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春节,网友们看到爆笑的项目,调侃中总会和春晚绑定:
“春晚在逃小品,没它不看”
“早知道这么搞笑就留着春晚看了”
“上春晚”玩笑的背后,实则是对项目“幽默感”的顶级认可 ——
梗密且自然、没有突如其来的“包饺砸式”尴尬,还能感受到品牌的诚意与用心。腊八这天,由贾冰和李现主演、张大鹏导演执导的伊利贺岁短片《过年好搭子》,火了。这就是一部让人看了又看,还会懊恼“现在看了春晚还看啥”的好广告。截至1月13日,数百个微信第三方视频号免费转发视频,播放量超500万,互动量超20万;小红书第三方账号「创意路边社」发布的视频播放量超400万;抖音平台多个营销号自发参与讨论,其中最火账号视频播放量超1000万,互动量超80万。《过年好搭子》里,一向大哥范儿示人的贾冰,这次却化身萌萌哒但碎嘴子的伊利牛奶,一顿叭叭中,上演了一出“冰在囧途”的爆笑戏码。来,我先笑为敬:
然而,尽管很多人会用“抽象”和“好笑”形容这支广告,LxU以乘高级合伙人,首席创意官田振却说:
“或许大家看到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意呈现,但我们内部还是认为:
《过年好搭子》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广告项目——从消费者洞察、到策略的推敲和制定,再到创意的呈现和执行,整体流程是非常扎实和正统的。”
那么,这部扎实、正统的《过年好搭子》,是如何创作出来并赢得大量好评的?数英火速邀请到了《过年好搭子》伊利品牌团队,以及LxU以乘主创团队,深入聊了聊项目背后的一切。采访前,我们也从评论区整理了几大热门疑问,充当了一回网友的“嘴替搭子”:1、“搭子”和“百搭”的概念,是否会过于常规?如何让常规的创意更“锐”?
2、有人说,短片到榴莲那里结束最好,后面节奏会往下“掉”,整个创意层次的设计有何考量?3、近年来贾冰老师在广告圈曝光率极高,是否担心观众对他产生审美疲劳?4、张大鹏导演为广告注入了哪些独特的细节和创意元素?6、LxU以乘曾说要“亲手改变广告”,《过年好搭子》做到了吗?全文字数破万,预计阅读时间30分钟
建议先收藏再看!
受访嘉宾:
伊利品牌管理部总经理,张扬
伊利资深品牌总监,常文东
伊利品牌副总监,黄东放
伊利品牌助理经理,李栋楠
伊利品牌培训生,朱益慧LxU以乘 联合创始人,李雨
LxU以乘 高级合伙人,首席创意官, 田振
LxU以乘 业务总监,滕阳
LxU以乘 创意总监,张晶“不做红花,甘当绿叶”的差异化礼赠定位,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策略。
谈及这一策略的来源,LxU以乘用“天时地利人和”来评价。2025年是伊利延续「万事如伊,大吉大利」春节IP的第三年。今年的CNY营销,伊利想要更进一步,从更务实的角度出发。因此,一开始LxU以乘的提案是“过年提我,好使!”,后来才逐渐地发散成为:“百搭”意味着伊利并不是年货送礼的主角,只是一个配套的选择。很多人过年时,都会提一箱牛奶再搭配其他礼品。还有网友调侃,自己都是临时买两箱牛奶“凑数”送礼。这种看似随意的行为,恰恰反映了牛奶在春节礼赠场景中的百搭属性:它既实用,又不会出错,是年货的稳妥之选。不过,刚提出“百搭”概念的LxU以乘,“心里也有点没底”。数英:从“过年提我,好使”,再到“过年好搭子”,为我们分享下策略推导的过程吧!LxU以乘田振:接到Brief后,我们结合今年的大环境和经济氛围,从务实的角度先提出了“过年提我,好使”的概念,旨在平衡品牌推广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后来品牌反馈这个点太聚焦了,我们就基于这一初步概念提出了“春节百搭款”的定位。