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留在北方的最后家园
茫茫北原山,位于我县北部,横跨榆社、太谷、榆次、和顺县界,连绵数百里。这里东依太行山,壁立千仞,重峦叠嶂,丛山峻岭起伏,奇峰异石林立,地势险要,藏龙卧虎。这里是浊漳河的源头,滔滔漳河水,奔腾蜿蜒,一泻千里,滋润着一方沃土,养育着千百万子民。这里还是上古炎帝留在北方最后的家园,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上古炎帝
上古帝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或赤帝、烈山氏,也作厉山氏。他是游牧民族落联盟姜氏族,即西戎族一支,其首领,与容成氏、轩辕氏、祝融氏、伏羲氏等,同为上古时代部落首领,后与黄帝结盟,并称炎黄,形成了华夏族,同为中华民族始祖。距今大约4000—5000年。我们今天所说的炎黄子孙即缘于此。
炎帝是中国传说中的继女娲之后天下的共主,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耕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还教民智德,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共传八代,历时520余年。即一世炎帝、二世临魁、三世承、四世明、五世直、六氏厘、七世衰、八世榆罔。且代代都继承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到八世榆罔,又在邑内广植榆树,引领了我国原始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
八世榆罔
据西晋出土的记述古代历史大事的《竹书纪年》记载:“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榆州之亡于西晋之末”。
据史料考证,榆社是炎帝八世榆罔后人建立古榆州国的地方。榆罔,是上古时代神农氏最后一位炎帝,即第八任帝。男,姓姜,名榆罔。姜榆罔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他从小聪明好学,后来习文练武,成长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东夷人骚扰和入侵神农氏东部边境,十七岁的姜榆罔奉命驻守旧都伊川,并且在那里筹建军队,与东夷人作战,多次击败敌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扬和嘉奖。后炎帝被蚩尤所败,便联合黄帝轩辕氏组成炎黄联盟。进行涿鹿之战打败蚩尤,然后进行阪泉之战又被黄帝打败。
古榆州国大致包括今长治市所辖的高平、长子、武乡、襄垣以及和顺诸县。而今榆社县社城一带以及茫茫北原山则是该国的后院,其中心就在今榆社的社城镇。是榆罔及其后人“祭祀”的地方。榆罔作为神农氏的最后一位部落首领,在他及后人创立的榆州国内不仅兴耕务农,种植五谷,厚实仓廪,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且还广植榆树,从而引领了我国原始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之后,榆罔曾与轩辕部落发生著名的阪泉之战,势力渐弱,帝位被轩辕夺去,不得已远走江南,流落湖南茶陵,病逝于此,终年六十八岁,尊号炎帝。当地百姓感念他救死扶伤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礼将他厚葬于霞阳,初称炎帝冢,后世改称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他虽然离开了榆社这个北方最后的家园,但他的一部分子民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世世代代祭祀他。榆社、社城这些历史地名的遗存足可说明历史上这一带的祭祀文化相当兴盛。
榆社由来
榆社置县,是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但榆社作为地名的出现要比这早得多。别看榆社是太行山上的一个山区小县,但与榆社有关的帝王将相,却远不止有后赵皇帝石勒、赵国名将廉颇、殷商太师箕子、韩王王建立,还有一位更早更远古的重量级人物,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上古时代神农氏第八代传人,即第八代炎帝榆罔。“榆社”之名由此而来。
据《竹书纪年》记载:“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汲冢周书》则注云:榆州氏一开始尚有征伐实力,到西周末年便衰亡了,于是“榆州既亡,其社存焉”,“古谓之榆社”。榆社是榆罔氏在北方建立的榆州国的祭祀之社,是最古老的“榆州之社”,因为“榆州之社”在此而成为“城”,全名叫“榆社城”。但当时“榆社城”是地名,而不是县名,位置就是现在北原山下的社城一带。可见,榆社这个名字来自于榆罔氏,从上古炎帝榆罔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华夏的史册上。西晋泰始年间(公元265—275)涅县分置武乡县,包括现在的榆社、武乡西北部和和顺西南部,县城就设在“榆社城”,即现在的社城镇社城村。隋开皇十六年,分置榆社县,县城仍设在“榆社城”。后来县城迁址,为与之区别,才将“榆”字去掉,只留“社城”做为村名至今。虽然县城已去,但雄踞太行山、环抱漳河水的北原山依然傲然挺立。这里是上古炎帝——榆罔的祭祀之社,是神农后代又一族居之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愧于帝王之乡。
美哉千古帝王乡!
(本文参考:陈瑞《长天数云录》、裴一荣《榆州国建国考》,赵建平《榆次·榆州国最后的国都》等)
1946年3月生,山西省榆社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山西黄河散曲社副社长、榆社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曾任晋中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晋中诗词学会副会长、榆社诗词学会会长。著作和主编诗文集《浊漳之歌》《浊漳曲花》《古今诗人咏榆社》《回首无憾》等14部。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优秀习作等均在征稿之列,择优发表纸质媒体。
3.来稿文责自负,字体格式为宋体5号,首行不空两格,以word文档形式 投稿,不接收链接或PDF格式稿件。来稿请注姓名(笔名)、200字以内作者简介、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
4.稿件面向榆社籍作者及所有热衷榆社文化研究者。
投稿邮箱:1144569744@qq.com
榆社文学微信公众号平台
本期编辑:水银月亮
声 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品均属原创,未经授权允许不得转载。
扫码关注榆社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