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之王”胰腺癌让很多人闻风丧胆,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率低,一旦发现大都是中晚期,堪称癌症界的“忍者神龟”。
善于伪装的它总是隐匿在其他疾病身后,假装普通疾病一样,混淆视听。
近日,义乌市中心医院独立开展了首例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抽吸术,为胰腺癌“早诊早治”提供了新希望。
有胰腺癌家族史
女子体检又发现胰腺占位
45岁的叶女士(化名)最近体检时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因家里有长辈因胰腺癌去世,叶女士此时提心吊胆的。
- “是肿瘤吗?是好的还是坏的?”
- “单看CT无法确定。”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庄李磊查看CT报告后表示,胰腺占位,简单来说是指胰腺组织中出现了一些实质性的肿块性病变,这些病变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可能是良性占位,比如导管内乳头状瘤、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囊肿、假性囊肿、胰岛素瘤等;也可能是恶性占位,比如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低度恶性的实性假乳头状瘤等。
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还容易受胃肠道蠕动及气体的干扰,仅通过影像学检查,病变性质难以确定,也无法精准下一步治疗方案。且传统的检查方法难以取到活组织标本,但在诊断胰腺癌等疾病时,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 “如何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
消化内科团队经过深入探讨,对病情全面评估,在和叶女士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其实施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抽吸术。
超声内镜——被称为消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睛”。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抽吸术是一种将内镜检查和超声波检查相结合一种内镜技术。它的特点在于利用超声内镜探头的监视,有效避开病灶周围血管结构,将穿刺针经消化道穿入目标病灶,从而获取细胞或组织材料,以便确定病变的性质、来源和病理学特征。
由于胰腺“隐居”于腹腔深处,周围被胃、十二指肠、肾这些器官包围,获取细胞或组织难度较大,相较于传统腹部超声或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细针活检术,超声内镜能直接进入到胃肠道内部,穿刺距离短,穿刺针穿过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大大减少了穿刺风险和副损伤,而且还能穿刺体表影像学不能显示的病灶,创伤小、安全性高、更精准,在早期发现病变、明确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技术操作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熟练的内镜操作经验和穿刺技术,精准避开血管和脏器,安全穿刺。
做完术前检查,叶女士怀着忐忑的心情被推进了内镜中心。术中,在消化内科主任吴深宝指导下,庄李磊仔细操作超声胃镜探查,确定部位,确认穿刺路径无血管后,设定穿刺针插入长度,推出穿刺针,安装负压注射器、抽吸条状活检组织,顺利取得胰腺病变组织。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希望只是虚惊一场。”叶女士术后8小时恢复了正常饮食及活动,观察两日无并发症发生便出院回家等待病理结果,这将为叶女士的明确诊断和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最重要依据。
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抽吸术可应用适应症:
· 对于性质不明的胰腺实性占位性病变,不可切除病变行放化疗前,或潜在可切除病变行新辅助放化疗前。
· 对于经CT/MRI或超声内镜等检查不能确定性质的胰腺囊性病变。
· 长径≥2cm需要手术切除但具有高手术切除风险,或不能切除的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鉴别诊断。
· 对于消化道毗邻组织中性质不明的占位性病变或淋巴结肿大,或对于消化道管壁增厚性病变当反复内镜下活检阴性时。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定期做超声内镜筛查:
· 40岁以上,不明原因上腹部疼痛不适/不明原因腰背痛;
· 慢性胰腺炎患者;
· 有遗传性胰腺炎、胰腺癌家族史者;
· 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者;
· 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
胰腺癌病情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可得到显著改善。一旦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黄疸、消瘦和乏力、大便异常、严重消化不良、消化道梗阻或出血等疑似症状,不可拖延,尽早就医!
本文专家
文/图/编辑:宣传统战部 杨昊婕
校审:庄李磊、吴深宝、应志翔、骆高健
微信改版啦!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我们的推送
小编建议“星标3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