刚开始,我们心里也挺没底的。因为“搭着买‘的策略将品牌放置到了“绿叶”的位置,姿态很低,不再强调以往春节期间那种“非我不可”的强势定位。但这又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新策略,它意味着春节营销并不是零和游戏,我们创意人也不必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让LxU以乘意外的是,伊利品牌谦逊让位,接受了“春节百搭款”的概念。因为这一定位,刚好契合了伊利的市场调研结果。
2024年10月起,伊利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5-6个具有代表性的一、二、三线城市展开消费者调研。通过定性访谈,品牌方发现消费者对伊利的普遍认知也集中在“春节期间顺手买、搭着买的选择”。“我们在调研的时候,主要询问消费者三个方面的问题:1、消费者对"年味"的情感认知与体验变化;
2、节庆期间的礼品消费行为,包括送礼习惯的延续和变迁、礼品选择标准和决策因素;3、乳制品在节庆消费中的定位,及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角色。
和用户深访之后,结合以乘的提案,我们整个春节营销就有了初步的策略框架—— 伊利是春节送礼的百搭选择。”然而,在“百搭策略无懈可击”的声音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看法 —— “百搭”“搭子”概念的使用已趋于饱和,也略显平淡。
数英:“百搭”和“搭子”的概念过去一年大家用得很多了,怎样才能让搭子的概念变得更“锐”?
伊利:我不认为一个普通的概念,就注定不是一个好概念。首先,从“搭子”这个词中,我看到的是大众文化的普适性和鲜活的消费者语言。每天都有无数的新梗涌现,但是不是都能够为品牌所用?我认为关键在于:这个梗是否足够口语化和大众化,能成为品牌和大众沟通的基础。其次,考虑到伊利品牌已实现90%以上的市场渗透率,面对如此广泛的消费群体,我们需要将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元素与大众化的消费群体精准对接。因此,在诠释“搭子”的概念时,倒逼我们运用犀利、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来诠释。
LxU以乘田振:“百搭” 概念,如果没有策略做根,就是飘着的、没有分量的。今年伊利讲百搭款,就是有前期的策略做根的—— 作为一个国民品牌,伊利低姿态地告诉你:你过年不一定要买我,大家送礼也不会只拿一件,搭着买就行。因为品牌足够坦诚,所以讲出去就是有亲和力且有力量的。
所以好多梗和词用得不好,我觉得是因为背后没有策略做“根”。当有扎实的策略在的时候,我们再去讲创意也是有劲儿的,而不会只是流于表面。如今,海量用户的正反馈,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成功。
从“百搭”到“过年好搭子”,伊利没有在春节助攻“回家团圆”的情感氛围,而是抓住了"回家带啥好"这个让人挠头的难题。“这ROI包高的。”有网友在项目评论区这么打趣,也从侧面印证了“百搭”策略在心智上的高转化力。敲定了“百搭”主题后,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找一个“春节百搭大使”。
这时候,贾冰老师就登场了——要论百搭、接地气、有观众缘,还有谁比他更合适呢?
