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新闻】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语言研究新展望——崔希亮教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研究》讲座纪实

文摘   2024-12-24 23:32   北京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

语言研究新展望 


崔希亮教授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研究

讲座纪实










2024年12月18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携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课程与教材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共同举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名家讲坛”第十三讲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崔希亮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教师教育学院汉语教育教研室主任郑家平副教授主持。

崔希亮教授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顾问,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2005-2017),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韩国启明大学艺术学名誉博士,罗马尼亚锡比乌卢西安.布拉嘎大学、康斯坦察奥维迪乌斯大学名誉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著有《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语言理解与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导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讲座伊始,崔希亮教授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当下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崔老师风趣地提出“人工智能是大老虎还是老黄牛”的问题,引导同学们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思考。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对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而言,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教学方法。



随后,崔希亮教授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崔老师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他通过大模型在语言理解、修辞理解、言外之意理解等方面的测试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上的优势和局限。例如,大模型在理解幽默、谜语、反预期表达等方面仍存在困难,这为语言学家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方向。

讲座中,崔希亮教授还强调了语言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到,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语言学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同时关注人工智能无法涉足的领域,如音乐、训诂学、文字学等,以确保语言学的多样性和深度发展。此外,崔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书法、诗歌创作和国际终身教育等领域的探索经历,鼓励同学们拓宽视野,将兴趣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讲座高潮迭起,互动环节尤为精彩。同学们积极向崔希亮教授提问,崔老师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有同学问及“等红灯就是等绿灯”此类语言现象的成因,崔老师阐释了语言编码与经济性原则,强调了语言的高效与简洁。另一同学关注人工智能在语料搜集中的应用及大模型答案的准确性,崔老师建议结合专业知识验证,并鼓励创新探索。线上同学对“反预期”现象分类好奇,崔教授推荐相关文献,指出可从语义、语用、认知等多角度分析,为师生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崔希亮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人工智能时代下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语言学家们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挖掘人工智能与语言学结合的无限可能,推动学科边界的不断拓展。同时,我们也将坚守语言学的独特价值,关注那些人工智能难以触及的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确保语言学的多样性和深度得以传承与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语言学新篇章,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讲座结束后,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采访到了一些拔尖基地班同学对于本次讲座的感想:

 

高欣悦

有幸聆听了崔希亮教授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研究”的讲座,犹如开启了一扇通往语言研究新世界的大门,令我受益匪浅。

崔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对语言研究范式的巨大冲击与变革。以往的语言研究多依赖于传统的实证方法,而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工具和视角。通过大模型在语言理解、修辞理解等方面的测试案例,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处理海量语言数据时的强大能力,它能够快速分析语言结构、语义关系等,这无疑加速了我们对语言规律的探索进程。然而,大模型在理解幽默、谜语等复杂语言现象时的局限,也提醒着我们人类语言学家的独特价值所在。这使我意识到,未来的语言研究应是人机协作的模式,我们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同时发挥人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去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等深层次因素。

在讲座中,崔教授对语言学专业发展的强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热爱和责任感。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我们不应感到恐慌,而应积极拥抱变化。语言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如音乐、训诂学、文字学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领域,也是我们语言学专业学生需要坚守和深入探索的方向。我们要在传承语言学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点,为语言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这次讲座不仅让我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研究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在我的学术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引导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探索、创新,为语言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瑷宁

参加崔希亮教授的讲座,让我对人工智能与语言研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思考。

讲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大模型在语言理解、修辞理解等方面展现出的能力令人惊叹,它能够对大量文本进行快速分析,识别语言模式和语义关系,这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支持和新的分析角度。例如,在研究语言的演变规律时,大模型可以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大量语料,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到语言变化的趋势。然而,大模型在某些复杂语言现象上的困境,如对幽默、谜语、反预期表达的理解困难,也让我意识到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这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语境依赖等因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这使我明白,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善于利用大模型的优势,同时深入探究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

崔教授关于语言学专业发展的观点也让我深受触动。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语言学并没有被取代,反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探索人工智能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语言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测试评估等。同时,关注那些人工智能无法涉足的领域,如训诂学中对古代文献语义的精准解读、文字学中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等,这些领域承载着人类语言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和发扬。这让我坚定了在语言学领域深入学习的决心,我要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守护和发展语言学的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时代为语言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积极拥抱这一变革,以开放的思维和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入探索语言的奥秘,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书写语言学发展的新篇章。




文案 | 张泽宇 卓芙蓉 齐杭 王寒晴

图片 | 高欣悦

排版 | 李青青

审核 | 施家炜 王孝强


北语教师教育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