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民中专著《三国史征》线上阅读第15期《汲获之战是官渡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摘   2024-12-25 16:47   河南  


导读:潘民中先生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是有深入研究的,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敏锐地认识到,人们对官渡之战的研究一般只关注于白马、延津之战两个战役,忽略了汲获之战的研究,忽略了汲获之战与官渡之战关系研究。他细察入微,撰写《汲获之战是官渡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文,对汲获之战的发生时间、战略意图、与官渡之战的密切关系做了详实考证,认为汲获之战是官渡战役中一场重要战斗,它与白马之战、延津之战,以及官渡决战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官渡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此文,可以进一步让我们感受到波澜壮阔的两大军事集团生死存亡的决战气氛。(王宝郑)



汲获之战是官渡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潘民中


汲(县)获(嘉)之战是发生于曹操、袁绍官渡决战前夕的一场战斗。其史实见于《三国志·魏书·于禁传》,“(于禁)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陈寿以后,治三国史者,很少留意此战。本文试就汲获之战发生的时间,汲获之战的战略意图,汲获之战与官渡之战的关系等问题作些论证,以就正于方家。


汲获之战发生的时间


汲获之战发生于何时?《三国志·魏书·于禁传》没有明确记载。作为编年史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及后来的袁宏《后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又略而不述,于是就成了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仍从《于禁传》中找线索。

据《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载,汲获战前于禁的活动是“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曹操令于禁守延津(今河南卫辉东)以拒袁绍在建安四年(199)秋八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所载建安四年“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指的就是这件事。延津本为黄河上的一道渡口,曹操在渡口北岸筑有一城,作为戍守之用,名延津关,简称“延津”。于禁所守之延津即延津关。汲获之战发生于于禁留屯延津关的建安四年(199)八月之后是可以肯定的,但在建安四年八月以后的什么时间呢?

从《于禁传》的行文顺序看,于禁攻汲、获嘉二县还在“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之后。《武帝纪》载:“建安五年(200)春正月,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可知曹操东征刘备在建安五年(200)春正月。那么就是说汲获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春正月之后。而在于禁袭击汲、获嘉二县之前尚有“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绍攻禁”在何时?《武帝纪》载有“建安五年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我认为袁绍南下后先攻于禁所守之延津关,因于禁坚守不能拔,才转而攻白马。于禁袭击汲、获嘉二县,必在建安五年二月袁军围攻白马之后。而是年夏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曹操依计而行,袁绍得知曹兵渡河,即分兵西应之,,渡河追曹军至延津南,延津遂落入袁绍之手。由此推断,于禁攻汲、获嘉二县又在建安五年四月延津被袁绍占据之前。

综上可证,汲获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200)二月袁军攻白马之后,四月曹操解白马围之前的三月间。



汲获之战的战略意图


汲获之战规模不算太大,曹军投入的兵力仅五千人,消灭袁军别营部队万人左右,即“斩首获生各数千”,俘虏袁军将领二十多名,只算是一次战斗,但这次战斗却是在一定战略意图指导下进行的。

汲获之战的战略意图之一是消灭袁军别营,解除侧背之忧。

建安四年(199)八月以前,袁、曹两方的地盘基本上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属袁绍,黄河以南属曹操。黄河之上有三道渡口,延津居中,位于汲县(今河南卫辉)东;白马津在东,位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杜氏津在西,位于获嘉(今河南新乡西)南。汲县、获嘉驻有袁绍军队的别营,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基地。八月,曹操进军黎阳,留于禁屯河上延津关,延津被曹军控制。袁绍以十余万众南下与曹操争雄,初欲从延津渡河,因于禁坚守延津关,袁军无法接近延津渡口,只得改由白马津南渡。袁军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后进围曹操东郡太守刘延守卫的白马城(今河南滑县东)。一时间,白马城成为袁曹争夺的焦点。建安五年(200)四月,曹操亲率主力从预先选定的决战地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赶往白马城解围之前。为了防备袁绍驻扎在汲县、获嘉二县的别营军队乘机南渡杜氏津袭击官渡,抄后路打乱其决战布署,就于建安五年三月速令于禁、乐进带领五千精兵从延津关缘河西进,奔袭汲县、获嘉,消灭袁军别营有生力量,解除侧背之忧,以保证白马城初战的胜利。