“百搭百搭,搭不上生活就是白搭”,这是一个牛奶的自我修养。
从“伊利百搭”到“百搭的牛奶”,再到“贾冰代言奶,李现代言人”层层递进。
第一层:春运、年货采购和礼赠场景
这一层,通过贾冰的“大头牛奶箱”形象,聚焦于春运、送礼等春节年货场景,直接点明了“过年,搭箱伊利总没错”的核心信息。配合贾冰时不时的白眼、吃瘪和不耐烦的演绎,演活了天天说离职却月月满勤的打工“奶”。可以是年货的好搭子
据伊利团队透露,之所以选择贾冰成为“春节百搭大使”,是基于他独特的春节氛围感,“贾冰老师的幽默风格与接地气的形象,能够将春节的热闹与喜庆传递给消费者,契合伊利春节营销的情感需求。”
数英:从去年“像哥一样享受春天”开始,贾冰在广告中的出镜率极高。会不会担心大家对他有审美疲劳?LxU以乘田振:正是因为贾冰老师拍了足够多的广告,这恰恰证明了他的“百搭”。从实际拍摄过程来看,他不管是搭戏还是拍摄广告,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百搭”演员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数英:贾冰老师既然跟这么多的品牌都能擦出火花,会不会担心大家记住的只是贾冰,而品牌的身份和角色在中间会变得模糊?伊利:能和贾冰老师擦出火花的品牌多,这证明了他能把很多广告演绎得很好,这也是我们选择他的目的。
贾冰老师很尊重我们的创意,他的表演尺度也非常开放。前期导演也和他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双方对角色的理解是一致的。
至于“品牌身份模糊”的问题,我认为既然我们这支广告贾冰老师全程扮演伊利牛奶,就已经实现了品牌与代言人之间的最强绑定,也完全满足了我们的曝光需求。拍摄花絮
第二层:牛奶在生活中的百搭场景
在这一层,贾冰从牛奶箱中“跳脱”出来,化身成为一盒伊利牛奶,穿梭于熬汤、冲咖啡等生活场景中。这种拟人化的创意表达,让伊利牛奶的“百搭”属性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它不仅是春节礼赠的选择,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万能搭档。看到贾冰的双开门直角肩西装就开始笑了,谁懂
刚想耍帅一秒“烫到”
数英:有网友认为到了榴莲那里结束就是最好笑的,后面往下“掉”了,大家怎么看?
LxU以乘田振:我们开会的时候,客户就有提到要把“百搭”的概念打开,“百搭”不能只是送礼的“百搭”,否则“百搭”就是有局限性的。事实上,牛奶的使用场景远不止送礼——无论是熬汤、冲咖啡、还是和面蒸馒头等,都会使用到牛奶,后面这部分内容强调的也是牛奶在生活场景中的“百搭”属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贾冰老师的形象只停留在“奶箱”上,其实创意的路径是窄的。如果没有后续生活场景的延伸,整个短片也是没有层次感,是平的。不过后续部分也不长,而且因为这些贴近生活的细节,让整个短片又“升华”了。
伊利:后半部分有一句文案“百搭,不搭上生活就是白搭”,是整个短片很重要的策略支撑,我们都团队都蛮喜欢这句话。伊利作为领导品牌,我们有责任去把牛奶的百搭性体现出来。正因如此,我们前面讲了送礼之后,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跟生活的相关性。
伊利想要跟消费者沟通的是:在整个的消费环境下,除了补充营养之外,牛奶是像米、面、油一样,它悄无声息,但是一个基底的、刚需的存在。在短片中也有呈现,炖鱼汤、麻辣烫、拿铁、蒸馒头都会放牛奶去提升美味,其中解辣的场景,我们真的去查阅了文献,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帮助解辣。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场景化的表达,唤起消费者对于牛奶使用场景的记忆。百搭,不搭上生活就是白搭
有红花了,我能给它搭绿叶
搭的了香,也解的了辣
喝一口,还辣吗?
百搭,绝不抢,绝不抢戏
不露脸都能发光
搭什么都合适
搭什么都精彩
百搭,就是一个牛奶的自我修养第三层:双代言人策略收尾 —— 贾冰代言奶,李现代言人
广告最后更是点睛之笔。当贾冰与李现进行友好的业务探讨,问李现代言什么?贾冰脸上闪过一丝苦笑,随即化身为“牛奶高达”,只为搭上李现的“代言人”身份。在贾冰的演绎下,“百搭”概念没有因为反复重复而变得无趣,反而以独特的形式,跳脱出了代言人营销的惯例。
数英:“贾冰代言「奶」,李现代言「人」”的创意灵感来自哪里?
