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民中专著《三国史征》线上阅读第19期《略论孙吴政权中的南阳人才》

文摘   2024-12-31 16:46   河南  

导读:汉末三国时期,诸侯争霸,三国鼎立,诸侯无不把发现人才、争夺人才、使用人才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如曹操使用阴谋手段收拢徐庶徐元直,最著名的当属刘备三顾茅庐。潘民中先生《三国史征》一书中收录了两篇专门论述人才问题的论文,这反映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重视,或许可以找到他在实践中竭力培养鹰城文史团队的原因。本期推介《略伦孙吴政权中的南阳人才》一文。该书独辟蹊径,挖掘出一个孙吴政权中的南阳人才群体,包括赵咨、李肃、谢景、羊衜、滕修等,对他们的出身、立足原因、功业地位进行了探讨。这让我们不仅思想:这或许就是潘民中先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域文史观的一种体现。(王宝郑)


略论孙吴政权中的南阳人才


潘民中


(平顶山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平顶山,467000)


[摘  要] 活跃在孙吴政治舞台上的南阳籍人才,在孙氏父子所聚集的人才群中占有一定位置。他们有较高的文化和政治素养,除能在外交、内政重大问题处理上发挥重要作用外,在任职一方时也能取得显著的业绩。他们为孙吴政权地稳定和江南地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三国孙吴  南阳籍人才  素养  贡献


三国孙吴政治舞台上的南阳籍人才,有赵咨、李肃、谢景、羊衜、滕修等。他们虽不像张昭、诸葛瑾、周瑜、鲁肃、吕蒙、步骘等流寓江东的北方士人那样显赫,但在孙氏父子所聚集的人才群中也占有一定位置,他们为孙吴的内政治理、外交办理贡献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没有为赵咨、李肃、谢景、羊衜、滕修单独立传。他们的事迹散见于有关传记和裴松之注引的文献中。

   赵咨。《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于建安二十五年叙及“遣都尉赵咨使魏”事[1](p1123)。裴松之注引《吴书》载:“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便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採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魏文帝曹丕问赵咨:“吴如大夫者几人?”赵咨答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咨频载使北,魏人敬异。权闻而嘉之,拜骑都尉。”[1](p1123)

    李肃。《三国志·吴书·步骘传》注引《吴书》载:“李肃,字伟恭,南阳人。少以才闻,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人以此服之。权擢以为选曹尚书,选举号为得才。求出补吏,为桂阳太守,吏民悦服。征为卿。”[1](p1238)

谢景。谢景曾为太子孙登宾客。孙登称其“通敏有识断,入宜委腹心,出可为爪牙。”[1](p1365)后出任豫章太守。《三国志·吴书·孙登传》载:“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在郡有治迹,吏民称之,以为前有顾邵,其次即景。”[1](p1366)

    羊衜。羊衜与谢景同为太子孙登宾客。《三国志·吴书·孙登传》注引《吴录》载:“衜,南阳人。”[1](p1364)注引《吴书》载:“衜初为中庶子”[1](p1364),赤乌二年(239)年曾奉使辽东,后出任始兴太守。

   滕修。《三国志·吴书·吕岱传》注引《交广记》载:“吴后复置广州,以南阳滕修为刺史。”[1](p1385)

孙吴政权中的南阳人才有两个特点。一是出身寒微。现存有关五人的资料,没有一条言及他们的家世门第。在非常重视门第的魏晋时代,史书不载其家世情况,一般来说他们均出身于寒微之门。二是文化素养较高。赵咨是“博闻多识,应对便捷。”李肃是“少以才闻,善议论,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谢景是“通敏,有识断”,“凝辨宏达,言能释结”[1](p1364)。羊衜“辩捷,专对之才”[1](p1365),“人物之鉴”[1](1156)。滕修“姿才卓茂”[1](p1403)


二  南阳士人赵咨、李肃、谢景、羊衜、滕修在缺乏优越家世门第可资凭借的情况下,要在以流寓到江东的江北世家大族和江东土著世家豪族为社会基础的孙吴政权中立住脚跟,只有以自己的学识才华为资本,向出身于南北世家大族的南北士人靠拢,取得他们的赏识和汲引,以开辟进身之阶。

