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吴明盈:自然育人,育自然人,把握绿色发展的未来

文摘   2024-09-14 11:00   江苏  

  看   点     

新一代的年轻人如何成为塑造未来趋势、改变社会运行方式的力量?苏州中学园区校毕业校友吴明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她作为一名鸟类观察爱好者,经历了感受湿地、理解湿地,到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和科普宣教的成长过程。

她在苏州中学园区校接受湿地教育启蒙,利用暑假社会实践加入教授团队参与苏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调研。之后,她积极参与苏州市林学会活动,成为湿地监测、科普宣讲和摄影等多方面的能手。她对湿地和鸟类保护的认知不断深化,在苏州市组织了一系列湿地自然教育活动,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湿地保护。这展现了年轻人全新的视角,充满建设性的思维和无限活力。

今天,我们期待园区校学子能与毕业校友一样,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以一种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面对生活,去成就自己,更美化世界。



本期作者

吴明盈 Mingying WU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本科生,苏州市林学会青年志愿者,鸟类爱好者,一作论文被《环境教育》杂志录用,2023-2024年先后以队员和队长身份两次参与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省级重点团队,对“苏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路径”进行调研,被中国日报、中国共青团杂志、江苏共青团、姑苏晚报等各级媒体报道,获评2023年江苏省级优秀团队。



SHS - SIP



榜样力量 | 吴明盈:自然育人,育自然人,把握绿色发展的未来


文字 | 吴盈明


01


播种:湿地中学自然教育启蒙


趴在教室外的走廊扶栏上,看着外面摇曳的芦苇,数着掠过芦苇的一行行白鹭,这是8年前进入苏州中学园区校后最让我着迷的“课间节目”。我的母校苏州中学园区校是一所建在湿地上的学校,其建校选址远离城区,在原西马镇斜塘村的一片湿地之上,东面有未被开垦的原始湿地区,南面有吴淞江湿地,西面是金鸡湖湿地生态园,北面是东沙湖湿地公园,坐落于湿地包围之中;校内保留了一块二十多亩的小微湿地生态园,是白鹭、夜鹭、小䴙䴘、黑水鸡、环颈雉、戴胜等多种野生鸟类在城市中栖息的乐园,也是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我的学习乐园。



图为现在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及其周边湿地资源分布


也正是这一份得天独厚,学校围绕湿地文化设置了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创建了“大自然立体课堂”西马斜塘湿地和“人文立体课堂”西马湿地博物馆,培育了“多元共生 价值尊重 人性完善”的湿地精神。由此,我了解了湿地、懂得了湿地对鸟类栖息的意义。每当生物老师在湿地博物馆里指着鸟类标本谈天说地时,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在苏州中学园区校就读的三年时间里,我的心中不知不觉种下了一颗热爱湿地的种子。



图为苏州中学园区校教学楼与湿地

图为苏州中学园区校西马斜塘湿地

图为苏州中学园区校西马湿地博物馆


02


萌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上大学后我了解到观鸟这种活动,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既没有专业的设备,也缺乏科学的方法。大一暑假我加入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夏海力教授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前往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震泽湿地“籽庐”工作室、虎丘湿地公园等多家单位,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以多重视角探究苏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路径。这次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调研经历,让我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苏州市的湿地保护工作形成了整体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搜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苏州市林学会,知道这里聚集本市林学、植物学、鸟类学、生态学等各学科多位专家,凝聚多方力量,为苏州市湿地自然教育搭建平台,举办了多种湿地科普教育活动。从此我积极参与林学会活动,也借此认识了很多观鸟大咖。


图为2023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前往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调研

图为2023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前往震泽湿地“籽庐”工作室调研


03


生长:深入参与苏州市林学会活动


经三下乡社会实践,我对湿地和鸟类形成了基础认知,变得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愈发迫切地渴望学习更多生态学知识。于是我持续关注苏州市林学会公众号,参与了23年秋季观猛总结大会、我国野菜资源讲座、湿地科普课堂等活动。每周五下午上完最后一堂课,同学们回到宿舍休息追剧,我则兴致冲冲背上书包去大公园参与科普课堂;难得的周末时间,同学们在球场运动,而我扛着一台相机一台望远镜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湖边和山林观鸟;同学们的朋友圈里是美食美景美照,我的朋友圈里却全是斑鸠、白头鹎、红隼、夜鹭、白鹭。我并不认为参与这些活动挤占了休息时间,相反,湿地科普课堂将我从单调的专业课知识中解放出来、观鸟的过程让我更近地感受了大自然,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渐渐的,大家都知道了学校里有这么一位喜欢鸟的同学,甚至有些朋友会用“吴小鸟”称呼我;他们有时碰到不认识的鸟类也会拍照发给我,问这是什么小鸟,我也会耐心地回答,并且告诉他们有关这种鸟类更多有趣的故事和知识,希望让更多人感受鸟类之美。