LxU以乘田振:因为贾冰整个广告都在演绎“牛奶”,李现在后面作为代言人出现,我们就聊着聊着这个创意就出来了,最后也保留了下来。不过在创意的最初框架里,贾冰只是作为“一盒奶”的形象去发想的。但是张大鹏导演为整个短片加分不少,他在看过脚本之后,建议贾冰的形象应该产生变化,于是就把脚本演绎成了“从一箱奶”变成“一盒奶”两个层次,整个创意一下子就变得很巧妙。
伊利:因为是无实物表演,贾冰老师只露一个头或者是露半身,他的演绎空间是有限的,无法体现他的精湛演技。你会发现他从奶箱出来之后,无论是拿吸管,还是被烫一下哪里,他的演绎都是又搞笑又精彩的。
LxU以乘告诉数英,虽然整个表演的过程都是无实物的,但贾冰老师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给到的反应,包括他自己设计的一些巧思,为整个短片增色不少。例如,
当有人在他旁边塞行李,贾冰临时表演被挤压到的“咳嗽”,配套的“百搭”的声调也有所变化;
当他旁边有大鹅,他微笑着表演“百搭”的同时,还瞟着大鹅,担心啄到他;
当他要表演吓哭了小朋友,吊着威亚的贾冰依然变换成了与小朋友沟通的“更俏皮”的语气。
和贾冰的合作,给了整个主创团队足够的安全感和惊喜。“贾冰老师给到的反应很多,很足。很多非常小的细节,临时拍摄的时候就加进去了。整个拍摄过程就都挺顺利的。”
数英: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个创意跟之前大众点评×李雪琴的《史上首个啥都不好使的大使》,以及森马×徐志胜的《绒毛的歌》有点类似,团队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评价?伊利:大众点评和森马的这两个作品,是我们非常认可和值得学习的作品。如果要说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把代言人用的比较好。业内人士肯定是能清晰地理解两个作品创意的不同之处的。唯一的相似之处,还是代言人的使用手法比较有创意。
LxU以乘田振:我觉得其实这种代言人的使用手法,或者说对产品的演绎,其实也没有那么地独特。就像乔治·路易斯很古早的报纸广告时期,他会用沙发的皮具做一个小怪兽出来,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品牌的品质。
就像伊利团队讲的,我们是把代言人用好了,这跟以往的代言人拍广告的形式是有差异的。可能因为大家觉得这几条内容类似,就在于这种对代言人的差异化运用,但我们的核心创意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乔治·路易斯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知名广告人。
他曾为人造皮革品牌Naugahyde虚构了一个两三米的动物“Nauga”作为传播符号。
这种动物每年褪皮一次,褪掉的皮就是品牌推广的人造皮革。
回看整个创意打磨的路径,我们会发现,伊利是一个既“玩得来”又“玩得开”的团队。不少网友都感慨“一定有个非常开明的领导,才能容纳这样的创意出街”,这背后,是伊利品牌团队对创意极高的悦纳度。网友评价
数英:整个创意设计过程中,会不会担心太飞了,要求LxU以乘收一收?品牌和代理商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整个创意的打磨过程中,彼此给了对方很多的帮助。作为品牌方,我们也是鼓励品牌更“飞”一点。只是在一些对品牌的理解、对目标人群的把握、对品牌调性的控制以及品牌的露出上,我们把控得会多一些。我们整个团队对创意的要求和阈值还是蛮高的。其实最开始创意是比较平淡的,由于我们是第一次跟以乘合作,就在不断地鼓励他们要放下包袱、卸下枷锁,真正地燃起创作热情去做这件事。可能LxU以乘一开始是比较谨慎和保守的,经过了几轮会议之后,他们感受到了我们对创意的open和开放,所以后来他们很快就进入到了创作状态。很多项目表明,一个项目的天花板,往往取决于客户的天花板有多高。
品牌对创意的包容度、对风险的承受力,以及对品牌长远价值的理解,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最终高度。
在拍摄和制作环节,项目主创团队选择了“导演好搭子”张大鹏和“制作好搭子”必火,组成了黄金搭档。“顺利”,也是LxU以乘对整个短片的关键评价。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拍摄、制作、后期一气呵成。张大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2019年执导《啥是佩奇》宣传片全网刷屏,成为现象级传播事件。
此后他接连推出《喜相逢》、《吃掉刘春梅》、《快手 可爱中国》等众多作品。
2023年1月,张大鹏执导总台2023年春晚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 1 张大鹏导演+必火制作团队,加分+1+1+1
这么搭行吗?
