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

文摘   2024-11-12 00:02   浙江  

本文共计 10372 字,阅读时长约为 26 分钟。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科技与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战略,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我国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路径,包括深化政策协同、推动资源共享、推进成果转化、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合作等,随后总结了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探索,并对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提出了战略思考。


【关键词】教育强国;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思考


01
引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而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资源。教育、科技、人才都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2]

0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一)教育的基础作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1.教育是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基地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通过系统的教育过程,可以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同时,教育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学术研究和实验教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原动力。

2.教育是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推动者

教育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法治意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的建设。此外,教育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念传递给新一代,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活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3.教育是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支撑

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型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教育与科技创新往往相互促进,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科研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教育是国家竞争力与社会公平的保障

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国家人力资源的核心途径。通过教育,个人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教育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减少社会不平等,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科技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教育改革的催化剂,也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1.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科技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直接影响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科技创新还能够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科技的进步使企业能够开发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科技进步是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科技加大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更具互动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科技进步使得远程教育、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成为可能,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为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并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科技进步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科技的发展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机遇。高层次的科技项目和高水平的实验室为人才提供了实践和实验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不仅先进的研究设施能够为人才提供探索未知领域的工具和条件,积极的创新文化也能够鼓励人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形成持续学习和不断改进的动力。

(三)人才的核心地位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他们是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1.人才是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反映了教育的成效。教育体系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人才通过参与经济活动,创造财富,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这是教育投入的经济回报。人才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这是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

2.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科研型人才通过观察、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指明方向;技术型人才则通过将科技创新应用于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专长,设计和实现新的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难题,通过理解市场需求和用户期望,创造出满足这些需求的新产品。

3.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推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他们通过掌握前沿知识和技能,引领和适应产业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他们通过教育、科研、管理等活动,参与社会治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他们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引领社会进步。

(四)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联系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人才则是教育与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科技是人才成长的支撑和动力源泉,而人才则是推动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核心要素。

其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的发展为科技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科技的进步又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而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则促进了教育和科技的共同进步。

最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要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协同发力: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价值观,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技通过创新引领,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人才作为教育与科技的结合点,既是教育的成果,也是科技发展的推动者。当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良性循环时,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和推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03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将力量和资源聚焦于创新,通过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切实增强创新能力[5]6

(一)深化三位一体政策协同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一体化统筹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都各自面临着繁重的补弱势、补短板的任务,[5]9都有各自闭环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要将这三个巨大的事业体系引领到一个更大更高的目标上来,形成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显然需要更长远考虑的顶层设计。为此,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通过系统的统筹规划,明确三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确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并进一步细化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

2.完善协同机制与配套法规

当前,我国政府在综合运用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进行联合攻关的宏观统筹不足[6]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协调关系有待理顺,沟通互动、联动协作还比较薄弱[5]10为此,国家层面可以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并通过立法和制定中长期计划,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前瞻性,同时评估和调整策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3.建立有效的考核与问责机制

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建立严格的考核与问责机制。对各部门和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则进行问责和要求整改。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反馈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政策的顺利推进和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财政投入与资源共享

1.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

财政投入是实现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同时,还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例如,可以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可以加强科技创新园区、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可以加强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资源共享与平台建设

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建立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例如,可以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建立人才信息库和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促进人才交流和科技成果的流动和转化;推动图书馆、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激发教育和科研的协同效应。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成果转化

1.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布局

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统筹安排使用机制,合理部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我国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励科研人员深入探索未知领域,产出原创性成果。同时,加强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移转化,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如设立教育科技创新基金,支持教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教育模式的试验。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适合未来教育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3.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应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科研设施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工作,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

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还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同时,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出跨学科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2.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实施力度,通过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业精神。

3.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应制定和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留学深造等活动,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加强对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吸引与培养工作,促进国际人才的交流与融合。

(五)全面推进国际合作

1.拓展国际科研合作渠道

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华工作或创业。通过科技和人才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科技资源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2.扩大国际教育合作范围

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框架下,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办学项目,推动学历互认和学分转换;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吸纳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教育政策、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推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3.加强国际政策对话与协调

