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宝刹崇圣寺
祥风缭绕苍崖翠, 宝刹名山访圣僧。
出榆社城,上平榆高速,下云簇湖出口后,经河峪、河窊、海眼,过北水、西河底、上赤峪,一路驱车向西60多华里,只见峰峦高耸,涧壑险峻,苍松扬涛,秀柏拥翠,在群山环抱、祥云缭绕的山坳里,有一座古朴大方,庄严雄伟的寺院,掩映在香花绿树之中,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社县禅隐山崇圣寺。
入寺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座名山宝刹的由来。禅隐山崇圣寺位于榆社县河峪乡西河底村上赤峪自然村西北禅隐山北山坳。据光绪七年《榆社县志》记载:“禅隐山在县西六十里地最幽寂相传昔有高僧隐此因以为名”,故名禅隐山。碑载:“武乡西北山曰禅隐山之阳古寺曰崇严,始建于唐,宋嘉祐年间(1056—1063)改称崇圣寺”。后毁于兵火,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重建。元至正九年(1349)重修。后清康熙42年、雍正10年、乾隆13年、嘉庆8年(原资料为十四年(1809))、光绪18年、民国十八年(1929)以及解放后一九八八年、二〇〇五年,屡有修葺。现存殿、亭、宇、廊、僧舍50余间,唯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是榆社县古建筑中的精品之作,是榆社古八景之一“禅山云隐”。二〇〇四年县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山口,举目瞭望,只见北面山坳,白云缭绕,松柏交翠,风景优美,如入仙境,恨不得举步前行,先睹为快。
顺南山坡下去,首先要过利生桥,也叫“仙人桥”,这是通往宝刹的必经之路。过桥上坡,一通“标识碑”赫然醒目,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落款为:国务院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标识碑”西面,是一砖二石的三座住持僧灵塔,塔东就是崇圣寺。
举步进寺,便可一览圣境。崇圣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后高前低,由上、下两座院落组成,中轴线建有山门、菩萨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配殿、僧舍、厢房及碑廊。
由高悬“崇圣寺”门匾的山门进去是寺庙下院。下院北面三米高的石砌高台上,是上院南殿。南殿后檐出廊,廊下佛台上盘腿端坐着慈眉善目的弥勒佛,佛身高2米,通体金黄耀眼,双手呈无畏印和与愿印。弥勒佛右侧竖有长方体青石碑一通,高1.6米,宽0.7米,厚0.2米。碑首为:“大金沁州武乡县禅隐山崇圣寺十方禅会记”,落款为:住持传法嗣祖沙门悟真;助缘僧福秀、福等6人,沁州武乡县主簿权县事贾天立石等字样。碑背是各方捐助单位、人员芳名录。落款为:大朝戊午年正月旦日、庚子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大印)。弥勒佛座下是石券仙人洞。洞东西两侧各砌石窑3孔。下院东西各有厢房5间,南为山门供出入通行。院内奇花异草,清香扑鼻,好一个清幽雅静、祈祷诵经的好去处。
由下院弥勒佛脚下顺东西两侧的台阶,拾阶而上,从东西两道门眉上分别雕刻“名山”“ 胜境”的门楼进去,便是寺庙上院,这里是崇圣寺的佛事中心。上院为四合院。北面参天古树下,是庄严恢宏的大雄宝殿。牡丹、莲花等精致的砖雕屋脊中央双层吉星楼高耸,屋顶四面出水,猫头滴水,屋檐微挑,卧栏斗拱,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前廊下,四根粗大的红漆明柱不仅支撑着宏伟的大殿,更承载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四个青石柱础由东向西分别刻着大篆“万寿无疆”四字。据庙里僧人介绍,这是全国寺庙唯我独有的珍品。前廊两侧各竖石碑一通。东面是佛历二五四九(笔者注:公元2005)年三月十五日,由鹿林威撰文、贡琰书丹、鹿建平勒石的“重修崇圣寺碑记”。