导演:哥,您百搭
我只露一个头啊
导演:突出您是头...“头部演员”张大鹏导演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深深吸了一口纯牛奶。数英:整个短片用“广告真人秀”的形式包了起来,导演本人也成为了创意的一环。这种拍摄方式是否在现场激起了更多的火花?
LxU以乘田振:我们跟导演第一次通电话就通了一个多小时,当时就能感受到张大鹏导演强烈的热情。因为他需要帮我们把文字脚本以视觉形式呈现,而整个项目从策略、创意、到代言人选择,导演都是非常认可的。导演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一开始提出让“贾冰从一箱奶变成一盒奶”,到拍摄的时候,怎样充分调动起贾冰老师对整个短片的演绎,要求贾冰老师给什么样的反应等,张大鹏导演都加分不少。他拍摄的每一条都很完整,所以其实我们的素材是很丰富的。比如短片开始那场戏,我们只有几句文案,导演设计的固定镜头已经30多秒接近40秒了,但是大家并不会觉得节奏进入得慢。这就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因为搞不好前面就会变得很长很长。因为和张大鹏导演合作,我们只需要把品牌想要传达的核心去控制住,剩下的东西就相信他就好了。
而在制作方面,LxU以乘《过年好搭子》项目业务负责人滕阳向数英透露,“我们的拍摄部分仅用了三天,而后期制作则花费了三周左右的时间。正如大家所见,后期的工作量相当大,尤其是将贾冰老师的头部合成到奶箱上的部分。每一个场景的光影效果都需要精细调整,以确保画面自然流畅。”有了这两个“黄金好搭子”,后续的拍摄和制作都进行得极其流畅。当时Aco出来之后,就得到了伊利品牌团队的认可。
2 幽默的文案创作,加分+1+1+1
广告结尾,睡着的贾冰喃喃自语:“再有修养,那也得休息呀。”随后,他就被李现“摇醒了”。其实,这句台词的后面原本还有一句:“我是纯牛奶,又不是纯牛马”。伊利团队提到,“因为时长和节奏的考虑,我们最终把这句话拿掉了。不过,如果放出来,效果也会很有趣。”
冰哥 冰哥,醒醒
再有修养,那也得休息呀
“我是纯牛奶,又不是纯牛马”(被删除)
弟弟 好久不见啦~数英:网上有个很火的表情包,就是把“伊利”的牛奶盒二创成“纯牛马”,品牌方如何看待网友的这种二创行为?
伊利:其实我觉得网友能够玩起来是一件挺好的事。伊利作为一个30年的国民品牌,我们整个团队都要与时俱进地去跟消费者沟通。其实消费者的这种二创,也是一种自嘲式的幽默表达,也为品牌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趣味性。
伊利曾在小红书上玩梗,以“纯牛马”为灵感设计了众多贴纸。
网友评论:梗,果然还是本尊玩才好玩。
数英:其实让人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脱口秀、sketch、还是喜剧广告文案创作,很多内容都是“为了搞笑而搞笑”,LxU以乘怎么保证文案中预埋的笑点,不论南北方的人都能get呢?LxU以乘田振:我们文案写的蛮多的,后面又一点点去打磨。但其实如果大家看到我们平时群聊的话,就不会觉得创作幽默文案很难了。(笑)我觉得喜剧文案创作不要流于表面,要带着目的去创作。我们整个的文案创作是被剧情带着走的,而不是一定要有一个包袱,只有在剧情推动下的笑点,才是自然真实的笑点。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贾冰老师是东北人,但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东北元素这件事。品牌方也在开会的时候提到过,我们的创意是不是南方人也能看得懂?我们文案创作,是从故事的角度去思考此刻应该说一句什么样的话,出发点是要创作一个开心的东西,只不过刚好带了一点点东北口音。
而在《过年好搭子》各大评论区,网友们更是“随地大小梗”,用幽默的评论和二次创作,为广告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传播力。
这种自发形成的搞笑氛围场,不仅让广告的热度持续升温,也为项目的传播补齐了重要的一环。看,有网友就发现了,贾冰其实不止扮演了牛奶,还扮演了牛马;有网友建议设计成贾冰形状的牛奶盒,一定会卖疯;
还有调皮的网友说,怎么伊利的广告“逐渐泰化”,广告策划简直就是天才,单条评论点赞量都达到了9.9W+。
3 线下地推物料,同样笑到头掉
在后续的传播物料中,LxU以乘还结合春节场景下消费者的触媒习惯,创作了生活化的商超和公交站台标语,句句都“笑到头掉”:“过年提我,好使!”
