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坑坑洼洼,却让我们看到了800多年前北京成为一国之都的样子|丁利娜

科技   2024-08-21 17:02   北京  



我们看到的城墙都是高高耸立的,
为什么这个城墙会在地下的一个坑里?

丁利娜·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格致校园·第42期|2024年3月28日 北京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丁利娜。


听到“考古”两个字,不知道大家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其实我直到学了考古专业,对考古还是非常陌生的,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感到犹豫彷徨,只是在懵懵懂懂中学完了中国考古、外国考古、科技考古等一系列考古课程。直到大三那一年,我才对考古有了自己的理解。

 


2004年的夏天,我们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考古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小乡村。当时我们班20个同学坐着乡下最拉风的敞篷车——拖拉机,来到了田间,来到了考古工地。当我们排着队走向田间地头的那一刻,我深刻地知道,考古就是要走向田野的。

 


当第一次拿着手铲,亲自在土里刮面、画线,寻找古代遗迹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们脚下的土里有着很大的学问。当第一次拿着笔、拿着纸,把土里的这些学问往纸上画、往纸上写的时候,我也感到过困惑,感到过枯燥。当第一次亲手清理2000多年前的人骨的时候,我的心里同样有过恐惧、有过不安。

 


但是,当亲手将地下2000多年前的文物清理出来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每当一件器物出土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去跟这些文物合影留念、拍照。

 


慢慢地,我明白考古是一门实实在在与土打交道的学问。它有惊险、有刺激、有失落、有收获,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开盲盒”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从土里挖出来的会是什么。就这样,我喜欢上了考古。


于是,2008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来到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800多年前的京城在哪里


做北京的考古,首先要对北京的历史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北京城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3000多年前的琉璃河、蓟城,1000多年前的唐幽州、辽南京,800多年前的金中都,700多年前的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


在这些阶段中,金中都是个特别重要的存在,北京作为中国正式的都城,就是从金中都开始的。

 


公元1153年,金朝的第4位帝王完颜亮将金朝的都城从中国东北的金上京迁到现在的北京,史称金中都,拉开了北京正式作为一国之都的新篇章。在金朝120年的历史当中,金中都做了62年都城,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同时这也是金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一段时间。所以金中都在金朝的历史上,在北京的都城发展史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800多年过去了,金中都城到底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脚下——北京的西南。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对金中都城的四至范围已经掌握清楚了。它横跨西城区和丰台区,北城墙在天安门西南,长安街以南,东城墙在西城陶然亭公园的南北一线,西城墙在丽泽商务区以东的区域,南城墙在丰台区凤凰嘴万泉寺一带。如今14号线上经过的景风门、丽泽门站,还有北边的会城门桥,都是当时金中都城非常重要的城门。

 

金中都南城墙万泉寺段


现在大家路过中国戏曲学院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学院南门对面地面的一个大土包。它就是金中都南城墙上非常小的一段,是金中都城的冰山一角。


大家可能会问,难道金中都城就剩下这些了吗?金中都城到底长什么样?它的城墙在地下的还有没有呢?


2019年,我们有了正式发掘金中都城墙的考古机会。考古是一个团队工作,在正式开启考古工作之前,我们会制定严格的考古发掘计划,并组成金中都考古队。


我担任了金中都考古队的负责人,另外还有数十名的考古技师,负责现场一些遗迹的清理,以及90名左右的民工辅助做考古挖掘。我们一百多人,共同来完成这项考古工作。

 


2019年8月,我们考古队拿到国家文物局的考古发掘执照之后,正式地开启了本次考古发掘。


还原金中都的真面目
已完成:20% //////////

我们走进现场后,看到地面上到处堆着残砖烂瓦。这是因为金中都城墙附近刚刚完成了民房拆迁工作。

 


在这个蓝棚下面,就是20世纪80年代树立的北京市文物保护的标。石围挡里面的土城墙,也就是那个土包,是金中都西城墙上的一段。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段城墙展开的。


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去除地表这层非常厚的建筑渣土。2019年8月16日,也就是我们进场考古工作第6天的中午,技工师傅非常兴奋地叫我说:“丁老师,快过来看!”我过去一看,地面上有一片非常坑洼的土露了出来,我当时特别地兴奋,难道是夯窝?这么快就找到夯窝了吗?但是刚刚露出来一点,我们还不能确认。我们拿着手铲、拿着刷子,耐着性子继续往下清理,一点一点地剥离。

 


剥离完之后,一片排列整齐、大小匀称、底部圆滑的小窝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根据这个土层的地层堆积的时代,根据它包含的遗物,判断出这就是金中都城墙上的夯窝。

 


那到底这些夯窝是怎么来的呢?不同于现在故宫砖制的城墙,金中都的城墙其实是土制的。土的质地松软,容易倒塌,古人们就用底部是圆形的夯具对这些土层进行夯打,夯实之后的土层做出的城墙相对就坚固了。

 

