同为孩子、自己建立一个有趣、有爱、有料的探索、学习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