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设立标准化工程专业、标准化技术专业,高质量编制出版标准化基础理论与专业教材,推进专业与标准化融合教育。”
标准化学科建设始终是国际国内标准化领域一项基础性,同时也是争议很大的工作,至今尚未建成获得广泛认可的知识体系构架,很多人认为标准化只是一种工具而非科学,这也极大影响了标准化研究、标准化理论以及标准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中国标准化》杂志社举办了此次主题为“标准化学科建设的方向与难点”的“标准对话”活动。
中国的标准化学科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1979年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建立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的标准学构想。
广大标准化工作者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学习国外标准化理论成果,开始探索标准化的方法和原理,经过多年艰辛探索,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将标准化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
构建多层次从业人员培养培训体系,开展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教育。
建立健全标准化领域人才的职业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
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国际规则、精通专业技术的职业化人才队伍。
提升科研人员标准化能力,充分发挥标准化专家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建设国家标准化高端智库。
加强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支持西部地区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2023年11月,国家标准委、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开展“标准化人才教育体系建设行动”,要求加强标准化普通高等教育、推进标准化技术职业教育、推进标准化领域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加强标准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专业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等。
我国的标准化专业学科建设经历了:
从20世纪60年代首次开设硕士专业研究方向;
到八九十年代依托工商管理、质量管理、质量认证等专业设立专科、本科专业,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及工程硕士班等,
再到2000年以后第一次在本科专业中设置标准化培养方向、第一次设置标准化工程第二学士学位这样的漫长历程。
人才培养从零散的作坊模式向专业化、系统化不断迈进。
随着社会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设置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门目录成为大势所趋。2011年,我国第一个标准化本科专业——标准化工程专业在中国计量大学正式开始招生。
随后,包括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学院、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南通理工学院、聊城大学、辽宁工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相继申报并获批标准化工程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4所高校开设了标准化本科专业。
学科发展研究项目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自2006年起组织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的一个基础学科建设品牌项目。中国标准化协会先后承担了2009—2010年度、2011—2012年度和2016—2017年度《标准化学科发展报告》项目的研究和编撰工作。
中国标准化协会这项研究,主要是为实现我国标准化学科的构建和形成,推动我国标准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探究标准化学科的文化特征与深刻内涵,推动标准化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推进标准化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培育标准化学科新的成长点。
在今天这次标准对话中,我们请宋明顺校长谈谈国际上标准化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他的思考;请麦绿波先生、强毅先生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角度,谈谈他们对标准化学科建设进展、教材体系的思考与建议;请曹俐莉所长从管理和科研层面谈谈我国标准化学科发展情况以及她的思考与建议;请黄曼雪院长从实践层面谈谈标准化学科规划、难点和建议。
我接下来将围绕“标准化学科的现状与趋势思考”这一主题,从国际视角和国内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是现状,关于学科与专业的划分,国内的做法与欧美体系有所不同。在国内,学科与专业有着明确的区分,学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硕士及以上学历),而专业则主要服务于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的人才培养(国家通过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这种划分最早源于苏联模式,而在欧美,学科的设置更为灵活,往往基于学校和教师的研究兴趣。
再说科学研究,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分类基础。如果我们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都要遵循学科目录设计的课题研究方向。与国外不同的是,学科在我国用英文单词表示时,用得比较多的是discipline,而国外用的是science,这个概念差距比较大。欧美不太重视学科概念,只有我国现在比较重视,这样既有好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标准化要成为学科,其在国内是广泛认可的,但也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从狭义上讲,我们尚未能向国务院学位办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以证明标准化应被纳入学科范畴。