左:夯窝

右:夯层


夯打之后,土层上就留下了如今看到的一个一个的小窝,这在考古学上叫做夯窝。这样一层一层的夯窝累积起来就是夯层,组成了我们看到的立体城墙。


那么找到了夯窝,找到了夯层,我们就对金中都城墙有了最直接的触摸,这段城墙保留的高度有2米左右。一连几天,我们考古队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当中。


但是考古除了惊喜,也会有一些失落。接下来几天我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无用的垃圾深沟


在另外几条探沟内,我们去除上面的建筑渣土之后,满条探沟里都是现代生活垃圾的堆积,还有一些管道沟的铺设,另外还有晚期的灰坑。我们要找的城墙,要找的夯窝、夯层始终没有出现。


这时候,我们考古队里出现一些骚动的情绪,有技工师傅想放弃,找我说:“丁老师,要不这条探沟就算了吧,再挖下去估计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可是考古怎么能够轻言放弃,我说:“不行,我们一定要往下挖,只有挖到生土,挖到没有人类活动的那一层的时候,如果夯层仍然没有,这项考古工作才算完成。”所以我们耐着性子继续往下清理。

 


清理了3天后,脱去厚厚的渣层,在地面3.5米以下,大家看到了夯土的出现。照片里发黄的就是我们要找的夯层和夯窝。虽然残存的面积很小,但是那依然是我们在垃圾坑中寻找到的微光,因为这段残存意味着我们又找到了金中都城墙一些遗留。

 


就是这样,我们一点一点地寻找,最终找到了地下残存的6段城墙遗迹。大家在画面上看到的其中一段保存比较好的南城墙。


看到这张照片大家可能会问,我们看到的城墙都是在地面以上高高耸立,为什么这个城墙会在地下的一个坑里?这是因为在871年前,金代地面在我们现在地表以下2.5米的位置,站在当时的地面来看,这个城墙是有一定的高度的。


我们当时还找到了城墙的东西两个边界,城墙底部宽度有24米。经过建筑学的复原,金中都城墙的高度达16-18米,还是非常雄伟的。

考古中最不能错过的“土”
已完成:40% //////////

刚才提到考古是一门与土打交道的学问,像夯窝、夯层就是与城墙相关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土遗迹类型。

 


再看左边这个,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土呢?这是考古当中另一类非常重要的土——路土。现在我们走在城市里,脚下踩的是水泥路、柏油路。而在金朝,路面都是土的。土本来是非常松软的,但经过长期的踩踏、走动之后,土就形成了一个一个非常小的硬结面。我们对这样一个一个硬结面的堆叠进行纵剖,就是画面上大家看到的一层一层像千层饼一样的路土堆积。


路土上除了人来回的走动,还有很多车辆的往来,车辆长期的碾压就形成了画面右边的一条一条的沟,这就是路土上的车辙痕迹。

 


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在土里找找土,在土里找历史。在金中都城墙外17米的地方,我们找到了一处斜向堆积的淤积土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土呢?


我们根据它的包含物、地层堆积的时代、规制、结构特征,判断出这是金中都城外护城河的岸边。

 

石礌


在岸边,我们又发现了成排摆放的石礌。这些石礌就是当时士兵们在城墙护城河一带作战的工具,让我们对当时城墙附近的战争场景有一些想象和复原。


 

接着看,这一类土又是什么土呢?这是我们在金中都城西南找到的一处非常重要的兵营遗址。上面所示的一个一个的小方格,叫磉墩结构。


磉墩是什么?当时很多的建筑里面要有承托柱子的结构,里面填了一些碎砖石,用来加固地基,我们在考古上就叫做磉墩。


我们发现了成排成排的磉墩,根据它的大小、排列,可以判断当时兵营的规模有多大。根据它的进深、面阔,可以知道当时高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住所是有所区别的。

 

左:火灶

中:头盔

右:铠甲


在这些住所里,我们发现了火灶。这是兵营中士兵们生活所用、所需的火灶的遗迹。同时在兵营周边的水井中,我们发现了士兵们着装的铁头盔、铁铠甲。


大家可能还会对当时金中都城中人们住的房子感兴趣,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左:铺砖式平地房屋

右:半地穴房屋


左边这张照片是地面式房屋,它的地面有铺砖,就像现在我们家里住房铺的瓷砖一样。画面右边是半地穴式的,就是从地面往下挖,形成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类房屋都是当时金中都的居民生活的场所。


在这两类房址的一角,大家会看到一个类似L形的结构,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火炕。火炕是人们取暖的设施,到现在东北有的地方还在用。从历史上说,金朝人是从中国东北迁到北京来的。东北天寒地冻,火炕就非常重要。他们迁都到了北京来之后,可能就把这样的生活习俗带到了北京来。


说完了住,那吃什么呢?难道也是从土里找出来的吗? 

