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文 /林鸿东
清康熙朱奇珍《大同志》:
东大帽山,去县东三十里。其形端圆,广袤十余里,如大帽然。上有大石,如阶九级,下有大帽岩,自然岩室方高丈余,镌石佛其上。有龙潭焉。山之阳:曰白云山清水岩,宋时建,以祀昭应慈济大师。建祀时,有童子衣缁坐险石上,谓人曰:“岩成之后,当名龙归。”忽不见。寻有甘泉涌于所坐石下,人名“圣泉”。又有去城西南八十里,形如冠帽,名“西大帽山”。
(以上文字的个别标点符号已根据实地探访进行微调)
从上述文献看,在东大帽山一巨石(如阶九级)下,有大帽岩。大帽岩主要由石佛洞与龙潭组成。其中,大帽岩是自然岩室,高仅丈余,岩室中镌刻石佛。
我到翔安已十年,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大帽山曾有大帽岩,更不用提石佛洞!震撼之余,我第一时间想到一个问题,石佛洞尚在否?
于是,我托同安友人请教颜立水老师。颜老师认可了我的分析结果,并讲述了他与石佛洞的一段缘分。原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放牛娃带路下,颜老师曾徒步走进了这个神秘的石佛洞,还见到洞里有尊无首的佛像。颜老师走进石佛洞的具体时间是1983年1月19日。根据颜老师的记忆,石佛洞高2.3米,宽4米,洞外有“释子宅”。原洞中有三尊石佛,颜老师见到时仅存其一,其它两尊较小者,已被村民搬走。仅存石佛高0.66米,宽0.42米,底座高0.12米。
颜老师说石佛洞不好走,见过的人极少,还好曾清根兄长驻大帽山农场,请他帮忙,查到了大概位置:村尾。村尾这样不起眼的村名,具有极强的隐蔽效果,估计是整个翔安最不为人知的村庄,然而,这最不为人知的村庄,却是一处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
10月9日上午,我直奔村尾,刚到便看到了村中波光粼粼的宽阔水面。景致殊胜,且清风徐徐,走在水库边上,格外惬意。村尾,又名仓尾、仓美、吴田园、梧田园(我在一副对联上还看到了“梧园”的字眼)、吾田园,因位于大帽山之阳,植被茂密,光照充足,村南又有优美的曾溪水库,村庄环境堪称新圩最优村庄之一。
一文友给我转来同安文史资料中的一段话(他忘记了作者):“村尾,古名(仓尾),传为陈长者(大财主)储粮之地。曾溪,曾姓沿溪聚居,后黄姓居之(注最后一户曾姓于七十年代迁汀溪垳山)。村头一古佛,应是宋石刻。多次呼吁,村民现建一小庙供奉。村尾东有一古道,是古时通往泉州之必经之路。宋进士曾秘故乡。此地历史渊源悠久。传说中清水祖师第一选地于此,后迁安溪。(无佐证可考)”这段话中涉及的古佛,现已供奉于曾溪村村头小庙,保存完好。
9号那天,前往石佛洞的道路杂草丛生,便没有成行,但确认了龙潭是从石佛洞左侧流下的水潭,很可能都是大帽岩的组成部分。我离开后,老村长刘贤追在接下来的一些日子,开始独自一人清理山道。昨天晚上,我听到了老村长即将清理完山道的消息。
今天上午,我再次赶到村尾,与老村长和两位来自同安的人文爱好者小陈、小汪会合,并顺利进入了古石佛洞。从人工垒石与残留瓦砾,可以看得出来,石佛洞并不是孤立的,它的附近原本还有配套的寺庙建筑。在石佛洞内,我看到了那尊无头缺手的古石佛像,也找到了两块有波浪纹的古砖。
从服饰与手势看,古石佛不太像是清水祖师,倒像是定光古佛。此外,古石佛至少是明代,明代的可能性很大。为了慎重起见,需要多找一些学者专家共同研究,具体情况将会专文汇报给读者。
欢迎知情的读者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