2022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最新的学科目录。该目录于2023年实施,较2011年公布的目录增加了2个学科门类(艺术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包含14个学科门类和180个一级学科。遗憾的是,标准化及其相关领域(如质量、合格评定、认证认可等)并未被纳入这180个一级学科目录之中。这意味着,培养的研究生得不到国家的承认,只能是老师或学校设立一个研究方向,无论是硕士论文还是博士论文都没有符合的一级学科要求,无法在答辩时通过盲审。因为不在学科目录里,就没有资格获得国家学位,这为培养高端人才带来了比较大的阻碍。
但在专业设置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本科及本科以下层次,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已经纳入国家正式的专业目录体系,这对后续的学科升级有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我们2024年还在自学考试中设立了2个与标准相关的专业(质量管理专升本和标准化与认证)。2024年6月,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推出了中小学有关质量和标准的通识性教材,并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明确在中小学中进行推广。
第二是趋势,是比较乐观的。标准化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而最重要的认可就是标准化能否增加到学科目录中。国务院学位办对标准化领域的学科目录设置非常重视,曾经给过几次机会,有一次差点就成功了。可是由于相关部门职能的调整,我们错过了这次机会。如果学科目录中设置了标准化相关的学科,标准化体系就健全了。有了机会和平台,就可以步入正规渠道,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目前,我们已经得到了认可,重要的是我们今后怎么去努力。
在研究生这个层面,即在学科层面,2011年公布的学科目录中允许设置二级学科目录。在设置二级目录的时候,国务院学位办还给出了特别的条件,即学校在某一个领域有一定人才培养和研究专长可以通过备案的方式在学科目录中增设特别条款。例如中国计量大学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学院办的支持下,通过专家认证、逐步审批和上报,获批了质量科学与标准化工程专业,类似于二级学科目录。从2012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中国计量大学都在培养研究生,之后也没有被取消,但也没有得到后续认可而纳入一级学科目录。
目前,标准化学科建设已经步入了快车道,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高校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的老师,他们都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带领和指导标准化方向的博士。例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有了一些培养标准化方向博士的基础,而培养标准化硕士的基础目前已经比较成熟。这是今后把标准化学科纳入学科目录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只有拥有一定的人才培养基础和优势,标准化才有可能“转正”。
第三,是我的一些思考。首先,国家是非常支持交叉学科的发展。在2023年的学科目录中增加了交叉学科门类,共设有8个一级学科,其中2个可授予专业学位,即专业的硕士和专业的博士,同时这8个学科也都可以授予学术的硕士和学术的博士。标准化要成为学科,肯定是一个交叉学科。各行各业都有标准化,标准化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共生的,是可以构成交叉学科的。我们可以尝试在交叉学科的大门类当中,增设标准化的一级学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其次,要成为一级学科,标准化必须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是学科定义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从标准化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方面去努力。标准化为什么得不到专家的完全认同,因为它的知识体系一直是没有完全形成,开设几门课程,不叫知识体系,因为每个学科知识体系应该都有比较丰富的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标准化重在“化”字,即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NQI体系),这是一个体系,而非单纯的标准制定。我们应集中精力,将计量、标准、质量、认证认可、检测检验等领域的共性知识归纳提炼出来,形成标准化交叉学科独有的知识体系。
学科的另外一个名词就是有范围的科学,把标准化作为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基础的关键。
目前,很多高校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知识体系狭窄的问题,课程设置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个高校本科生毕业起码要拿到160多个学分,而他的专业学分是核心学分,如果专业核心课达不到要求就拿不到学位。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发力构建适合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标准化或高质量的知识体系。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虽然学科目录的更改周期较长,一般十年为一个周期,但我们仍有机会在中间进行突破。只要我们做好基础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有可能争取到国务院学位办的支持,增设标准化领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这就需要市场监管总局、中标协以及相关高校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有机会推动标准化学科的发展。
标准化学科的重要性及其人才培养的急需性,不仅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国内也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在多项国家重要文件中得到了明确支持。面对这样的机遇,我们应当齐心协力,加速步入标准化学科建设的快车道,共同将标准化学科建设好。