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国际人才流动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和认同。针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贫困等全球性挑战,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制定应对方案,积极分享我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04
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锚定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在一体化发展中,教育作为基石,其现代化水平对国家整体现代化至关重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可从多个维度发力,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提升社会公平性和和谐性等。教育现代化不仅关乎教育事业,更关乎国家整体现代化和全民素质提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教育现代化的六个维度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的形态和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从以下六个维度来分析和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7]

其一,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先导。要求教育系统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强调终身学习和保障教育公平。其二,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灵活和包容的教育体系的关键。强调政策及法规的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教育的可持续性,注重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的个性化,鼓励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性教育。其三,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强调学生的信息素养、数字能力、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其四,教师教学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数字素养、专业功底和教学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教育需求,并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其五,教育物质(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涉及物质手段和技术工具的发展和变革,包括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教育方式的现代化、教育公平性和效率的提高、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伦理问题。其六,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以更科学、高效、透明的方式组织和推动教育工作。注重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强调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7]

(二)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1.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基础性工程,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乎到国家整体现代化的进程。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当一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时,这个社会的公平性和和谐性也将得到提升。

2.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之一。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可以引入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可以提高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一个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必然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教育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教育现代化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整体现代化的进程和全民素质的提升。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8]因此,可以说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三)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先后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政策,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务实精准的顶层设计,[5]8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9]近年来,我国全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先后三年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开发和汇聚高质量、多类型、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国将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选择若干条件具备的省市县和中西部地区,推进国家平台全域、全员、全过程应用,推动建立试点示范,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将平台资源和服务嵌入到教育教学之中。”[10]

3.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强国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必答之题。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2022年、2023年,我国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超过22亿元实施“国培计划”,每年培训教师超过100万人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11]另一方面,教育部门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12]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2]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正强化“双一流”建设高校排头兵作用,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机制和办法,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打造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学科标杆。在职业教育领域,正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

05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一)教育体系仍存在区域性失衡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从而导致教育投入参差不齐。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学校条件较好,优势资源更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资源相对薄弱。这种教育体系的区域性失衡与经济有关,且会加剧人才集聚和科研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整体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为此,我国仍需要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改善学校条件,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另外,要通过远程教育和网络课堂等方式,缩小城乡、区域的教育差距。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不同地区和群体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教育提升,促进科技与人才集聚,进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鸿沟。

(二)产学研用之间粘合度不够

一方面,当前我国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领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同社会及市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足。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成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在探索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简称“三教”)的衔接、贯通、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三教”协同贯通水平仍有待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用的衔接融合[5]8

为此,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关注教育领域的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应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

(三)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匹配

当前,我国对人才的全方位需求巨大,但人才区域布局不够协调,高水平人才跨组织、跨区域流动仍存在一定难度。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仍较匮乏,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仍显不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局面尚未形成[5]9另外,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够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13]

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和保障工作,是发挥人才引领驱动作用的关键。我国还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为高水平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推动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企业、行业协会与教育机构的对话机制,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四)教育管理思想亟待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提升至“决定性作用”,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的到来。教育需顺应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教育计划管理思维惯性之间的冲突,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挑战[14]例如: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机会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挑战,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认知仍停留在精英阶段。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

我们应正确认识高等教育质量,区分学术型和职业型培养方向。普及化并不排斥精英教育,而是要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并打造精英型高校作为示范。“双一流”建设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而非是为了培养少数人。在措施上,需创新并完善符合市场规律、适应普及化特点的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可利用经济手段,如适当提高学费并加大奖励,以激励学生。同时,将学位体系与学习评价挂钩,发放不同等级的学位证书,以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15]

06
结论


教育、科技与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战略不仅能够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还能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面对未来的挑战,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才能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强国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通过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的教育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未来,教育、科技与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和质量,更加强调开放和共享,更加注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将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推动国家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略



引用此文
李志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J]. 科教发展研究,2024,4(3):22-40.
LI Zhimin.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to Build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Studies, 2024, 4(3): 22-40.



相关阅读

编辑部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信息中心C楼1201办公室
咨询电话:0571-8820 6445,0571-8820 8515
投稿邮箱:kjfzyj@zju.edu.cn



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内容,版权属科教发展研究官方微信所有;

从公开渠道收集的图文影像资料,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敬请联系。

欢迎投稿,期待合作!





教育文献君
分享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最新动态,助力科研能力提升;分享标准化最新动态,助力标准强国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