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郑航,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东亚系博士。研究领域为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10篇,包括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Frontiers in Psychology、System、《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出版学术专著Chinese Idioms in the Mental Lexicon,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语合中心创新实践项目、辞书研究中心项目等。获评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郑航老师的求学历程丰富而精彩,这段经历无疑为其教学与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系出发,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在顺利完成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文学硕士、东亚语言文化专业博士学业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郑老师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信念,选择回到北京语言大学任教。
谈及选择回到北语任教的原因时,郑航老师首先强调了自己对母校和母院的初心。“我对北语、对教师教育学院怀有强烈的初心,希望自己能够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深耕,北语肯定是最好的平台。”北京语言大学拥有实力强劲的语言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教师教育学院更是全国首个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院,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丰富的研究资源,吸引了众多青年教师加入。
郑航老师在2022年8月入职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踏上了教师的职业道路,而今已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回顾这两年的教学经历,郑老师坦言:“每开一门新课的时候都是挑战。如果课程之前有老师教过,挑战就在于怎样能教出新意;如果是全新课程,就要思考教给同学们哪些新东西,同时也想要实现一些自己的想法,心里也会有很多期待。”
在教学生涯中,令郑航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是2024年春季学期与都晓老师共同承担《写作》课的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是学院首次开设的必修课程,缺乏先例可循。在与都晓老师一同设计与讲授时,郑航老师抱有很多期待与设想,希望能在《写作》课中教授学术写作的普遍规范,同时突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写作的特点。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她发现,由于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学术兴趣也不尽相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高密度的课程内容和写作训练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换言之,这项任务也是对老师们的一次考验。在施家炜院长的恳谈和悉心指导下,郑老师顶住压力,继续保持高标准学术训练,同时调整教学方法,最终与都晓老师合作顺利完成了《写作》课的教学任务。郑老师感慨道,学院的支持和团队老师的同心合作是克服工作困难的最大力量。
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郑老师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了很多丰硕的学术成果。今年五月份,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System(教育学SSCI一区期刊、语言学SSCI一区期刊)发表题为Connecting collaborative practicums to beliefs: The development of nonnative student teachers’ self-efficacy in native-nonnative trainee collaboration的研究文章。该文主要探讨的是本土非母语国际中文职前教师教育问题,是我院近年来的优秀学术成果之一,也是我院在教育学和语言学领域学术研究国际化更进一步的标志。
(右1)
郑老师表示,科研是大学教师至关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已成为教师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新时代的研究成果更新迭代速率翻倍,科研环境和研究模式已发生巨大变化。时代发展速度督促着大学教师在科研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快地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求学经历也使她认识到,中国的国际中文教育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许多领域或研究视角都值得探索,这也是她决定回到北语投身科研的主要初衷。郑老师期望能够在北语的沃土上开拓这些领域,向世界外语教学界贡献北语实践。
郑航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成绩斐然,在生活中也非常关心和爱护同学们。2022级汉教1班的班主任、手语社指导老师、澜阁社区的学业导师……这些角色给郑老师带来了更多关于教育的感悟和学术观察的新视角。
“和学生在一起的工作,是使我感动最多的工作。班主任、手语社老师、学校澜阁社区的学业导师,这些其实是比较快乐的角色。同学们朝气蓬勃,有很多奇思妙想和创新精神,让我很受感染,也很受鼓舞。”郑航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正是这些不同的角色,让她能够多维度地观察学生的成长过程。此外,参与学生活动也为郑老师提供了独特的学术观察视角。她说,“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陪伴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对老师来说是一次长期的追踪观察,加深了我对学科本身和对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发展规律的再认识。”
谈到手语社时,郑航老师心中充满感动。“手语社是一个公益社团,活动比较辛苦,需要出去做公益。此外,手语社又需要同学们首先学会手语这门语言。所以每一届加入手语社而且坚持下来的同学都是心中有大爱的学生。他们参加的公益活动都离学校比较远,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荣誉。但是他们还能愿意坚持做。其实参加公益并非易事,学生接触到的可能是一些比较艰难的情境。他们仍然能敞开心扉,用充满阳光的态度去接触残障人士,用他们的行动去,去唤起社会对这些残障、听障人士的关注和关爱,这些都很让我感动。”郑老师说,“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支持他们,给他们的公益活动提供一些资源,保护好同学们心中的爱和光。”
展望前路,郑航老师心中仍有明晰的蓝图待展。她希望能够在教师教育学院组建一支以本科生为主的科研团队,让同学们能尽早地参与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培养科研意识,让科研与教学实践相辅相成,让参与学术活动的经验反哺同学们的国际中文教学能力。
最后,郑航老师还对有志于投身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学生提出了在学习和发展方面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学习层面,郑航老师认为,夯实基础无疑是至关重要之举;其次,需密切关注前沿技术,积极把握各类学习契机,诸如选修课或跨专业辅修课等,因为此类课程有助于学生获取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势必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在个人发展方面,郑航老师建议各位同学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尝试。如今,国际中文教师的工作性质已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从事国际中文课堂教学和科研,还可以选择从事智慧教育资源开发、语言文化传播、新闻出版、新媒体运营等相关工作,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发展路径。总之,郑航老师说,同学们应积极尝试多维度的发展方向,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角色,不必过早将自己局限于单一角色之中。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间,郑航老师以渊博学识为基,凭高尚师德为范,矢志不渝地耕耘不辍。展望未来,王静优秀教师奖定能激励更多教师像郑老师一样坚守教育初心,在教学及科研领域砥砺深耕,笃行致远,倾力培育贤才,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磅礴力量与精神楷模。
采访 | 梅云波 解芷忻 李飞扬
文案 | 闫佳悦 郑航
图片 | 郑航 梅云波 解芷忻 李飞扬
制图 | 桑文静
编辑 | 李珺涵
责编 | 李梦涵 谢润冰 郑航 曹文潇
审核 | 施家炜 王孝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