宋明顺校长给我们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分享。一是现状,2022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最新的学科目录,共包含14个学科门类和180个一级学科,标准化并未被纳入目录之中,但本科及本科以下层次,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已经纳入国家正式的专业目录体系。二是趋势,是比较乐观的,标准化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国务院学位办对标准化领域的学科目录设置非常重视。最关键的是宋校长的思考,第一是标准化要走的路径是一种交叉学科路径,要从交叉学科大门内争取一级学科。第二是要成为一级学科,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标准化必须在NQI的基础上去构建知识体系。希望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加速步入标准化学科建设的快车道,共同将标准化学科建设好。
第一个方面,标准化作为科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从标准化工作实际需求的角度,单位在招聘学生时,要求门槛是非常高的。倾向于招收985高校毕业的学生,至少是硕士,有很多是博士。这是因为要胜任专业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即便如此,学生在入职后,也难以满足标准化对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和领会知识的要义,才能胜任工作和使承担的项目(课题)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了标准化学科本身知识的难以掌握性。从事标准化工作,不仅需要知识面广,也需要对知识理解深,还需要有很好的思维逻辑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对从业者有很高的要求。
今天的主题是标准化的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要进入高等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最关键的要素是标准化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标准化要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门专业,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内容就很重要。只有科学的知识才能吸引学生去报考和去学习,老师才有教授知识的底气,也只有科学的知识才会在高等教育中有学术地位。如果这个知识是技能性的就不属于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中,我觉得第一个要点就是要考虑知识的科学性。所谓的科学知识,就是该知识要具备3个要素:
(1)知识的客观性,这种知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2)知识的必然性,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规律一定是必然发生的;
(3)知识的可验证性,知识的规律和效果是可验证的,是能证明的。
这三点是判断一门学科的知识是否是科学知识的重要要素。想要将标准化学科纳入国家设置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就要去挖掘和展示标准化知识的这3个要素。
在实际中,标准化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标准化是技术哲学,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主要产物是标准,标准是基于技术、优化技术、指导技术的知识成果。
标准化需要具有深度专业技术背景的复合型知识人才。目前却很难满足。科技领域的标准化机构,基本上是招聘专业技术型人才。
我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专业技术,而在研究生阶段则专注于标准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专业技术背景,又掌握标准化的方法论,将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标准化专门人才。对于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则需要博士层次的人才。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好的产品设计师都应该能熟练地应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因此,标准化的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标准化的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高等教育中各专业学生都应该和都愿意去学习和掌握的通用知识。所以,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标准化的学科发展,非常需要使其学科进入高等教育的专业中,非常需要大量接受过标准化高等教育的人才。
第二个方面,关于标准化本身的科学性。对标准化领域而言,评判其是否为科学学科需要有4个公认的条件:
(1)是否拥有该学科的一批专家和科学家;
(2)是否有一批学术专著(专业理论论述、学术观点、知识体系等);
(3)是否拥有从事该专业一定数量的专业研究机构;
(4)该领域的知识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实际效益。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标准化是否具备以上4个条件:
其一,关于科学家群体或者专家群体这方面,标准化界国内外的专家是非常多的,还有一些是复合型的专家,既是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也是标准化的专家,因为标准化本身需要专业技术背景知识;
其二,标准化领域在国内外已有不少专著,并且还有标准化科学理论的著作,且数量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其三,也是我们最具优势的,就是标准化研究机构非常多,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数量能超过中国的,仅北京拥有的专业标准化研究机构的数量就相当大,还有各省市的标准化研究院等,标准化研究机构设置的数量也反映了社会对标准化知识的需求;
其四,关于标准化的应用方面更是需求旺盛,各行各业都需要标准和标准化。
目前,我们做得比较多是在制定标准方面,在标准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多。
但是,现在一些高端的大型的复杂系统都需要有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解决系统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互联互通、协同互操作等问题。以上是标准化成为学科具备的必要条件。