   李肃与步骘的关系很好,受到步骘地奖掖。步骘是临淮淮阴人,出身于世家,只身避难江东,历任孙权的主记、中郎将、平戎将军、右将军右护军、骠骑将军、丞相,是孙权依傍的重臣。陈寿著《三国志·吴书》把步骘与张昭、顾雍、诸葛瑾同列一卷。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尊号,命步骘以骠骑将军都督西陵。时太子孙登驻武昌,爱人好善,修书于步骘,让他推荐一些能佐理时务的贤人君子。“步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卫旌、李肃、周条、石干十一人,甄别行状。因上疏奖励曰:‘臣闻人君不亲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职。故舜命九贤,则无所用心,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不下堂庙而天下治也。齐桓用管仲,被发载车,齐国既治,又致匡合。近汉高祖掣三杰以兴帝业,西楚失雄俊以丧成功。汲黯在朝,淮南寝谋,郅都守边,匈奴窜迹。故贤人所在,折冲万里,信国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方今王化未被于汉北,河、洛之滨尚有僭逆之丑,诚掣英雄拔俊任贤之时也。愿明太子重以经意,则天下幸甚。”[1](p1238)步骘把李肃与诸葛瑾、程普、陆逊、朱然等一流人才相提并论,比做齐桓之管仲、西汉之汲黯、郅都,推荐给孙登,足见步骘对李肃的器重和垂青。

   谢景与张昭的儿子张承过从甚密。张昭是流寓江东的北方士人的领袖,孙吴开国文臣。张承少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相友善,曾任孙权的西曹掾、濡须都督、奋威将军。“承为人壮毅忠傥,能甄识人物,拔彭城蔡款、南阳谢景于孤微童幼,后并为国士。款至卫尉,景豫章太守。”[1](p1234)谢景与张承的彭城同乡蔡款同受张承提拔,可以看出谢景向张家靠拢得是十分紧密的。

   滕修与陆凯的关系非同一般。陆凯出身于江东世家大族“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中的陆家。孙权“外仗顾、陆、朱、张”[1](p1406)。四姓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陆凯是丞相陆逊的族子,曾任武昌右部督、绥远将军、镇西大将军、荆州牧、左丞相。建衡元年(269),陆凯临终陈奏:“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1](1403)陆凯临终把滕修与自己的族弟陆喜、陆抗放在一起举荐给吴帝,称其为“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说明滕修与江东世族陆家关系处得是极为融洽的。

