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文学|李均平专辑】钱钱汤捞饭

文摘   文化   2024-10-22 14:03   山西  

钱钱汤捞饭

作者/李均平


 


编者按


放羊人和捞饭汤有什么关系?豆钱钱是怎么做出来的?请大家和我一起继续以无限期待的心情,品读李均平老师的《晋中饮食漫记》系列作品《钱钱汤捞饭》。



每年隔一段时间,母亲总要把黄豆盛在簸箩或者簸箕里,捡除杂质和霉变破损的黄豆,留下颗粒饱满的,倒入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再滗干水,让喝饱了水胖乎乎圆溜溜的黄豆在阳光下晾晒一阵子,随后,把黄豆均匀地摊撒在院子里大大的圆圆的碾盘上。我们小孩子就兴高采烈地帮着母亲推动碾杆,碾子随即绕着碾盘中心的立轴滚动起来。随着碾子的反复旋转,只见铺在碾盘上的黄豆,一个个被光滑厚重圆实的碾子碾压成金黄色的圆片片状的豆饼饼(偶尔也有几颗蹦跳着逃离碾盘,随即被眼尖的我们捉拿了回来),看上去就像微缩版的铜钱一样,乡亲们把这项劳动称作“ji钱钱”。
还没有等钱钱ji完,我们的口水就已经在嘴里打转。因为,我们知道,当天或者是最近的几天,就能吃到一顿期待已久的“钱钱汤捞饭”了(当然也可以抓一把钱钱撒在小米粥里一并熬煮,使得小米粥更有营养)。
“钱钱汤捞饭”,就是锅水烧开的时候,先把适量的小米下锅,等到小米煮到“开花”的时候,用笊篱捞到陶瓷的米面盆里,再用饭铲反复挤压拍打成小圆丘状。随后的程序,与做“和和饭”大致相同,切菜、擀面(一般是白面掺豆面的两和面)、lan油菜,一样不少。虽然与“和和饭”相比,汤里没有了小米,但汤汁却不减米汤的糯稠。更重要的是,随着黄豆“钱钱”这一新的角色的加入,经过熬煮的汤汁,便散发出浓郁持久的豆香,而且,黄豆“钱钱”很有嚼头,在咀嚼的时候,口腔里回响着一种特有的“噌乎噌乎”的声音,明显感觉到“钱钱”被挤压出的豆汁,与米香、菜香和葱香混合在一起,让幸福的口舌沉醉畅享着这份美味时光。
对了,千万不能冷落了此时久候在盆中的“捞饭”。你可以铲一块,回泡在碗里。充分滋润吸收了饭菜混合味道的捞饭,因为米粒间特有的质感,衍生出一种软糯适中的特有的“钱钱”颗粒翻滚、饱满圆润口感,让人过口难忘;你还可以只把捞饭盛在碗里,浇上浓稠的葱花“油菜”,吃一碗原汁原味的北方风味的“油菜小米拌饭”,这可是真正属于山里人的实实在在、耐渴顶饱的但不常有的“硬饭”噢。


说它不常有,是有道理的。因为,谷子对生长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最好是在水土好的滩湾地。即使这样,产量也不是很高。在过去大锅饭的时候,分到农户的谷子数量有限。
后来,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但要想收获更多的谷子,也不是易事。这更多地与种田的功夫有关。所以,能够经常吃“钱钱汤捞饭”,对庄户人家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奢侈。你想啊,能舍得把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顿顿用来熬米粥的小米,专门拿出批量做成捞饭,绝对需要“海量”的库存作为底气作为支撑。
在过去,一到饭点儿,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习惯端着饭,到饭场上边吃边拉呱。且不说谁家吃拉面被人羡慕,就是经常端着满满当当的一碗“钱钱汤捞饭”出来,也多少有一种自豪和炫耀的成分在内。
听我母亲说,我的姥爷一辈子爱地如命,是村里出了名的种地好把式。年景好的时候,我姥爷打下的谷子,足足有二十多石,能盛满窑洞最里面的三层“节囤”。自然,我的母亲、我的姨姨,还有我们一群外甥,就能有经常吃到姥姥做的“钱钱汤捞饭”的口福了。
“钱钱汤捞饭”之所以厉害,在我的印象中,与放羊的人有关。在老家,“钱钱汤捞饭”也叫“羊倌饭”(土话读作羊hu饭)。在很多时候,“钱钱汤捞饭”是专门用来款待羊倌的。因为,羊倌放养的羊群,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头。白天漫山遍野逐草而行,晚上,羊群需要找一块平坦的地休息(老家叫“卧地”)。你想想,乌泱泱一大群羊,一晚上在一块地上排便排粪,那可是庄稼人最看重的上好的肥料啊。只要是被羊群卧过的地,当年或者来年,庄稼一定长得旺盛,有好收成。
所以,农户就与羊倌达成了一项协议。羊倌晚上把羊群赶到农户的地里“卧地”,农户根据天数每天为羊倌吃“钱钱汤捞饭”并给予一定的钱物,作为对羊倌的感谢和酬劳。可见,农户和羊倌对“钱钱汤捞饭”有多么看重。
每当想到“钱钱汤捞饭”,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喝饱吃足了的羊倌,志满意得,打着饱嗝,赶着羊群,黄狗殿后,走向对面山上的那片土地。羊倌突然会“叭”地甩响一声脆鞭,伴着一声悠长尖利的口哨,一首牧羊歌就脱口而出:
一铲铲捞饭一碗碗汤,
喝了钱钱汤俺想起了娘。
一条条河来一道道梁,
过了那圪梁就是那村庄。
门搭搭锁来院墙墙高,
到了那村庄也不能和你好。
不灯灯(蒲公英)飞来树叶叶瓢,
妹妹你到底嫁哪里去了。
……
此时,羊倌完全沉浸在属于他的歌声里。
他已经浑然忘却了脚下这片贫瘠荒凉偏僻的高原山地。在他眼里心里梦里,远山近水,蓝天白云,就是他的世界。攒动的羊群就是他的臣民,他就是这个世界的君王。他手里的羊铲,是自己至高无上的权杖。
他肯定不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民歌之王石占明那时还没有出现在高山上纵情歌唱。
我知道,是农家的“钱钱汤捞饭”给了他温暖,给了他力量。看到了吗?他铲起了一块石头,奋力甩向远处,那石头带着呼啸,击向了不可知的命运和远方……


《榆社文学》欢迎赐稿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优秀习作等均在征稿之列,择优发表纸质媒体。

3.来稿文责自负,字体格式为宋体5号,首行不空两格,以word文档形式 投稿,不接收链接或PDF格式稿件。来稿请注姓名(笔名)、200字以内作者简介、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

4.稿件面向榆社籍作者及所有热衷榆社文化研究者。

投稿邮箱:1144569744@qq.com

 

榆社文学微信公众号平台

本期主编:水银月亮

声 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品均属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写作交流 ■文化传播 ■思想争鸣 

扫码关注榆社文学

榆社文学
搭建交流平台,展示会员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