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鸿东
经常走村串巷,翔安的传统民居,大抵是熟悉的。
翔安的地貌,主要为西南的平原与东北的山地,南部呈半岛形状,东南有若干岛屿。地理特点可概括为:枕山襟海,山长海阔。我曾把厦门分为山厦门与海厦门,翔安同样可分为山翔安与海翔安。山翔安主要是新圩与内厝两镇,海翔安则包括民安、马巷、凤翔、新店、金海、香山,大嶝等七个街道。
翔安的传统民居,主要是两大类型:石头厝与红砖厝。山地主要是石头厝;平原主要是红砖厝。我曾提出戴云山山脉东南麓有一条绵长的“石头厝飘带”,翔安山地石头厝,便属于“石头厝飘带”的一部分。同样,平原的红砖厝,也连接着一个拥有开阔腹地的“红砖厝区域”。
翔安的传统民居,与南安风格接近,这并不奇怪。两地之间,山海相邻,交流密切,在区域文化上,属于同一个类型。戴云山脉在交界地带蜿蜒南下,直抵大海,成为两地之间的天然屏障,也成为共同的祖山。两地之间的来往,除了地方志中列举的古道,还有众多无名的山径连接着彼此的村社,这是一种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关系。如果你到翔安的山地自驾,很可能会一不小心就误入南安境内。
翔安的传统民居,无论是红砖厝,还是石头厝,两者范式基本相同,或繁或简,或大或小而已。实力强,人口多,就增加开间数,增加护厝,增加屋后的梳妆楼、加盖榉头的角脚楼;较为讲究的大户人家,往往要设置门口埕、门口池塘与后花园;需要加强防御的,还会在厝头、厝尾、护厝头或护厝尾修建起铳楼(同样称之为角脚楼),铳楼可用于瞭望、防御,往往设有射击口。
选择红砖厝,还是石头厝,除了跟石材分布有关系,还有成本上的考量。富裕人家往往会选择红砖厝,同时也比较注重装饰;普通人家往往会选择石头厝,装饰则相对简单。由于红砖厝文化较为强势,我们现在习惯把使用红砖的大厝,统统称为红砖厝,其实很多所谓红砖厝,红砖用量极少,简直可以称为石头厝。如果将微量红砖的大厝定义为石头厝,翔安石头厝的数量其实远远超过红砖厝。
翔安的红砖厝,往往可根据鸟踏线与墙裙线将山墙分为三部分,很多翔安的红砖厝,鸟踏线以下均为石头。就石头厝而言,平原的石头厝比较没有鉴赏价值,大多是解放后盖的条石厝。山地的石头厝则不同,它有较为古老的传统,往往砌的是毛石或卵石,砌造工艺高超,观赏性也较强。要深入了解翔安的石头厝,一定要到翔安的山地深处。
这里要谈谈翔安的第三种传统民居,番仔楼。番仔楼,翔安人称为洋楼,出现于近代,历史较短,影响却深远。其大多是两层的,也有超过两层的。番仔楼的滴水兽、拱门与罗马柱,已渐渐成为不少翔安民居的标配,反过来,番仔楼往往也融入了本地的建筑元素。在翔安,几乎是每座村庄都有番仔楼,这些番仔楼的建造者,绝大多数都是华侨。这些番仔楼,给翔安的传统民居带来了活力与新意。
第四种传统民居往往被忽略,这就是手巾寮。手巾寮,又称竹篙厝,为闽南常见的商住两用传统民居,前者多为泉州称谓,后者多为漳州称谓。手巾寮,指一种面宽窄小纵深却较长的院落式民居,实为官式大厝的瘦身版,多设有阁楼。前屋往往用来开设店铺。民国以后,此类民居的前屋多改为骑楼。
第五种是土堡,可忽略不记。目前,翔安区只发现个别案例。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