“瞅什么瞅,购物车里没我难道很光彩吗?”
“搁这等你半天了,还不提箱伊利走?”
“常回家看看,光看看啊?提箱伊利更好看!”
“伊利百搭搭搭搭,大家都说好哒哒哒!”
数英:项目出街的地推物料接地气又有趣味性。趣味十足的线下文案背后,是否有一些有趣的创作故事?
LxU以乘田振:其实,在策略确定之初,我们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创意落地到线下销售渠道。客户也特别提到,希望充分利用贾冰的形象,看看能否在超市年货采购的场景中,通过货架、收银台等触媒点,设计一些匹配的文案。这些文案不仅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还要激发他们自发地拍照分享,甚至随口传播。这样一来,从线上到线下,每个环节都能看到贾冰老师的身影,形成全方位的品牌曝光和互动。
在小红书上搜索“贾冰 伊利”,许多人都随手拍下了这组有趣的文案,自发地去进行传播和分享。
这种自发的UGC加入,形成了传播的长尾效应,让《过年好搭子》的热度持续发酵,也为项目留下了开放性的尾声。
《过年好搭子》制作完毕后,LxU以乘团队就表现出了对这个广告“出圈”的信心。上线之前,LxU以乘田振还跑去问朋友,今年有没有哪个短片印象比较深刻?“我就跟他说,有一个我们主创的广告还没上线,过两天就上线了。当时还挺自信的,果然效果也蛮好的。(笑)”数英网友评价
我们采访的时候,伊利团队给《过年好搭子》项目打了9分。
1、项目的“出圈”,获得了非圈内人士的认可,这是让人欣喜的。
2、我们是第一次和LxU以乘合作,中间我们的沟通、协作和碰撞都是非常高效的,大家每次都沟通得很晚,反复推敲细节,同时也加速了我们与新公司合作的磨合期。3、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我们也期待着可能未来和LxU以乘有更好的合作和产出。”
数英:很多人都会用“幽默”、“好笑”、“抽象”来形容《过年好搭子》,这次项目对LxU以乘来说是不是全新的尝试?因为LxU以乘过去创作了很多强风格的、视觉类、美术类的作品。LxU以乘田振:其实,我觉得这件事还是要回归到广告的本质。虽然大家会用“抽象”或“幽默”来形容这次的创意,但在我们内部讨论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广告流程。从洞察到策略,再到创意的落地,每一步都非常扎实。尽管最终的创意呈现可能看起来比较“飞”,但背后的操作其实是非常正统的广告思路。我们严谨的策略推导和创意执行,确保了广告最后呈现出这种有趣又有效的结果。
LxU以乘李雨:很多人觉得LxU以乘 是个重视觉的团队,这里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设计和视觉确实是我们的强项,但公司成立13年来我们早已在整合营销深耕多年,只不过视觉“出名较早”,这个标签有点像被“颜值”遮盖了“实力” ,而且这两方面(视觉和创意或者说是传播洞察)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各司其职罢了。LxU以乘已经是一个70人的团队,有北京和上海两地office,4个业务部门(业务策略中心,营销创意中心,品牌设计中心,艺术创作中心)各司其职,也协同作战。
我们始终认为,广告的形式、风格或调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从目的出发来决定的。我们的目标是将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出去,并有效地传达品牌的主张和信息。为了实现这两个核心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任何形式——无论是H5、动画、TVC,还是线下活动,甚至任何其他形式;演绎方式也可以是抒情的、搞笑的或其他任何风格。这些选择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沟通目标。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方法,确保每次都能找到最适合的创意表达方式。因此,即使这次的作品与之前大家印象深刻的案例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恰当的即是最好的”这一原则,而不是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的形式或风格。