碑背面和西面石碑为捐建功德碑。大殿内,正面佛台的莲花宝座上供奉弥勒佛等佛像三尊,阿弥陀佛、消灾二弟子伺立两旁,东西两侧各奉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大殿东侧,竖石碑2通,为:大清光绪拾捌年玖月谷旦立“重修禅隐山碑记”和功德碑;西侧竖石碑三通,为中华民国十八年夏历六月吉日“重修禅隐山碑记”,落款为;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一部本科毕业现充第五贫民高级小学校主任教员德甫冯保明谨撰,本邑第三区第十四编村充任下赤峪村村长水基刘中汉谨书。其余为功德碑。上院东面上首为东殿两间,分别供奉送子观音和药王、财神;东殿南侧为僧房3间;再下为碑廊,内立石碑6通,分别是:大清乾隆13年10月20日、康熙42年7月、嘉庆8年“重修禅隐山碑记”及其功德碑,以及大清雍正10年9月“禅隐山改门作殿创立护法新建钟鼓楼碑记”和大清嘉庆18年9月“重修利生桥碑记”。上院西面上首为西殿两间,分别供奉地藏王菩萨和关公;西殿南侧厢房5间。上院南殿为菩萨殿,殿前屹立护法神一尊。殿内佛台上供奉观南无大悲世音菩萨。南殿门前左侧有大清雍正10年9月“重修正殿三极殿新建南殿碑记”石碑一通。南殿东西两侧原为钟鼓楼,后改为山门,通往下院。
禅隐山之美,不仅在于崇圣寺庄严肃穆,还在于她环境幽雅,景致迷人。据光绪七年《榆社县志》记载,这里之所以被誉为榆社古八景之一,是因为这里景色优美、景中有景,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长老松、利生桥、仙人洞、道人泉,和已经不复存在的毗户阁、千佛楼、睡佛殿、牛皮鼓等禅山八大景观更是令人迷恋忘返。
长老松:进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屹立在寺院中的一株参天古松。多年来关于长老松的传闻至今犹在:“大老松、二老松,四大天王把山门。”可见当时的山门情形。可惜现在大、二老松都不见了。唯上院有这株三老松,树龄已逾1200余年,躯干挺拔笔直,高二十多米,冠盖如伞,故又叫伞松,荫影面积达二百多平方米。相传:若遇阴雨,躲避其下,不论人畜多少都可避免雨淋之苦。有一次,一个羊工赶羊来避雨,见树下已有很多羊群。不由说:“羊那么多,恐遮不住了吧。”一语未了,神验失去。传说不可考证,但二〇〇八年十月,被晋中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管护对象,有刻石为证,确是真的。现在它像一尊高大雄伟的圣神,长年累月守护、荫庇着脚下的寺院和这一方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又像一位热情好客的僧侣,远远招呼着对面远道而来的香客游人。由此不由你不急步向前走去。
仙人洞:在崇圣寺下院正北墙脚,传说通过上院南殿、正殿佛座下,可直达本县雾云山,洞深四十华里。曾有高僧隐于此洞,当时石宝幽深,白云紧锁,高僧在此得道成仙,由是而山名禅隐山,洞名仙人洞。后因一小和尚入洞未返,住持僧遂以石堵塞。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现在确有洞口完好如初。
利生桥:在寺西南,石砌拱券形,横跨深涧,架通南北,又叫七步仙人桥。曾流传有人过此桥时,紧七步、慢七步、不紧不慢还是七步的说法。据大清嘉庆十八年九月三日“重修利生桥碑记”载:“禅隐山有寺名崇圣寺之南有桥名曰利生桥”。桥长25米,高10米,宽5米。桥身是用雕琢有秩的条石砌筑,下有桥涵排水泄洪,涵洞券顶有石刻“仙人桥”三字。走在桥上,远处青烟缭绕,眼底碧水丛林,使人有如驾祥云,飘然若仙之感。
住持僧灵塔:过桥登山便可见本寺元明时期第十代、十二代、十九代住持僧灵塔三座。由西向东,第一座为六层八角形圆顶砖塔,属明代建筑。塔身高10米,塔基为七级青砖砌筑,直径约2.5米。塔座为压地隐起石榴华、牡丹华砖雕,每一层塔檐,均显现古代工匠精美灵巧的牡丹、石榴华雕琢工艺。塔身南有一神龛,供奉佛像。第二座、第三座均为二层八角平顶石塔,高2米,径约1米。塔座、塔帽均有石刻雕花。第二座第二层3面有石刻文字,其中南面显示:住持第十代普恩大师寿公灵塔。第三座二层5面有石刻文字,其中北面显示:清净广慧大师溪镜公寿塔。落款为:大元国元统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工建,荣禄大夫陕西诸道御史台中丞张晏题词。下院西厢房保存有残碑一块,显示为:禅隐山崇圣寺第十九代住持长老顺公灵塔。