在科学性方面,标准本身具有自己的科学性。从标准化知识的规律性来看,它已拥有了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可验证性。标准化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正是因为它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
我觉得,标准化知识的科学性需要体现在拥有标准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包括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两大部分,是标准化作为科学的必要要素。我写的《标准化学——标准化的科学理论》和《标准学——标准的科学理论》两本书交给科学出版社出版时,就经过了科学家的科学性评判,被认为是科学的和原创科学理论。书出版后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和好评,成为热销书,已第6次印刷。评估一门学科知识的科学性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知识的数学应用程度和深度(即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应用)。
标准化知识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标准化知识的数学性,特别是基础理论或元理论的知识是否能用数学表达,至少相当一部分重要理论是可以用数学进行表达和解释。知识的数学表达能体现出知识的科学性、深刻性和客观性。数学本身是完全客观的和逻辑合理的,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标准化知识可以用数学来表达和描述时,其科学性将得到更加坚实的支撑。
标准化进入科学学科或高等教育大门的钥匙就是科学性问题,如果不具备科学性就会很难被认可和接纳。尽管标准化已经具备了成为科学的条件,但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对标准化的科学内容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仍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方面,是科学知识体系。标准化要成为科学学科,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这个科学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两大块。
基础理论部分,也就是元理论,包含了标准化的理性概念、性质和作用、标准化形式谱系、公理、定律和原理等内容。标准化的理性概念不是工作性质的过程概念,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验证的,具有理论意义的理性概念。
标准化的科学方法是一些标准化典型的和新型的应用方法内容,这些方法是已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型谱和族系、互联互通、协同互操作、统型、零部件控制、标准化系统工程方法和标准化效益评价等。这些方法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了大型复杂系统建设硬性要求的内容。我承担和参加的有几个重点项目就很好地应用了标准化的这些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应用内容属于高级标准化形式。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标准化形式是标准化基于科学理论注入而得到的方法成果,它们具有了客观性、必然性和可验证性等科学特质,是可信任的和有效性的方法。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以及标准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一起,建立了系统化的、相对全面的标准化的科学知识体系。
第四方面,是标准化的应用。标准化的应用是标准化学科知识落地的重要方面,也是标准化与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接的重要方面,同时还是标准化价值和效果展示的方面。目前,在标准化的应用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在制定标准方面。标准制定是标准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交叉结合的过程,它不是由标准知识主导的工作,而是由专业技术知识主导的工作,标准制定过程知识的主体是专业技术知识,如制定电力标准、通信标准等专业标准,标准中的主体知识就是专业技术知识,标准化方面主要是标准编写格式和制定程序的知识。以标准编写格式的技能知识进入高等教育可能是难以被接受的,因为它只是一项技能,而高等教育需要有科学规律的要素,需要将知识上升到科学规律层面。在标准制定方面也需要将标准编写技能提升到标准研制能力上,即由“编标准”向“研标准”转变,将能力上升到应用科学的研制方法和应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开展标准制定工作,以满足高复杂度标准、高知识含量标准和高质量标准研制的需要。标准制定知识层次的提升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标准能不能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
在标准化的应用方面,能够更多体现标准化的科学性的是标准化的应用,标准化的“化”字是标准化专业特点的所在。具有“化”的应用通常可占有主导作用或牵头作用。比如,某某系统的通用化设计、某某系统的系列化设计、某某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某某系统的统型等,这类应用可展现出标准化自身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性,这些知识规律是标准化自身的知识规律,不是别的学科拥有的,是标准化自身独有。因此,要成为科学学科,这个学科就要有自己学科的独有性。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科学独有性,才可以创立科学学科。没有独有性的知识就是交叉性的,标准的制定有更多的交叉性成分。许多大系统的建设和高端复杂系统的研制都需要应用标准化或需要标准化应用支持。因此,最先进入高等教育的应该是“标准化学”的知识,因为“标准化学”最具备科学要素的条件。
综上所述,标准化要作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就是要以“科学性”要素为重点,发扬光大已经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并展示标准化大量应用的成绩和效果,以这些力量来推动和支撑标准化学科建设走得更高和更远。
麦绿波老师谈到了标准化要想纳入国家一级学科,要注重标准化的科学性、标准化本身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以及标准的可验证性等。他分享了评判是否为科学学科需要有4个条件:(1)是否拥有该学科的一批专家和科学家;(2)是否有一批学术专著;(3)是否拥有从事该专业一定数量的专业研究机构;(4)该领域的知识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标准化在这4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