LxU以乘完全接受大家评价这是一个“抽象”的广告。
抽象,是“反意义”的、是“解构严肃”、“解构正统”的。抽象带来的“欢笑”和“幽默”,是一种情绪的松绑。在这种“放松”的语境下,消费者们不再时刻提防着随时会蹦出来“占领心智”的品牌,而是卸下心防,真正进入并享受广告带来的“荒诞奇观”。对于LxU以乘而言,“抽象”只是一个和“具象”相对比的概念。抽象不等于幽默,“搞抽象”也不一定就会出圈,这背后的关键,还是要保持对社会情绪的感知,看到“抽象情绪”背后的鲜活个体。数英:伊利今年其实做了很多“幽默”的抽象广告。比如说今年夏天“鲁豫撞脸”项目,还有“沙僧撞色营销”项目。当品牌们都在想要出圈,想要当“显眼包”的时候,那伊利怎么样去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伊利:鲁豫、沙师弟、包括这次的贾冰,这些都只是手段,而“争当显眼包”是这些campaign最终呈现的结果。对品牌方而言,核心在于如何与时俱进地与消费者沟通。我们总在说品牌年轻化,但我认为品牌年轻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实际应该保持的是品牌持续的存在感和新鲜感,确保品牌能够用当下消费者喜爱的“梗”或其他形式来表达内容,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和代理商共创。总体来说,最重要的是用贴近消费者的心态和表达方式与他们建立联系,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如幽默或抽象等。
LxU以乘田振:一个品牌是否愿意贴近消费者、与消费者真诚沟通,从它的行动和姿态中就能看出来。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受到伊利是愿意以各种方式与消费者沟通的,它的姿态是亲民、接地气的。在当前的信息过载和舆论环境下,品牌的态度是尤为重要的。
最近,随着外国用户纷纷涌入小红书,伊利紧急出击,顺势推出英文版《过年好搭子》,热情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洋抖难民”。
伊利最新的新年campaign,
绑定《封神》“玩抽象”
最后多说两句:
两年前,数英曾经探店过LxU以乘,当时他们说“想要亲手改变广告”。数英:你们认为《过年好搭子》项目有“改变广告”吗?
LxU以乘田振:昨天和伊利团队聊到,我们看到了很多正反馈,这对广告行业来说非常重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很多声音质疑广告行业的未来,提到MCN和其他形式的冲击,如今这个项目的效果,对于我们“坚定地做广告”是很重要的。《过年好搭子》可能会帮大家重拾一些信心吧。我看到有同行表示“谁说广告行业不行”,这对我们也是很大的鼓舞。数英网友评论
LxU以乘李雨:正如田振所说,这是一个非常正统经典的广告,从前期策略分析到创意制作,我们与客户紧密配合,认真完成了每一个环节。虽然这次项目不能称为“改变了广告”,但它是一次重要的实践。
在当下,可能很多人容易想得太多而无从下手,但其实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专注于做好手头上的事。我们还在寻找对创意有热情有实力的年轻人加入团队,希望在如今各种“唱衰行业”的情况下,为有志青年保有一片“自留地”。
对广告人而言,没有比“创意得到肯定”更纯粹的乐趣。
广告行业的未来究竟如何,答案依然藏在一个又一个扎实的洞察、一次又一次正统的创意中。这些严谨的策略和大胆的尝试,让广告人得以克服时代的重力,始终保持向上的生命力。很高兴在2025年的开端,就看到了这样鼓舞人心的作品。
也愿新的一年里,能看到更多不再蒙尘的好创意。
【往期回顾】
百万广告营销人,都用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