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小盈岭纪行:寻找清初“和尚山”

旅行   2024-09-13 22:50   福建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今年三月,我对《盈岭大士寺业碑记》进行认真研读,并按碑记旧格式做了碑记复原图。

在研读碑记中得知:盈岭古寺,原名大士寺,寺庙介绍中写始建于唐初,碑记却称“宋盈岭大士寺”。

其次,在清初时,曾有顶溪埔人褚廷俊捐献田园十三丘作为大士寺的寺业。碑记撰写者李孕昌与寺庙僧人在寺庙附近登山觅胜时,看到古寺之南有”场圃交错,一望如绣者“,也就是纵横交错宛如锦绣的田地。寺僧告知他,这便是褚廷俊捐献的“寺业”。碑记中详细指出“寺业”的总规模为“十三丘”。一丘,等于十亩,等于6666.67平方米。十三丘,等于一百三十亩,等于86666.71平方米。面积略大于十二个足球场。

碑记又称寺业范围为:“东至于岸,西至于南同分水,南至于岸,北至于道”。

昨天上午,我前往小盈岭采风。在寺庙中,与庙中工作人员谈及寺业之事。几位工作人员不约而同的谈到一个词,”和尚山“!他们说的和尚山“是指用来提供寺庙费用的寺辖地产,这正是前述的”寺业“。当然,每个时期的”和尚山“不一定会一样。

我顺着寺庙后的幽深山道绕着小盈岭的山头走了一圈,回家后再调出卫星地图对白天的行程进行分析。于是,清初大士寺”和尚山“的范围就非常清楚了。

首先要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岸。这里的岸,指边界的高处,如闽南话中的田岸,并非指水边的陆地。

”东至于岸,西至于南同分水,南至于岸,北至于道“。西界在南同分水岭,大致也是指同民安关隘处,北界是古道,这都比较清楚。东界与南界,都是”至于岸",古人的东西南北并非区分得很标准,从现场看,其实就是古寺东南侧的那片田地,从小盈岭山头到田地之间的坡地,也有开垦过的痕迹,应该也属于清初的寺业范围。

这片”和尚山“,差不多就是一百三十庙的大小吧。

图片拍摄者:林鸿东


作者简介:林鸿东,鹭客社创办人,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鹭客社
鹭客社(LOOKERS)人文公众号秉承“守望乡土、再造人文”的使命,以厦门为轴心,以公益为宗旨,以自然和人文为契入点,首倡“鹭客·LOOKER”,也就是“乡土守望者”的新生活方式与新生存理念,打造众生兼爱的尘世故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