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空经济的历史经验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有不少读者朋友的第一反应是:“标题党!低空经济刚起步,哪来的历史与经验?”其实,诸如此类的问题最近总有人在问:“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低空经济’,怎么一夜之间就火得满天红?”
“山有脉,水有源”,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经纬。在“低空经济”概念正式确立之前,它是以通用航空的业态形式存在并持续发展。在国际上已经有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在推动发展。
毫不客气地讲,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国内的通用航空产业是规模不大、故事不少、教训深刻、发人深思。
截至2023年底的数据: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通用航空企业有690家,活跃并在运营企业396家;在册通用航空器有3303架,活跃并在运行2141架(那些不活跃未运营企业和未运行航空器的原因一言难尽)。通用机场总共449个,其中,审定合格的A类通用机场163个,无需审定而备案登记的B类通用机场286个。全年通用航空总飞行时间137.1万小时。
纵向比较,国内的通用航空产业连年有进步,有时进步幅度还不小。但是,横向对比一看,有些让人无语。与地大物博基本国情和泱泱十四亿多人口相比,它小得极不相称。与国内运输航空相比,机队规模相差近千架,飞行时间相差近七倍。与美国通用航空相比,人家的通用机场数量是国内的近四十九倍,在册航空器是近七十三倍,年度飞行时间是近十七倍。国内通用航空制造业也是规模小、水平有限,80%的航空器依赖进口。
其实,有识之士对国内通用航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状况,早就发出过强烈的呼吁。近十多年来,每年“两会”都有不少代表、委员就促进通用航空发展提出议案、提案。
也许正是因为各界期盼通用航空发展的心情过于迫切,当一线曙光刚刚出现,立马就有人高喊“一轮红日将喷薄而出”。
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的发布,唤醒了国人的低空意识,大家逐渐认识到空域也是一种宝贵资源、通用航空是战略产业。彼时,专家、学者更是欢欣鼓舞,到处奔走相告、开悟传道、指点迷津,对形势的基本判断和演讲的主题是“通用航空将井喷式发展”。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后,新一轮舆论声浪再次铺天盖地袭来,关键语仍然是“通用航空将井喷式发展”。“十三五”末,通用航空交出了新的作业,那份成绩单实在是不太好看,主要指标最高仅完成67.8%,多数只有50%左右。
当然,也有指标超额完成了任务,那就是产业园。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多年全国各地规划建设的通航产业园有一百五十多个。按照对外官宣的建设总规模,据测算,把全世界现有通用航空器制造业全部搬到国内并落地通航产业园,仅能填充其规划建设空间的50%左右。有的建成多年的通航产业园,连一个像样的制造项目也未落地;有的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引进个把制造项目,但落后的机型、高昂的成本使其市场竞争力较低,几年下来也没有生产销售出多少架,当初与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对等承诺的带动就业、缴纳税收等效益指标都无法兑现。
针对前些年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不如人意的局面,多方都在反思。应该说,各级政府不可谓不重视,专家学者并不是信口开河,实业界都很卖力并舍得投入,方方面面的出发点和付出的努力不容置疑。那么,其中的经验教训和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航空科技水平落后,难以蓄积通用航空发展动能。在传统的通用航空赛道上,单从科技角度看,气动技术、发动机和航电系统这3大技术难点,严重地制约着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还是那句富有哲理的老话说得好,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通用航空器主要靠进口,难以支撑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空域资源供给不足,无法有效激发市场需求。通俗直白地说,低空经济的“经济”是长在“低空”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低空资源的长期供给不足,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的现实与预期。过去有一种说法,尽管国内全部是管制空域,但通用航空的空域需求还是可以保障的。的确,以往通用航空运营机构申请临时空域,尽管过程苦不堪言,但多数时候还是能得到批准的。不过,这是仅就现实而言。从预期角度看,一个资源供给受到严格管制的普通经济领域,怎么可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放心大胆地投入呢?如果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不取消对人员、商品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恐怕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仍然是死水一潭。
还有,政治经济文化差异,不能简单套用别国模式。当初专家学者们提出“井喷式发展”预言,依据的是航空发达国家人均GDP与通用航空产业相关性发展模型。其实,这套发展模型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时过境迁,南橘北枳,生搬硬套的结局就是被事实无情地打脸。还有人总喜欢说国外与国内规模相当的城市周边有多少多少机场,可是他有选择地没有说国内城市火车站可比他们多了不少。国情不同,发展模式也有显著差异,不可揪住一点不顾其他。
诚然,在低空经济大发展的当下,本该多说些能够鼓舞人心的大好形势,吐槽通用航空的过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过去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以更加科学理性的姿态大踏步地迈向未来。
这是中国AOPA低空经济的第4篇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