汲获之战的战略意图之二是破坏袁绍的军粮基地,陷敌于困境。

汲县、获嘉地处黄河小支流清水的中下游,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加上气候温和湿润,农业发达,是袁绍的一处重要军粮基地。若干年后,曹魏在此设置汲郡典农中郎将,开辟为一处军事屯田区,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袁绍十万大军南渡黄河,深入曹操控制区,与曹军决战,军粮供应是关系胜败的大问题。汲县、获嘉是距离前线袁军最近的一处军粮储备基地,由此经杜氏津往官渡前线转输军粮,既省时又省力。曹操看清要陷袁绍于被动,必须及早破坏其汲获军粮基地。故于建安五年三月遣于禁、乐进袭击汲、获,“焚保聚三十余屯”。这里所称“保聚”,明显是指屯储粮食的地方。三十余处屯储粮食的地方,其军粮储有量是相当可观的。正因为汲获军粮基地被于禁、乐进焚毁了,到官渡对垒时,袁绍才不得不组织数千辆大车从后方邺地经白马津往前线运送军粮。这就为曹操袭击袁军运粮车队于乌巢,置袁军于死地,提供了战机。

于禁、乐进成功袭击汲获,“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使曹操的战略意图顺利实现,为官渡决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汲获之战与官渡之战的关系


我们知道,官渡战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从军事学角度讲,战役是军队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方向上和时间内,所进行的数个以至数十个战斗的总和。官渡战役的战略目的是粉碎袁军的南攻,消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官渡战役统一的作战计划,包括决战战场及决战时机的选择,决战之前哨战和决战后之追击战的发动等。对曹军来说,官渡决战的方向是守南攻北,阻止袁军南进。官渡战役的时间,应该说从建安四年(200)六月袁绍“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八月曹操“进军黎阳”,“留于禁屯河上”,“还许分兵守官渡”,就开始了。直到建安五年冬十月,“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前后历时一年零四个月。

人们在研究官渡大战时,都很重视白马之战、延津之战,认为二者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见柳春藩《三国史话》),使“曹操方面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被动地位,奠定了全局胜利的初步基础。”(张习孔《官渡之战》),而普遍忽视了汲获之战。其实,汲获之战也是官渡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说汲获之战是官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在于:

其一,汲获之战是服务于粉碎袁军进攻,消灭袁军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这个官渡战役总战略目标的。尽管驻扎在汲县、获嘉二县的袁军别营不在袁绍南下部队序列之内,但从其数量和布署的位置看,显系袁军主力之一支。汲获之战于禁、乐进消灭了袁军别营,就是对袁军主力的重创,同时无疑也起到了牵制袁军南下的作用。

其二,汲获之战在官渡战役统一作战计划之中。汲获之战是曹操官渡决战整体部署中的一个环节,是袁绍遣其部将颜良进攻曹操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军处于被动防御局势下所进行的一场主动出击战。这次主动出击,从形式上看是对袁军渡河攻白马城的反应;从实质上说则是曹操事先计划好的一个关键步骤。曹操把于禁放在黄河之上的延津关,占据有利位置,就是为了在适当时机用来解决汲获袁军别营的。

其三,汲获之战与官渡之战守南攻北的作战方向相一致。曹军从预定决战地官渡北上迎击袁军于白马、延津时,于禁袭击汲获,不仅解除了曹军侧翼可能受到的威胁,保证了白马、延津两场战斗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使袁绍在官渡决战时由汲获最便捷调运军粮的计划成为泡影。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汲获之战的成功,就没有白马之战、延津之战的胜利。汲获之战是官渡战役中积极的守南和最早的攻北一着。

其四,汲获之战发生于官渡之战时限之内。官渡战役开始于建安四年八月,止于建安五年十月。在此期间,除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东征刘备于徐州,因其作战方向是攻刘而非御袁,故不属于官渡战役外,凡袁曹两军在其分界线黄河南北所发生的一切冲突,都属于官渡战役的范围。汲获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三月,时置曹操解白马围之前,自然属于官渡战役的一部分。

汲获之战是官渡战役中一场重要战斗。它与白马之战、延津之战,以及官渡决战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在研究官渡战役时,应该给汲获之战以足够重视。

(本文原刊于《许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平顶山市图书馆
感谢您关注平顶山市图书馆公众号,我们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为您呈现更多更好的公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