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岩
清光绪黄家鼎撰《马巷厅志》:
东大帽山,距厅治十里,广袤十余里,形若大帽。上有距石如阶,九级下有岩,天成石室,镌石佛其中。又有龙潭。山之阳,曰白云山清水岩。宋绍兴三十一年建,以祀昭应慈济大师。建时有童子衣缁坐险石上,谓人曰:“岩成之后,当名龙归”,忽不见。寻有甘泉涌于石下,遂名“圣泉”。
清康熙朱奇珍《大同志》:
东大帽山,去县东三十里。其形端圆,广袤十余里,如大帽然。上有大石如阶九级,下有大帽岩,自然岩室方高丈余,镌石佛其上。有龙潭焉。山之阳曰白云山清水岩,宋时建,以祀昭应慈济大师。建祀时,有童子衣缁坐险石上,谓人曰:“岩成之后,当名龙归。”忽不见。寻有甘泉涌于所坐石下,人名“圣泉”。又有去城西南八十里,形如冠帽,名“西大帽山”。
从时间上看,《马巷厅志》明显摘自《大同志》,用语基本相同,《马巷厅志》看了感觉有疑问的,在《大同志》可以找到答案!
看《马巷厅志》时,一度在“龙潭。山之阳”还是“龙潭山之阳”两者之间犹豫,《大同志》加了一个关键的“焉”字,事实就很清楚了,是石佛洞附近有“龙潭”。此外,从《大同志》我们也可以知道,石佛洞所属的岩名为“大帽岩”!
看来,大帽山有大帽岩,大帽岩由石佛洞与龙潭组成,而大帽山南部的白云山上则有宋代的清水岩,这清水岩,又名龙归岩,清水岩附近的险石下,有圣泉。
上午,我直奔村尾,刚到便看到了村中波光粼粼的宽阔水面,景致优美殊胜,且清风徐徐,走在水库边上,格外惬意。村尾位于大帽山之阳,植被茂密,光照充足,村南又有优美的水库,其村庄环境堪称新圩最优。很快,两位同安文友也赶到了村部。我们与现任村长刘鼓、八十年代的老村长刘贤追及另一位近八十岁的村民老刘一起前往山地探访“北宋清水岩”遗址。
一文友给我转来同安文史资料中的一段话(他忘记了作者):“村尾,古名(仓尾),传为陈长者(大财主)储粮之地。曾溪,曾姓沿溪聚居,后黄姓居之(注最后一户曾姓于七十年代迁汀溪垳山)。村头一古佛,应是宋石刻。多次呼吁,村民现建一小庙供奉。村尾东有一古道,是古时通往泉州之必经之路。宋进士曾秘故乡。此地历史渊源悠久。传说中清水祖师第一选地于此,后迁安溪。(无佐证可考)”
这段话中涉及一古佛,问老村长,原来属于隔壁曾溪村村头小庙,现保存完好。至于大帽山石佛洞的石佛,老村长说,原有三身,一大两小,两小被村民拿回村里,现已不知踪影。
石佛、石佛,石佛,大帽山到底共有多少古石佛?
老村长刘贤追对村中掌故极熟,据他所述,村尾,除了前述的仓尾、仓美,又名吴田园、梧田园(我在一副对联上还看到了“梧园”的字眼)、吾田园。村尾位于厦门市最东北角,与泉州市比邻。这里三面青山环抱,正西方有五百多米峡口筑堤建坝,背靠大帽山主峰海拔565米,对峙着金钟湖对岸白云飞(白云山,465米),环抱着面积一千多亩的曾溪水库。
我看到了2009年老村长草拟的一篇村庄简介,简介中提到村尾有座“石佛岩(祖师公遗址),现存一千多平的瓦砾废墟,上下龙潭,石佛洞,洞里现存一尊无头佛”。听说我在找北宋的清水岩遗址,老村长怀疑那片瓦砾废墟很可能就是北宋清水岩遗址。
我们一行六人便前往探访那片瓦砾废墟。还没到时,老村长指着一处草莽说,这里原来有座山门,属于瓦砾废墟的一部分。到了瓦砾废墟,我们确实找到了一些瓦砾,但这些瓦砾不足以判断年代。
从瓦砾废墟继续往里走,便是上龙潭。上龙潭有路可通石佛洞,但路上杂草丛生,已是难行。返村路上,又看了下龙潭。无论是上龙潭,还是下龙潭,其实都是龙潭,符合《马巷厅志》中的“又有龙潭”与《大同志》中的“有龙潭焉”。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我们看到的那片瓦砾废墟是北宋清水岩遗址,从现场看,倒很可能是大帽岩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山门、瓦砾废墟、上下龙潭、石佛洞,很可能都属于大帽岩的组成部分,毕竟距离太近。至于这大帽岩属于什么时期的寺庙,这就有待于石佛洞的探索了。
各志书已经清楚地写明,北宋清水岩在白云山上,如果白云飞确实就是白云山的话,北宋清水岩就在距村尾村落不远的白云飞山上,其标志就是寺庙附近有险石,而险石下有圣泉。
我站在瓦砾废墟仰望山上若隐若现的石佛洞,内心感慨万千,曾经以为大帽山是座平庸无奇的大山,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无比神秘!
它的背后究竟还有多少秘密等着我去探索?
(本文写作中,尚未定稿,欢迎指教,欢迎提供线索!)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