红隼 拍摄于苏州科技大学敬文书院顶楼

长尾缝叶莺 拍摄于香港公园

黑鸢 拍摄于香港北角

橙腹叶鹎 拍摄于安徽黄山宏村

栗背短脚鹎 拍摄于福州烟台山

各种鸻鹬 拍摄于连云港海边


随着“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科普课堂持续开展,林学会发出志愿者招募通知,我抓住机会主动报名加入团队,进行辅助拍摄、义卖讲解等工作。在课堂中我跟随老师系统地学习观鸟知识,包括观鸟最佳时间地点、观鸟的八个要点、辨别鸟类的方法等。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个知识点是小黑嘴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看了一张十二生肖的图片,再通过学名和别名引申到牛头伯劳、鹊鸲等十二种鸟类,让我一下就牢牢记住了十二种鸟类的名称和习性。


图为担任林学会科普课堂志愿者辅助拍摄

图为小黑嘴老师在科普课堂中讲述的十二生肖与十二种鸟


在吸收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把它们传播给了更多的人。我回到母校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开展关于苏州市常见鸟类的科普讲座。在讲座中,我介绍了苏州市常见的鸟类,如喜鹊、斑鸠、戴胜、夜鹭等,并探讨城市发展对这些鸟类所带来的影响。我呼吁大家珍爱自然,保护鸟类,同时鼓励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苏州市林学会的活动,为培养下一代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贡献我们的力量。


图为回到母校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开展鸟类科普讲座


今年暑假,我跟随林学会成员前往常熟开展野外调查,在昆承湖、长江口等多个水系和农田处进行鸟类观测;之后又前往昆山锦溪,开展科普课堂《舌尖上的“水八仙”》,让孩子们在这节生动有趣、充满互动体验的科普课堂中意识到湿地与生活的紧密相连。在课堂中我帮助拍摄照片、鼓励互动、维护现场秩序、解答小朋友的疑惑。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鸟类学植物学知识,更让我体验了向往已久的林业人员工作日常,同时也为湿地保护科普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图为与苏州市林学会成员前往常熟开展生态调查

图为在常熟生态调查时农田中观察到的火斑鸠

图为在常熟生态调查时长江口拍摄到的中杓鹬


04


开花:发现与感悟


自然育人,育自然人。自然教育帮助确立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引导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苏州中学园区校的湿地自然教育启蒙了我的生态意识,在我心里种下一颗热爱湿地、向往自然的种子。长大后我再前往湿地公园,就像去会面一位阔别已久的老同学,倍感亲切,也情不自禁想为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作贡献。

生态保护,久久为功,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独有的责任。其重要性需要各群体广泛参与携手共建。近年来苏州市持续创新湿地科普宣教,成立湿地自然学校、开展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湿地大讲堂等活动,用湿地自然教育培养居民生态意识,凝聚多方力量,共创国际湿地城市。其长远性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持续不断地担当。如中韩两国青年志愿者组成了“Happy Move”全球青年志愿者团,在海南省那央湿地开展志愿服务,得到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的充分肯定。又如海口青年志愿者的“美舍河变形记”项目,通过巡查巡护、流动宣传、定点讲解、环保小课堂、认领植物、关爱“治河”工人等具体的志愿行动,利用VR可视化技术、网格化布局等方式,带动美舍河周边居民自觉改变原有的认知,转变过往不良行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广泛而持久的环保宣传氛围,达到共治共享的效果[2]。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3]。青年积极承担绿色治理责任,有助于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最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在苏州市林学会的活动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每当我回到小学开展鸟类科普讲座介绍苏州市林学会时,也有非常多的小朋友表示知道甚至已经参与过活动,可见苏州市湿地科普宣教举措卓有成效,成功带动了大批青少年参与,把握了绿色发展的未来。


图为与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学生合影


我坚信,唯有通过认知和了解,我们才能逐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进而激发希望为之贡献的愿望,最终参与到自然保护事业中。这就是科普工作的价值所在。我深信苏州能探索出一条在经济发达地区湿地保护的独特路径,以生态赋能城市发展,最终成为国际湿地城市的典范。


文字来源:苏州市林学会微信公众号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好学校就是好教育 好老师就是好课堂 好学生就是好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