 


确实是从土里找的。大家看到图上堆起来的编织袋,就是我们提取的大量土样。我们拿这些土干什么呢?要对它进行浮选。

 


通过植物考古上的浮选仪,就能提取当时人们遗留的碳化植物种子。把这些碳化的植物种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就能清楚知道他们的食物结构。


可以看出,他们吃的还是非常丰富的。食物有我们到现在还在吃的小米、小麦,还有一些辅食,比如说大豆、赤豆、豌豆,还有芝麻、桃、枣等。


800年前市民的日常生活
已完成:70% //////////

到这里,我们就对金中都的社会生活面貌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大家猜一猜,当时金中都城的人们在玩什么呢?他们的娱乐设施有哪些?



这是我们考古发现的一些娱乐工具。有汉白玉的白色象棋子,还有铜制象棋子“将”,还发现了两个小小的白瓷围棋子和很多碧玉围棋子,还发现了骰子,以及非常重要的砖制的象棋盘,大家在盘上可以清晰看到米字格、田字格。


大量的象棋子、围棋子、骰子这一类的东西能说明什么?说明在当时的金中都城的娱乐项目中象棋、围棋是非常流行的,这让我们对金中都城的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大家可能还会想,你发现的文物怎么都不像博物馆里的那么精美?是因为我们在金中都有没有发现?

 


其实,很多文物最初出土是这样的,都是残碎的瓷片,有白色的、黑色的、蓝色的、红色的,是各个窑口生产的不同的瓷器碎片。

 


大一些的像这样,还有一些口沿和底部的残留,这是保存得相对好一些的瓷片。
为什么都是这么残碎的瓷片?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当时生活使用的器物,只有被用坏了、用旧了的时候,才会被丢弃。直到我们在871年后的今天通过考古揭露出来,展现给大家。

 


这些残碎的瓷片挖完之后怎么办?我们会把它拉到专门的文物库房,进行清洗、拼对、修复。


 

画面中间就是一名小学生参与了我们一次公众活动,做了瓷器的拼对工作。大家如果感兴趣,以后也可以参与到我们的公众活动中来。

 


经过技工师傅的拼对和修复,文物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大家看到,有的碗上还留有很多白白的部分,那是石膏。我们根据器物的形制,用石膏补全复原出它原本应该有的样子。大家以后到博物馆看到器物上有白白的白块或者线条,就知道那是我们在后期修复时留下的一些痕迹。

 


对这些文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它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就形成了考古报告。考古报告出版之后,就如上图这样呈现给大家。

 


2024年春节的时候,大家如果去首都博物馆,将会看见一位春晚的“明星”——铜坐龙。这件明星文物就出自金中都的大安殿遗址。这是1990年一项非常重要的考古挖掘,也是金中都金代皇家遗物的标志性文物。现在到北京西二环边金中都公园的北京建都阙,就能看到阙上铜坐龙的形象,这就是根据大安殿遗址的这件铜坐龙创作设计的。大家下次再路过西二环的时候可以着重去看一看。


从脚下复原历史
已完成:90% //////////

那么,我们挖完了文物的考古现场要怎么办呢?

 


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为了保护非常重要、价值非常大的遗迹,我们会原址建设博物馆。像大家比较熟悉的西周燕都博物馆、大葆台汉墓博物馆、辽金城垣遗址博物馆,都是在当年考古原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还有一些遗址我们会建遗址公园,让人们在休闲的时候也能触碰身边的历史,这也是遗迹保护的一种类型。当然还会有一些既不适合建博物馆,也不适合作为公园展示的遗迹,我们会进行填埋,就是我们考古上所说的回填性保护。


说完了金中都城,大家可能还会问,金中都城找到了,那皇帝们去世之后,他们又埋在了哪里呢?这些跟随皇帝迁来的女真贵族,他们死后又是怎么样的呢?与这些女真人共同居住的大量汉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其实这些都在与金中都相关的考古工作中有了答案。

 


照片上是2002年我们对金中都皇陵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的考古,这就是他的地宫。可以看到其中有4具大的石椁。这4具大的石椁在首都博物馆有原件展出,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到到首都博物馆找一找。

 


这些是金中都皇陵非常重要的葬具,在这些葬具上发现雕刻了非常精美的龙纹、凤纹等重要图案。

 


除了皇帝的陵寝,我们在石景山、丰台也发现了高规格的女真贵族和高级汉族官员的墓葬。一般采用的是石椁石棺墓,即外面是石椁、里面是石棺的特殊墓葬类型。

 


汉人死后大多数还采用了比较传统的砖室墓。砖室墓里有大量的砖雕,砖雕上的壁画非常精美,有十二生肖、宴饮图、侍寝图、鼓乐图等。


我们知道一段历史,然后从脚下的土壤中去寻找这段历史,找到它准确的时空定位,这是史的考古。而当我们从土里挖出一段新的历史,然后用考古材料复原当时人们生活的那个社会,这就是补史的考古


金朝120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金中都城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永远地留在了我们脚下。中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还在那里等着我,也等着大家,期待你们能成为考古队伍中的一员。


谢谢大家!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阅读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 self.org.cn,微信公众号: SELFtalks,微博: 格致论道。

格致论道讲坛
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