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寒潮来袭,气温骤降
小心下肢深静脉血栓
不请自来
近日,义乌市中心医院与医共体院区上下联动,开启绿通转诊,成功救治一名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患者。
阴差阳错发现致命疾病
“医生说这个病很凶险,我还是蛮幸运的,凑巧发现得及时。”
79岁的刘大爷突然发现自己的左小腿有些麻木、肿胀,走路后情况加重,但并不影响正常生活,他也没太在意。巧的是!三天后刘大爷正好前往中心医院医共体后宅院区配高血压的药物,在配药时多问了一嘴,接诊医生察觉到了异常,立即为刘大爷安排了超声检查。
超声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生立马告知刘大爷病情的严重性,并随即上报双向转诊中心。我院急救中心接到电话,立即启动转诊“绿色通道”。
小小滤网先溶栓后“拦”栓
入院后,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刘大爷完善检查,发现肺部已有小面积血栓存在。当下肢静脉血栓进入肺部时,随时会导致肺动脉阻塞,引起肺栓塞,出现胸痛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甚至肺梗死、心肺衰竭,危及生命。
“可以说千钧一发!还算及时,在出现严重后果前把它控制住!”中心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黄惊鸿和刘大爷及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后,立即组织科室团队进行术前讨论,做好围手术期管理预案,刘大爷被推进了手术室。
▲ 术中
▲ 术后
术中造影可见左下肢髂股腘静脉堵塞,血栓形成。黄惊鸿通过微创介入为刘大爷进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溶栓、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再次造影显示静脉血流恢复通畅。
下腔静脉滤网
刘大爷高龄、伴有高血压,有下肢血栓再次形成、脱落的高危风险,为了防止下肢脱落的血栓再次进入肺循环,手术团队在刘大爷下腔静脉处放置了一个“可回收滤网”,可以在不影响正常血流情况下,捕捉并拦截向上游走的血栓。
术后,刘大爷左下肢麻木、肿胀的症状消失,但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凝药物治疗,溶解体内残留细小血栓,预防新血栓的再形成和复发。
静脉血栓“隐形杀手”
静脉血栓往往症状不明显,脱落时也同样无声无息,一旦发生情况可能非常凶险,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
黄惊鸿表示,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血液的易凝固性、血管壁受损有关。从临床救治人群的统计来看,以下14类人群更需要高度重视: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患者;缺乏锻炼,长期久坐、久卧不动者;有家族血栓病史者;吸烟人群;糖尿病患者;有过血栓疾病史的人;肥胖者、代谢综合征者;不健康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人群;怀孕、分娩、动过手术的人群;恶性肿瘤患者;高龄人群;心脏或者呼吸衰竭人群;肾病综合征人群;静脉曲张人群。
如何预防
•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想预防血栓,主要还是针对原发病进行预防,遵医嘱进行服药、控制。
• 对于普通大众,可以更多从规律的健康生活习惯入手:健康饮食,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喝水;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戒烟戒酒;作息规律、不要熬夜;平稳心态,缓解压力。
低气温会导致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也会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做好防寒保暖,千万不要因为冷“久坐不挪窝”!
!
温馨提醒
如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发热,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城乡联动、高效有序。刘大爷的迅速救治充分发挥了中心医院医共体双向转诊制度的重要作用。作为七家医共体牵头单位,中心医院将进一步加强院内协作与医共体联动,优化分级诊疗,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推动形成基层首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打通县域医疗急救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科主任 风采
黄惊鸿
血管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金华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委
擅长大血管创伤、大动脉夹层、动脉瘤救治,下肢静脉曲张的射频、激光微创治疗,急性肺栓塞、急性动脉栓塞、急性动静脉血栓的吸栓插管溶栓,下肢动脉闭塞、内脏动脉瘤、动脉夹层、动脉闭塞、各种血管瘤的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颈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的内膜剥脱及血管重建手术等。
1992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一直从事普外科、血管外科专业,1993年和1995年曾二次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进修,于1998年、2000年两次获义乌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图/编辑:宣传统战部 杨昊婕
校审:黄惊鸿、应志翔、骆高健
微信改版啦!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我们的推送
小编建议“星标3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