流寓江东的南阳士人,或结交江北南下之世家大族,或与江东土著世家豪族建立密切的关系,从而为自己的仕进铺平道路,为自己才能施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三  孙吴政权中的南阳士人尽管官不过两千石,没能跻身于统治集团的最高层,然而他们在孙吴外交、内政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外交方面。赵咨在处理孙吴同曹魏的关系上获得成功。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为了独占荆州,以巩固自己对江南的统治,遂乘关羽全力北上进击曹操之机,悍然发动了从背后袭击荆州置关羽于死地的战争。荆州是轻易得手了,但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所建立起来的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联盟却破裂了。孙权预料到刘备决不会同他善罢甘休,若不尽快同曹魏实现关系正常化,自己便会陷入两面作战的外交困境,后果不堪设想。实现同曹魏关系正常化这一关系孙吴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外交使命,孙权是交由南阳士人赵咨来完成的。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代汉称帝,孙权抓住时机,派赵咨使魏。“魏文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1](1123)“帝曰:‘吴可征不?’咨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又曰:‘吴难魏不?’咨曰:‘带甲百万,以汉为池,何难之有?’”[1](1124)赵咨作为处于弱势的小国的使者,以其敏捷的才思,坚实的自信,雄辩的口才,卓越的外交才干,从容应对处于强势的大国国君傲慢的诘难,终于使魏文帝曹丕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孙吴实力雄厚,君明臣良,守御有备,在相当长时期内单用武力是难以征服的。赵咨这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促使曹丕正视现实同孙吴政权建立起名义上的羁縻关系,事实上的双边关系,为孙吴赢得了当刘备发动攻吴的夷陵之战时曹魏取观望态度的明显效果。羊衜则在处理孙吴同辽东公孙渊的关系上有所作为。辽东公孙氏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摇摆于魏、吴之间,成为魏、吴争夺和排摈的对象。魏明帝于太和二年(228)“拜公孙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渊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赂遗。权遣使张弥、许晏等,赍金玉珍宝,立渊为燕王。渊亦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1](253)于曹魏。景初元年(237)曹魏“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等赍玺书徵渊。渊遂发兵,逆于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1](253)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诱呼鲜卑,侵扰北方。”[1](254)景初二年(238)曹魏遣太尉司马懿征公孙渊。面对强敌,公孙渊又想起了孙吴。《三国志·魏书·公孙渊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公孙渊“闻魏人将讨,复称臣于吴,乞兵北伐以自救。吴人欲戮其使,羊衜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计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潜往以要其成。若魏伐渊不克,而我军远赴,是恩结遐夷,义盖万里;若兵连不解,首尾离隔,则我虏其傍郡,驱略而归,亦足以致天之罚,报雪曩事矣。’权曰:‘善’。乃勒兵大出。”[1](260)《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赤乌二年)三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1](1143)待羊衜等达到辽东时,司马懿已大破公孙渊,平定辽东,所以羊衜等只得击魏“辽东守将,俘人民而去。”[2](2347)实现了“虏其傍郡,驱略而归”的预期目的。羊衜此次出使辽东,应该说是事前料事周密做到了有理有节,结果有所作为的。

    在内政方面。南阳人才为孙吴政权作出的最高层次的贡献首推赵咨建议孙权及时称帝。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孙权还在使用着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接受其投诚而给予的“吴王”封号。多年出使曹魏的赵咨以外交家的开阔视野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及时建议孙权不要把臣服曹魏同曹魏保持若即若离关系作为长久国策,要不失时机的称帝自立。《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吴书》载:“咨频载使北,魏人敬异。权闻而嘉之,拜骑都尉。咨言曰:‘观北方终不能守盟,今日之计,朝廷承汉四百年之际,应东南之运,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权纳之。”[1](1124)黄武八年“夏四月,丙申,吴王(孙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黄龙”[2](2252)。从此孙吴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与曹魏、蜀汉并立的一个国家,孙权才名正言顺地成为政治上能与魏明帝曹睿、蜀后主刘禅平起平坐的吴大帝。孙权称帝以后,无论对北方世族出身,还是南方土著出身的文臣武将都存有戒心,仿效曹操设立校事以监视文武官吏。校事吕壹滥相纠举,诬陷无辜,动辄加罪惨杀,君臣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内政出现了严重危机。太子孙登屡次劝谏,孙权都不听,一般大臣更是畏罪不言。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羊衜深思熟虑,举荐一位得力人才李衡,设计了一个解决办法。“李衡字叔平,本襄阳卒家子也,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闻羊衜有人物之鉴,往干之。衜曰:‘多事之世,尚书剧曹郎才也。’是时校事吕壹操弄权柄,大臣畏逼,莫有敢言。衜曰:‘非李衡无能困之者。’遂共荐为郎。权引见,衡口陈壹奸短数千言,权有愧色。数月,壹被诛。”[3](929)应该说是羊衜的政治智慧使孙吴因校事而产生的一场内政危机得到缓解。

    孙吴政权中的南阳人才,由于有较高的文化、政治素养,除能在外交、内政重大问题处理上发挥重要作用外,在任职一方时也能取得显著的业绩。如,谢景在豫章太守任内“有治迹,吏民称之”;李肃在选曹尚书任内“选举号为得才”,为桂阳太守,“吏民悦服”。他们为孙吴政权的稳定和江南的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 卢弼.三国志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平顶山市图书馆
感谢您关注平顶山市图书馆公众号,我们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为您呈现更多更好的公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