道人泉:在寺东白龙神庙前,泉水由白龙神座下流出。白龙神庙为一明两暗三间,明为庙门,暗为木棂窗。庙内现供奉天、地、水三神。庙前有“重修龙神庙碑记”石碑一通,落款为大清康熙29年10月中浣之吉。庙院有八角井一眼,直径达3米,井内有一株柿树科古树,名曰君迁子,树高近20米,树冠繁茂,树龄1000年。二〇〇八年十月晋中市人民政府列为管护对象。龙神庙传说颇多。相传一客僧来自五台山,投宿于此,寺院胜景使他赞叹不已。唯艰于汲水困难,客僧夜不能寝。拂晓即将持柱杖徘徊于寺左,以杖画地,让人挖掘,挖了不到一尺,僧遂离去而泉涌如注。事后,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点化。自此土脉增秀,松柏丛生,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息,清澈、甘冽,饮用此水于身体大有益处。还有传闻:过去八角井内常有龙神显灵,乡人遇婚丧大事,需要桌椅板凳、锅碗瓢勺,只要去井台焚香祷告,并报出数量,井内就会如数浮出所需桌椅餐具,用后及时归还,如有损坏,如实告知,不掏钱付费,下次还可照常使用。当地民众多受其益。不料遇一无赖贪心不足,用后竟将东西据为己有,而且向求借的乡人勒索钱财,从此井内再也求不来家具了。
道人泉对面南山坡上还有戏台3间,始建年限不详,清代康熙和光绪年间曾有重建、重修,供每年四月二十八庙会为对面寺院众神和香客游人看戏。可惜现已塌毁,只留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兴盛和繁华。
山青水碧,祥云缭绕,经声悦耳,青烟袅袅,无不令人流连忘返。这隐居深山的宝刹,寺庙不大,还真使人难以忘怀。综观之,这里有三多:一是供奉神灵多,上下两院共有石雕泥塑神像28尊。其二是名胜景观多,除留有原来旧八景之四处外,还有住持僧灵塔、八角井和新添铸有“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字样、高1.3米、径1米的大铁钟和长2米、高1米、宽0.6米的“禅隐山崇圣寺”大鼎,为寺庙平添了古朴神圣之感。其三是历代石碑多,通览寺院,共保存各类碑刻21通,为榆社仅有。大雄宝殿“万寿无疆”柱础更是稀世珍宝。
归途回味,闭目深思,此情此景,历历在目。难怪历朝历代这里香客寺僧云集,游人墨客不断,吟诗赋韵者更盛。这里就敬录前朝清人陈重九七律《禅山》一首作结吧:
一朝脱略访名山,愿学高人寄此间。
心静静如明月静,身闲闲似白云闲。
兴来有句留堂壁,睡觉无心启户关。
兀坐芸窗舒眼望,落花片片水潺潺。
二〇一四年六月于吟痴斋
1946年3月生,山西省榆社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山西黄河散曲社副社长、榆社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曾任晋中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晋中诗词学会副会长、榆社诗词学会会长。著作和主编诗文集《浊漳之歌》《浊漳曲花》《古今诗人咏榆社》《回首无憾》等14部。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优秀习作等均在征稿之列,择优发表纸质媒体。
3.来稿文责自负,字体格式为宋体5号,首行不空两格,以word文档形式 投稿,不接收链接或PDF格式稿件。来稿请注姓名(笔名)、200字以内作者简介、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
4.稿件面向榆社籍作者及所有热衷榆社文化研究者。
投稿邮箱:1144569744@qq.com
榆社文学微信公众号平台
本期编辑:水银月亮
声 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品均属原创,未经授权允许不得转载。
扫码关注榆社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